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凡塵觀生活
-
2 # 首都農業人
現在市民去菜市場或超市購買蔬菜抱怨價格高,而菜農又說自己沒有賺到錢,這確實是事實。記得2016年6月份去北京郊區路過菜地,農民地頭賣萵筍十塊錢六棵,自己去地裡拔。而菜市場的萵筍一棵最少得三塊錢,價格差一倍都不止。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蔬菜由田間地頭到市民餐桌,經歷的中間環節太多,成本也在不斷增加。例如小販去地頭收購農民種植的蔬菜,小販有運輸成本,還有損耗成本,同時還要保證自己有一定的收益,無形當中就會增加很多成本。同理,超市賣的蔬菜也是一樣。每增加一道環節,成本就會增加。
想要降低蔬菜價格,同時增加農民收入,農民要成立合作社,由政府部門主導在城市社群建立蔬菜直銷點,由合作社直接供菜,省去中間的許多環節(單戶農民種植的蔬菜產量低品種少,同時沒有太多時間賣菜)。
-
3 # 農村巷163
這是真的,中國流通環節出了大問題,沒有一個能擔當的企業和政府機構來調節。門檻低,參與者眾多,都要付攤位費養家餬口。我就住在成都白家農貿批發市場附近,基本上買菜都在那裡。大的批發商或個人,他們一般不零售,就產生了很多小的批發商兼帶零售業務。他們從大戶手裡進貨,一般進貨不多,品種多,而一些小的餐飲和零售商,不能一袋一筐的買,就從這些小商手裡買,比如一筐菜賣完了,市場裡有很多人推手推車幫忙轉運。這裡也會產生費用。他們會對各種人等加費二毛至五毛。比如我這種零買主。
當小攤主從市場出來以後,平均菜價也被加了兩毛左右,成本一塊二的菜到市場後,一般就賣到二塊到二塊五左右。
在中國,除了菜市場和個體經營的菜店業態之外,就是各種外資超市和民營超市,而超市就像一個大市場,超市自營的商品很少,像蔬果肉類經銷商,都是超市引進的市場經營者,昂貴的店鋪費用,使他們不可能成為菜價的平抑者,他們為逐利而生,也就形成了市場的蔬果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大大小小的蔬果經營者,為了盈利,使源頭的種植者無法獲利。國家開闢了綠色通道,減少了運輸成本,但兩頭的根本問題無法解決,源頭是價低賣不掉,終端始終是價格居高不下。
這是難以破解的一道難題……
-
4 # 駿景農業
種菜的確實沒有賣菜的賺的多的,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中間這麼大的利潤環節當然是落到了菜販子的腰包裡。那為什麼農民辛辛苦苦種的菜賣出的錢卻大部分落到了菜販子的腰包中呢?主要還是因為市場經濟的活動過程中菜販子始終佔據著主動地位,而菜農的市場地位卻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不要小看菜販子,他們其實可是神通廣大的, 我們口中所說的菜販子基本上都是大型的蔬菜經銷商。這些人群對市場行情的把握非常準確,自己手裡擁有著蔬菜銷售的渠道,一面對接大型果蔬批發市場和商場,另一方面連結著廣大農民群眾。蔬菜經銷商有銷售渠道,充足的資金和第一手的市場行情,這些都是普通農戶不能比擬的!在商定收購事宜,定立收購合同的時候,農民群眾的議價能力是很有限的,再加上農村品時不待人,如果不及時出手會給自己造成重大損失,農民都是小本經營哪裡承受的起損失,菜販子利用農民這個心理就更兇狠的壓價,無奸不商嘛!這回您明白了吧。
陳
-
5 # 想和你吹吹風17
這個問題提的不檔,不是賣菜的比種菜的賺的多,而是種菜的基本上沒什麼利潤,賣菜的把錢賺了,我家就是種菜的,我舉個例:一畝田喔筍種菜的賣出來5、6角一斤,毛利潤5、6千,除去一家人的人工、肥料、時間,還不如一個人出去打一個月工,而且種田還比打工累,菜的生長週期一般為2到3個月,三四線城市菜市場賣菜的的價格一般是種菜的賣幾角一斤的話,賣菜的會賣2到4元一斤,種菜的賣1元多一斤的話,賣菜的賣4到6元一斤,像極個別種起來麻煩費事的菜如豇豆,四季豆之類的賣出來2到3元一斤頂天了,我們買來吃6到10元不等吧,還有極個別根本賣不出去的菜,幾分錢一斤都沒人要的,我們沒遇到過一元一斤以下的菜吧,真的等到農民種菜收入能擋打工一樣的收入的話,那時菜比肉貴了,我們就吃不起菜了,這是一個矛盾的問題,你讓賣菜的少賺點又沒人賣菜了,等我們父輩走了,我估計沒什麼人種田了,也不會種,那時候不得不實行大型耕種。現在人們都在逐利,都想掙“快錢”什麼網紅,拍電影,理財,炒房,吵藥材等等,中國現在基礎生產根本沒效益,所以嚴重流失,被迫所有原材料漲價,物價跟的上漲,印錢,工資漲,幾年後這貨幣貶值的不知多厲害。
-
6 # 三農帝國
很多城市的人都覺得現在吃蔬菜都吃不起了,蔬菜的價格也是越來越高了,比如說經常出現蒜你狠,香死你等等,當然這些也算是屬於調味品了,但是想很多人對於一些青菜的價格都已經是無言以對了。就說白菜,不知道別的地方什麼價格,我們這邊的白菜價格都是兩塊多,有時候還賣到三塊多。現在的蔬菜價格基本上都是幾塊錢一斤,比如油麥菜,菠菜等等。一棵大白菜都是七八塊十來塊錢了。
很多人就覺得蔬菜這麼貴,農民不就賺大錢了嘛。想想一顆白菜七八塊,一畝地得要種多少棵白菜,種個幾十畝一年不就賺大錢了嗎?
