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和我一樣的不在少數
4
回覆列表
  • 1 # 靚仔觀影

    清理債務,清爽過年。

    2017年的12月,我cut掉了一張信用卡,當時把那張卡還清的時候,心裡面體驗到非常的踏實。並且用現金消費心裡感到踏實(用支付寶餘額而非花唄,用儲蓄卡而非信用卡,同理。)雖然銷卡的時候有不捨得,銀行也有各種優惠想挽留我。可是我看到了,那是很深的套路。

    如果你有幾張卡,你不想再給銀行利息,分享盡快還掉信用卡的方法

    列清楚你的賬目有多少,列清楚你的黑暗出口有多少。每張信用卡的清償剪卡=未清賬款除以每月最低還款額 ,數字最小的排第一。清償剪卡排序好,就按照這個去逐張還清。(下表來自《自動千萬富翁》)

    銀行會給你很多優惠,慫恿一些信譽良好且有還貸能力的人去辦信用卡。(貸款去投資是沒問題的,貸款去消費,就要謹慎了。因為把債務留給了明天,而那些消費未必能如投資一般,在未來轉化為價值)

    記賬時要分開,把你還卡的錢和消費的分開,不然永遠把錢還進去了再消費,可惜永遠沒還到錢。

    現在在飯堂吃的比較多、因為家裡離上班地方近也會適當自己煮飯。發現真的能省下很多。以前中午都是和同事開車出去吃,很多加班大家叫外賣都是先付錢再報銷。收入越少的時候就發現消費慾望越強烈,彷彿為了證明什麼或者要透過這個獲取心理平衡。

    開始是每個月都刷完卡都會還上的。可到後來,有些大筆消費後,只能還最低,結果發現,看起來很低的利息,其實並沒有想象之中的低。雖然我給的利息並不是特別多的錢,可是折算下來,有些是值得的,因為有了時間差,我可以賺到。有些是,如果當時我不這樣消費,有些買回來很雞肋的東西,當時沒有買,拿這筆錢是投資,機會成本可就大了。

    對了,如果你對於自己默默還上的利息沒有概念,就把信用卡賬單明細看完,拉一個excel表,看看一年的利息給了多少。看你還用不用信用卡了……兩個dyson吹風機沒了,默默心疼。

    使用信用卡的潛意識是:我目前沒有錢,我先花了再說。如果反過來呢,每當我們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就想著如何把這個東西的錢賺回來,又會如何。

    為什麼不是:如果我想要這個,我先賺回來。因為被固定工資的思維綁架了。認為自己的工資是有上限,有天花板的。然而,真正的天花板是自己對自己的限制。

    我開始覆盤我手中的錢都是怎麼從流走的:

    透過記賬我發現去年換了新崗位後各類花銷變得很大,還經常出去吃飯和瘋狂買星巴克。而薪酬並沒有過多增加的情況下,這些消費就沒有出口了。那段時間我特別鬱悶,工作的鬱悶用了買買買來發洩。還有養車的費用。當時沒有去計算這一筆賬,等到用了兩年才發現問題很嚴重。現在樓下兩家星巴克我反而不那麼想喝了,會尋找替代品。而今年的6-6、11-11、12-12估計也是會放下剁手。

    《窮爸爸富爸爸》談過,不要在老鼠快跑的道上,而是要走到快車道上。當我的工資性收入佔了總收入的大部分,並且我每個月都可能有一些卡債要還,那就是在一個老鼠快跑的道上。就像是中產階級,有了更高收入,就想要更高消費,然而還沒有足夠的被動收入以及資產(可以給你帶來錢的就是資產)產生的金錢去支付這消費以及利息,那永遠就是死迴圈。

    金錢是一種能量,是需要流動的。有進有出。就如持有貨幣而不投資,那過幾年購買力肯定下降。然而我的錢花出去,真正作為投資的比例又有多少呢?我投資在自己大腦的,的確是不會虧掉,但是要賺到,那就是要把知識變現,把我的天賦才華轉化成生產力,符合市場需求,進行販賣。

