-
1 # 南朝居士
-
2 # 弦月聆風
古往今來,任何組織最重要的權利都是人事和財務。古代軍隊和我們現在的公司其實是一樣的,只是軍隊的業務比較特殊,是打仗。如果一個將領掌握著士兵的晉升和軍餉,那麼即使是他造反,士兵不僅不會反抗,還會跟隨,以期望能夠升官發財。所以古代君王一直在想辦法削弱將領的這種掌控力,比如由中央統一負責軍餉,軍中的高階職務由中央直接任命,將領經常調動等等。其實在歷史上,造反是個風險很大的事情,成功率非常低,就是因為君王對將領一直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牽制。但是由於倖存者偏差,我們讀史的時候,只會關注成功的造反者,得出一種造反挺容易的錯覺。如果我們深入分析這些造反的案例,可以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君王的掌控力出現了問題,比如天災,外敵,內亂等,給了將領控制士兵晉升和軍餉的機會。這跟我們現在的銷售總監可以跟老闆翻臉,帶走大量員工的道理是一樣的,因為他掌握了公司最大的業務來源,跟著他才能有更好的上升空間,員工怎麼會作對呢?
-
3 # 孝陵衛小校
問題的描述有一定的模糊之處,“底下計程車兵不反抗”,這個反抗的物件並沒有表述清楚,是反抗朝廷呢?還是反抗將領呢?因為這直接關係到問題回答的走向,因此,姑且將問題置換為“古代一些將領造反時,底下計程車兵會追隨嗎?”
從古至今軍隊都是國家穩定的核心所在,古代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毛主席講“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對軍隊的掌握力度決定著一個國家的興亡。總體而言,軍隊在國家掌控下,國家就穩定,軍隊掌握在私人手中,國家就會分崩離析。“古代一些將領造反時,底下計程車兵會追隨嗎?”這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
那麼,筆者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下“國家——將領——士兵”的關係:
國家的控制每一個王朝都是靠著開國皇帝對軍隊的絕對把控而建立的,因此在國家建立以後,皇帝或者國家關注的焦點從來就離不開軍隊。所謂國家大事,祭祀是虛的,軍隊才是實實在在的國家大事。
軍、財分離
其實,所謂國家的管理也可以表述得很簡單,國家徵收賦稅供養軍隊,軍隊維護國家(皇帝)的安全。軍隊在大多數情況下是靠國家供養的(軍屯等特殊情況除外),而這種行為還意味著士兵以“吃皇糧”過活,無論是思想上還是生活中,士兵都繞不開跟國家,或者具體到管糧官員發生聯絡(這些官員通常是文官)。因此,實際上士兵要歸武將和文官共同管理。
當然,在少數情況下(國防危機等),國家會給予武將適當的財權,這時候武將統軍與財政權合一,這樣的情況通常會大大增加武將造反的機率,唐朝的安史之亂就是明例,因此,國家掌控軍隊最重要的是掌握財政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錢,武將造反就沒有底氣。
對軍隊的掌控
軍權的集中雖然會提高決策的效率,但也增加了權臣出現的機率,威脅皇權,因此皇帝通常會盡可能分軍權。
1、設職不設官
秦朝就是一個典型,雖然最高軍事長官是太尉,但從來沒有人升任。
2、以文制武
在很多情況下,丞相最為最高官員不僅管理軍務,也時有帶兵出征的情況。
宋朝以後,以文制武就成為一個常態,宋朝主管軍務的是樞密院,但主管官員皆為文官,此外朝廷的還有主持國家軍務的兵部。
(童貫大人)
3、心腹管軍
歷朝皇帝都將最高軍權賦予最信任的人,這個人很多時候是外戚、太子等。西漢自衛青以後,軍權就掌握在外戚手裡(正常情況下,宦官掌軍屬不正常)。唐朝和元朝的大元帥通常是皇子(很多情況下是太子)擔任,歷朝出征的將軍多屬於王公貴戚,兵權絕對不會給普通武將。清朝也是由王爺、貝勒出任最高軍職。
4、分權牽制
秦朝的能打的將軍很多,不存在一將獨大的情況。漢朝也是如此,即使是衛青,也有霍去病分其光芒。北周設立八柱國、十二將軍最為最高軍事機構。明朝最高軍事部門為五軍都督府,即五個衙門。
將領的許可權我們說了國家的控制以後,其實武將的許可權就必然是有一個天花板在的。
一般在戰時才會有統領大軍團的武將(通常是皇帝的親信,忠心比能力重要),平常有能力(更多時候是資格)統率大軍團的武將是住在京師的,也就是說不管軍。
平常管軍的武將,管理的軍隊是很有限的,一般來說只能管理本轄區內的軍地,一般來說也就幾千人,即使是高階將領也不過一萬來人,以明朝的總兵為例,在標營建立以前,大多統領幾千人。
(ps:皇上你給我十萬人,我給你蕩平蒙古!!!)