但是其實不知道最苦最難賺錢的就是農民了,有時候遇到行情好的一年能賺點錢,但是遇到不好的年份,那就是賣不出去真正的虧死。消費者看到白菜幾塊錢一斤,但是菜販子從農民收回來什麼價知道嗎?很多都是幾毛錢一斤,有的時候甚至還沒人要?農民怎麼賺錢呢?
這個主要的原因還是中間環節太多,菜販子不知道轉了多少手,而且運輸,保鮮,路上還要保險,每一個環節的人都要賺錢,都要成本,就說哪些賣菜的,一個門面一年多少錢,他們總要賺回來啊。所以說能到農民手裡的價格會有多高呢?
很多人說自己種自己賣不就賺大錢了嗎?一個人你能賣出去多少呢?你又能種多少呢?規模一大還是要找菜販子來收購。
回覆列表
蔬菜價格這麼高,為什麼菜農說種菜的沒有賣菜的賺的多?是真的嗎?
種菜的沒有賣菜的賺的多,這是真實的!
在我們家鄉也有果農這麼說“種蘋果的沒有賣蘋果的賺的多”。仔細分析起來,不僅是真實的,而且還有其道理!
從產業來說,種職業是農業,是第一產業,賣是商業活動動,是第三產業。
偉人說過,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農業是就是穩定市場、穩定社會的產業,就不是致富的的產業;無商不活,商業就是繁榮市場、繁榮發展的產業。所以,商業活動越多,經商越頻繁,經濟越活越。經濟越活越,當然就賺的多!
種植業產量固定,週期長,販賣者或銷售週期短,批次多。
就拿蘋果來說,一年就採摘一次,對於果農來說,當年面積是不變的,產量是固定的。但是。對於賣蘋果者來說,一年四季都可以賣蘋果,而且可以賣很多果農的蘋果。不斷從中賺取差價,不斷的盈利。從這個角度講,賣蘋果的賺的多也是應該的。菜農種蔬菜也是季節性的,是需要時間的,產量也是固定的,對於賣菜者來說,他可以從眾多菜農中不斷的販賣,賺取差價。盈利自然就很多!
蔬菜進入流通環節,附加值在不斷增多。
菜農賣給菜販子,即疏菜銷售者是最原始的產品。價格相對較低。但是到蔬菜銷售者手裡,即進入流通領域後,附加值就增多了。譬如,廣告、包裝、運輸、尋找市場、譬如,進超市銷售,送貨上門等,這些環節雖然增加了蔬菜的成本,但是,銷售的價格也在高於成本的增加。
根據以上分析,種蔬菜的沒有賣蔬菜的賺的多,是真實的。
差價都到哪去了?
消費者買到的手蔬菜價格遠比菜農賣出的價格高許多。這麼高的差價都跑到了哪裡去了呢?這些差價都跑到了蔬菜的包裝、運輸、廣告、攤位、管理費、銷售人員的工資及利潤等多個環節。
針對這種正常現象,作為菜農來說,一是要正確理解,包容。二是仍然要生產優質蔬菜,儘可能地降低生產成本,在出售的初始能夠賺取自己該賺取的利潤,這是一種選擇。另外,還可以進入蔬菜的流通的環節,掙取流通環節的利潤。
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