    2014-2017,花錢如流水真的擴充了我的財富管道,我也因此認識了很多人,見識了很多事,學了很多東西。我曾經告訴自己我不需要有錢在身邊才有安全感。可是,這不是我把錢都花光了的理由

    理財,那一盤賬,表面看上去是錢,是數字。背後的是觀念,財富觀。潛意識的信念,表現在外在就是消費習慣,表現在資產表上的就是數字。我開始覺察為什麼我要把錢花光了,而且不讓金錢在我身邊待久一點。

    我害怕金錢的貶值。所以很快用這些去消費,趁著有購買力就去換取體驗。其實也可以,但是如果推遲一點點滿足呢。如果是購置資產再用資產產生的金錢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呢。那麼不久後,資產還在,慾望也滿足了。

    我再深入去覺察,過去我總是覺得反正現在沒有什麼負擔,也年輕,而且我本金不多,賺到多少其實這個時候存錢意義不大,加上整個社會都在通貨膨脹都在提倡買買買。我這個時候省錢,好像就讓自己的生活打了折。2017年初的時候,理財達人三公子(豆瓣,雪球的理財達人,《畢業五年,決定你一生的財富》的作者,靠自己理財存了第一個100萬》)給我做過諮詢,其中一個建議是:增加自己的收入,同時不影響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拿出幾百塊錢強制性儲蓄,先儲蓄定投後消費。

    然而我把她的話晾在一邊了……後來我看到的《巴比倫富翁》、《自動百萬富翁》這些書,都在講一個道理:收入-儲蓄=支出。先儲蓄後消費。拿出收入的10%進行儲蓄。現在的人可以拿出10%收入去定投基金。

    其實陸陸續續,的確,在本金不多的時候,最重要是長本領,讓自己賺到更多的錢,才有後續理財的可能性。但是我回想起來,這個是一個消費習慣的問題。什麼都不能走極端,如果太節省當然不行,但是太容易把錢都花光了,從來沒有儲蓄的習慣,那也是讓金錢無法在自己身邊留存,久而久之,就無論賺到多少錢,都是不夠的。根本不是賺錢能力差,是守住金錢的能力不足罷了。

    除了觀念,我的額外消費還有是面子問題,我今天解除安裝了星巴克的app,去年在星巴克,有星享卡的消費是4777元。扣除一些可能別人買單但是用我的卡積分的情況,大約也有4000元的消費。那這些是必需品嗎。不是啊。我在星巴克開卡是因為大學時在沙面,去多了就幫相熟的咖啡師辦了一張,沒有拒絕。結果虛榮心來了,真的是從最底層積分積到金卡。就是覺得有優惠,而且別人會在mark drink的時候寫上我的名字。這些東西到底是有多重要呢,並不是那麼重要。然而我就這樣一年就花了4000……如果用來做理財呢,足以有好的收益了。

    還有就是吃飯買單的時候要刷卡,其實不是衝著積分,而是衝著面子。可是,真正的面子是在於活著有底氣。而不是一些表面上的自己認為有面子。

    絕對不能拆東牆補西牆,這樣會讓情況變得糟糕。

    有什麼東西想買的,先列出來,想辦法賺錢買而不是刷信用卡去買(除非在免息期,而且你篤定自己在還款日錢能把這筆錢賺到)更好的方法是:每一項負債都應該有一項資產產生的現金流去買單。

    《窮爸爸富爸爸》關於購買地產出租就是買了一個資產,資產產生的現金流用於消費,最後消費讓他們變得富有。是他們多做了一個步驟,在消費前買入資產,用這個資產產生的現金流支付消費。

    儘管我不知現在在中國購買房地產是否能做到這個效果,但是他先購入資產的行為還是可以仿效。

    理財真的是一個習慣,開源節流,砍掉信用卡(購入資產才是最真實的,但是要堵漏洞),理性消費。End =)

  • 2 # 阿權哥的一些想法

    欠信用卡很久終於還清了,應該是心裡的大石頭終於放下了,表面上看起來信用卡逾期利息很低,實則利息很高,因為它是屬於利滾利的,也就是說欠的越久要還的利息就成倍的增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讓心機很深的員工主動離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