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漫史話

    李世民並沒有左右為難,早有預謀

    殺兄弒弟,搶班奪權,開弓沒有回頭箭

    華人講究“勢”,就是說形勢,時務,所以華人常說人要“順勢而為”,不能“逆勢而為”,還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有的人叫“不識時務”。

    首先,我們要知道兩個前提。

    第一,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為了奪取皇位。否則只要不涉及皇位,李世民是絕對不會有什麼威脅的。

    第二,李世民之所以發動玄武門之變,意味著已經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地步。

    基於以上前提,我們還要知道幾個前提。

    第一,在皇權面前,人可以很無情很冷血,這也是在一般人家父子矛盾一般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而皇家,一點親情也不會有的。

    第二,從來麼有什麼高枕無憂,哪怕做了皇帝也沒有,否則為什麼那麼多功高震主被弄死的情況發生?

    第三,可能我們現在的人以為自己都已經到了那地步了,都已經可以等著李淵退位了,都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該知足了,如果如此,那麼古時候那些位極人臣最後死的很慘的人是怎麼想的呢?只要李淵還是皇帝,和李世民的矛盾就必不可免。

    第四,李世民最終目的是當皇帝,他如何能保證李淵比自己早死呢?萬一自己掛了,好了李淵到時候怎麼給自己下定論呢?

    人,還是那句話,要識時務,要順勢不要逆勢,形勢不利於你,不要急於求成,要等待時機,所謂事有順逆,勢有奇變,要等待並且捕捉適合自己的“勢”,順勢而為,事半功倍。

  • 2 # 定襄小師

    眾所周知,李世民在歷代帝王中當數一位真正的仁德之君,那麼在赫赫有名的“玄武門之變”中,為何也走出六親不認的一步——難道身在皇家,就得冷酷無情嗎?

    其實,若考慮李世民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一場激烈矛盾碰撞下的王權爭奪早已是不可避免,在發動玄武門政變的前夕,李世民的決心還不是堅不可摧的,可能對長兄建成、三弟元吉仍抱有一絲幻想,雖然料到會有流血事件,但是一旦到了攤牌的時候,還是心生不忍。

    最後在心腹的激將法下(唐代的史料是這麼寫的)才毅然下定決心。

    聽聽尉遲敬德(即民間張貼的門神)是怎麼勸說的吧:

    我素知大王仁義,但今天你若不下手,他日必遭太子和齊王的毒手,難道您已不記得他們幾次害你的經歷了嗎?

    今日眾人為您舉大事甘願去死,正是上天的恩賜,禍患即將爆發,您卻安然不動,即使大王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也要考慮國家的前途啊!現在是箭在弦上,如您不採納我的建議,敬德就要退隱山林,不能留下任太子屠戮。

    另一心腹長孫無忌也附和道:

    您若不聽敬德的話,必敗無疑,他們執意要走,我也跟隨而去。

    這樣一來,李世民只有“順從部下的安排”了。

    再看看李世民在玄武門事件發生時的具體表現——

    ……秦王事先部署妥當,親率精銳部下秘密埋伏於玄武門內,建成、元吉行至臨湖殿,覺察情況有異,撥馬就走,世民縱馬急追,一箭便射死建成,元吉逃入園林,世民躍馬向前,尾追不捨……

    聯想當時的情形,宛然是一副仇人相見,你死我活的情形,哪裡有半分親兄弟的影子?

    既而令人心生感慨:只要身在皇家,那一幕同室操戈的悲劇彷彿便成為永遠擺不脫的宿命;既已走出冷酷無情的一步,索性便“冷酷到底”,今日一朝功成,任何人性的扭曲便成為權力爭鬥下的無奈了。

    這一點是歷史選擇李世民的結果。

  • 3 # 麻辣隋唐

    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發動的一場流血政變。其目標是在皇宮中手術刀式的斬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並透過就地控制皇帝李淵的方式來控制大局,保住政變成果。