此外,宋代以後,統兵權和調兵權是分離的,也就是說,你雖然管著手下計程車兵訓練,但打仗的時候,你練出來的兵要交給別人帶。
因此,一個武將想造反是很難的,除非迫不得已是要拼命,否則理性一點是絕對不會造反的,我們在歷史上很難舉出某武將造反的例子。
一是自己管的人有限,二是出師無名,三基本沒有勝算。
士兵的選擇我們說了國家的管控和武將的許可權外,士兵們雖然很多時候被稱為“大頭兵”,但他們才不傻,跟著將軍反皇帝,傻子才幹。
很通常的情況下,士兵們反抗的方式叫做“譁變”,什麼是譁變呢?就是士兵武裝遊行示威,抓主管官員,通常是他們的主將或者管糧官員,因為他們剋扣糧餉等原因,他們譁變不過是爭取主將的權益的最後手段。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只反官員,不反皇帝。
(賀人龍想搞點事,孫傳庭咔咔就給他辦了,當時就是這樣的譁變容易,造反難!)
在一些情況下,士兵是會選擇和主將站在一起的,那就是主將對他們極其好,而這種好的最重要表現是給的錢多,而將領有錢給士兵也就意味著國家的財政權給予了武將,那麼這種情況下,武將很容易造反。而士兵或者為了義氣,或者受了欺騙,或者認為大帥可以創造很美好的未來等原因才會保持對主帥的支援。
有什麼例子呢?
董卓亂政,安祿山造反等。曹操、趙匡胤、袁世凱是在軍隊的支援下強行接受了國家政權。
宋朝以後,武將造反就很少了,沒兵、沒權、沒錢也就沒有前途了,因此更多的是士卒譁變和農民民變。
回覆列表
士兵通常是沒有發言權的,也不能有思維,他們是戰爭機器,
在軍營裡,新兵聽老兵,老兵聽班長,班長他的上級,這樣一層層管理。
所以,決定一個軍隊的,通常是將軍,監軍,參謀,然後下面的中高階軍官,
皇帝怎麼保證軍隊的忠誠度,讓軍隊聽自己的呢?絕不是靠武將的忠誠度,而是相應的制約機制,也就是監軍制度,同級別制約,部下的人事權,後勤補給,周邊軍隊武將的制約,地方文官的掣肘,以這樣的方式保證武將不敢造反。
那麼,武將如果想造反,除了中央政府衰弱這個環境因素,他得解決的就是自己將軍對軍閥化和獨立的後勤補給能力。
首先,如何將軍隊軍閥化,也就是讓軍隊的其他高階將領跟自己一條心,
你得取得他們的人事任命權,也就是說,你手下將領是你任命的,而不是皇帝,
你看《雍正王朝》裡年羹堯給一張單子,逼雍正嘉賞,這就是篡奪皇帝對手下的人事權。
一般來說,誰任命的你,你就是誰的人,武將靠這個讓他們擁護。
其次,擁有完整的後勤補給能力,正常情況下,軍隊的後勤由中央排程,軍隊不能自己向周邊自己收集,你看軍隊周邊地方的文官級別都跟他差不多,而是文官同級別是高於武將的,這樣你不造反,別人是不鳥你的,但造反就不一樣了。
所以,武將造反,士兵只能跟著了,這叫附逆,士兵沒有選擇權,只要中高級別軍官不反抗,士兵是不會反抗的,畢竟,將軍是不能直接指揮士兵的下層軍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