    之所以會走到這一步,與當時各方處境有關,與李世民個人性格、抱負也有關。

    首先,李世民是一個原則性極強的人。只要他認準的事情,即便是皇帝(也就是他父親李淵)反對,也一定會頂住壓力執行。這一點,已在史書中無數次得到體現。比如唐軍因暴雨受阻雀鼠谷時,李淵與所有人都決定暫時退卻,唯有李世民堅決反對,並最終說服父親收回成命。又比如唐軍在中原與王世充互懟時,面對竇建德強勢介入,大唐從皇帝到大臣的多數人都主張撤軍,唯獨李世民力排眾議,選擇分兵禦敵。這兩件事便可看出,李世民完全不是一個領導說什麼就會聽什麼的人。他把做對事情看得比人情世故更重。

    瞭解了他的性格特點,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在唐軍攻下洛陽城後,兩個貴妃拿著皇帝打的白條去走後門要戰利品時,會遭到李世民斷然拒絕。因為在後者看來,戰利品只能分給有功之臣。你不能說這種想法有錯。但他這麼做也肯定會得罪人,而且得罪的還是當今皇帝與他最為寵幸的兩個妃子。

    針對李世民的作為,李淵有次說過極重的話:這小子帶兵久了,受到讀書人蠱惑,已經不是當初那個我熟悉的兒子了。

    從雙方反應看,父子倆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一個認為自己在嚴格按規章制度辦事;一個則認為對方連皇帝面子都敢不給,簡直無法無天。這種認知錯位所導致的後果,就是李淵對李世民有意識的打壓。

    而這種打壓當然又會不可避免的引起李世民的反彈。從他後來在貞觀年間吐槽自己功高不賞的窘境看,李世民並不認為受到打壓是因為目無尊長,而是因為功高震主。

    因此,李淵的打壓並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刺激李世民進一步產生防禦心理,並在行動上進行針對性部署。

    至於皇太子李建成,其性格則要比李世民溫和許多。這一點,可從唐軍受阻雀鼠谷的同一事件看出。當時,原本是李建成、李世民攜手反對撤軍。但李淵一聲令下後,李建成便忙不迭的遵照領導指令執行。他的這種聽話性格,無疑更有利於得到晚年李淵的信任。

    老好人的李建成與李世民的關係原本非常融洽。哥倆之所以反目成仇,並非是李世民想要成為皇太子,而是李世民想要經營天下。二者其實有微妙區別!

    要取代李建成成為皇太子,李世民需要做的是討好李淵,以得到後者認可。但顯然,李世民畫風大異於此。而他經營天下的志向,則能從一次對話看出。當時,因天下太平,許多秦王府官員被派往各地任職。在得力干將杜如晦接到調令後,首席幕僚房玄齡對李世民說,如果大王只想當一個親王,杜如晦沒什麼用。如果大王想經營天下,則非留下此人不可。李世民一聽,立馬阻止了調令生效。

    所謂經營天下,其實就是李世民弱化皇帝、太子、秦王之間的地位差異,承擔起對天下發號施令的重任。這事有可能嗎?有!事實上,在玄武門事變前幾年,大唐各衙門便早已習慣了同時接到來自皇帝、太子、秦王各方的命令。

    考慮到李世民向來以原則為重,對情感較為忽略的風格,一旦他的命令與皇帝、太子之間發生衝突時,必然堅決維護自己的主張,不會給對方面子。而他這麼做的次數多了,皇帝與太子自然會感到疑惑,不明白到底誰才是大唐真正的主人。因此,不單皇帝有危機感,作為皇位繼承人的太子也會有危機感。兩人也才會聯合起來限制李世民的權力。而這種限制在玄武門事變之前達到頂峰:李淵甚至有“將罪秦王”的意思。

    而李世民方面則認為,李淵、太子等人的迫害不僅將危及秦王小團隊的安全,還會讓大唐一統天下的好局徹底喪失。唯有奮起一搏,才是救自己,救大唐的正道。

    這便是李世民及其追隨者走到玄武門那一步的原因!

    至於齊王李元吉,從情感與利益出發,他都會倒向皇帝與太子,與李世民為敵。在正史中也有一些李元吉慫恿李淵、李建成乾脆快刀斬亂麻,直接幹掉李世民的建議,但都被皇帝與太子否決。可見齊王在衝突中的角色也只是參謀與執行,而非決策。但齊王沒有實施的計劃卻透過某些渠道洩漏到了秦王府,起到了火上澆油的理想效果,為加速玄武門事變的發生起到了力所能及的貢獻。

    #泛文化寫作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感覺伊朗急於挑釁美國呢?而美國卻一反常態,僅對其部分航空機構進行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