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例如別人不好的經歷,她們認為自己不會這麼做而去說教沒經過那麼多事的。我知道我腦子不好使,也可能會經歷一些挫折或者被人利用。但是我真的不想聽這些,一句話懟回去就說我性格壞。我一直覺得自己性格雖然有時候差但是從來不害人的。到了她們眼裡我就是冥頑不化了。
2
回覆列表
  • 1 # 籥處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我是有一些觀點的。

    說來慚愧,我就是那種經常以過來人的姿態教育別人的人。對我而言,對別人的“教育”往往不是出於熱心,而是一種“顯擺”的慾望。事實上,我也找不到什麼詞來描述這種慾望,暫且用“顯擺”來描述。

    有時我教育別人晚上不要吃雞蛋,並且我會告訴他雞蛋含有的營養物質很多,晚上吃了消化不好……

    我“教育”他,不是因為我真的希望他好(仔細想,別人晚上吃雞蛋跟我有毛關係),而是出於一種“顯擺”的慾望,就好像在說:“聽見沒,我懂的比你多,你最好聽我的。”

    人都是自私的,如果你想知道為什麼,推薦你看《自私的基因》。出於這種自私的本能,人們總喜歡優先滿足自己的慾望,所以他們喜歡“教育”你,並且以一個過來人的姿態“教育”你會讓他們很有成就感,而不是從你的利益出發。

    說了這麼多,你可能覺得那些“教育者”都壞的很,其實不然,這也是歪打正著,他們雖然不是從你利益出發,但提出的意見卻也不乏一些獨到之論。

    所以,如果你不喜歡別人“教育”你,那就有兩個選擇:改變別人和改變自己。想改變別人就直白的告訴他,想改變自己就對自己洗腦,讓自己不再討厭被“教育”,那麼問題就迎刃而解。

  • 2 # 情感心理君

    許多名人名言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可以告誡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做一件事,教會我們許多人生哲理,常常成為人們的座右銘。名人名言有這種警示的作用,別人的話也是如此。我們常常不聽別人的勸導,只忠於自己的內心行事。其實別人的教導和勸告對我們是有利而無一害的。

    長輩們之所以為長輩,是因為他們的人生經驗比我們豐富,人情世故比我們懂,人與人之間的冷暖相待比我們看得透,因此他們的教導對我們來說不僅僅是長輩與晚輩之間的談話,而是重要的人生道理,我們應該明白長輩們的用心良苦,體會他們所講的,提早了解社會的現實。

    所以,農村常說的“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正是這種道理,長輩的言語是他們的經歷,如果一味的遵從自己,那麼我們到最後只會傷痕累累,在受傷難過之後,後悔沒有聽長輩的話,但是這時後悔已經來不及了,你能做的就是牢記教訓,記住“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不過,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不喜歡不理他就好了(但是如果是你的長輩的話應該找些理由婉拒,而不是直接拒絕),活在當下,珍惜該珍惜的就好了。

  • 3 # 林夕丶丶

    世界上可怕的不是路不平,路不平太正常,總要修修補補才能繼續前進,可怕的是總有人把你的努力和這坎坷的道路混為一談,以各種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你,不要老是盯著不平的路,要往前看,努力活。真悲哀,努力和這個有關係嗎?之所以盯著這坑坑窪窪,是為了後輩們努力的時候不被絆倒才是,總有隻顧自己的人 。

  • 4 # 恭謙

    說教有點過了。而且,不管對方認可不認可,只顧自己說。

    難怪孩子發脾氣,這個態度發得好,我支援。

    我也是母親,特別理解教兒之心,但是,說教孩子,一定要注意方法,尤其,對有個性的孩子更要注意。

    就拿我自己來說,每當吃飯的時候,一家人坐在一起,總想說點事,孩子不願意了,我立刻止住,不再多說。

    父母看得多,經歷多,總想把看到的,經歷地說出來,讓你知道世界多變,而且複雜,讓你多加防範,吸取別人的教訓。做父母用心良苦。

    孩子不這麼想,認為自己懂得很多知識,確實知識面廣。孩子必定是孩子,沒有經歷,不知成年人的複雜關係。課本知識懂得多,社會學科剛剛起步。

    做父母的也不要過分擔心,讓孩子慢慢經歷,漸漸懂得保護好自己。

    想一想,我們也是這樣過來的。

    我願意聽父母親的嘮叨,但是,現在聽不到了,永遠聽不到了。

  • 5 # 小仙女情感影室

    過來人?

    我承認佛是過來人,但人一定是未來佛?

    不好意思,我不屑。

    很多人可能經歷過一些事,當你經歷的時候,她會把她自己的經驗說給你聽,告訴你如何是對的,但是她卻忽略了同一件事情不一樣的人做,結果不一定是相同的。

    所以,只要不違背原則,不違背道德底線,堅持本心就好了。不過也要做好即使受傷了,也不後悔的準備。

    至於別人說的,聽聽就好。你覺得有用,認同就採納,不認同也沒必要表面說出來。畢竟人家也沒有強迫你必須按她說的做,不是麼?

    這世界上每天都在發生類似相同的事,自然也會有同類型的人。

    所以,做好自己就可以了。畢竟你沒那麼多時間去與無聊的人計較。

  • 6 # Yaesiop

    這個問題輕易就引起了我的共鳴,我有太多的意見可以與題主交流,但在回答問題前,我還是斟酌良久,思考該以怎樣的語言來表達我的觀點,而不體現對“那些人”的不敬。

    通常對我們說教的都是父母長輩,人們的文化底蘊、個性修養參差不齊,所以,說教的方式各不相同。有些人的批評和教育,我們總能愉快接受,且效果良好;而不顧及我們感受的喋喋不休式說教,不僅沒有絲毫效果,還容易令人反感。題主描述的這種,就屬於後者。

    一方面,說教者往往喜歡運用一些被社會廣泛認同的大道理來教育我們,畢竟冠以道理的名義,批評教育的話語顯得更有說服力,但這世上道理就那麼多,人們也不能全都明白,沒有道理可用的時候,便以過來人的身份,或者別人的失敗經歷來做對比。

    可我們被說教的次數多了,便會有這種感覺:越是喜歡用道理來說教的人,似乎越不會運用那些道理。告誡別人要理智冷靜,自己卻心浮氣躁;要求別人心平氣和,自己卻脾氣暴虐;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卻從不感恩付出;指責別人不大度從容,卻從不審視自己。這時,我們往往會認為,你自己都做不到,憑什麼這樣要求別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就是這個原理。

    另一方面,和我們本人的性格有關。人都有逆反心理,心理也會產生疲勞感,當別人發現我們身上的缺陷時,首先做的就是披頭蓋臉的大道理說教,毫不顧及我們的心理感受,也不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改正。一次兩次或許我們還覺得雖然方式不好,但是批評的對,便下定決心去改正,但每次遇到問題都採取這種方式的話,逆反心理必然發揮作用,自然對這種說教不勝其煩,有時候控制不了情緒回懟,也在情理之中。

    但尷尬的是,這兩方面的原因,我們只能看破,卻不能說破,因為一般喜歡說教的人,脾氣都不會太好,要求我們要虛心接受批評,自己卻難以聽取別人的意見。

    一是要學會理解包容。不論方式對錯,長輩對我們說教的目的,是為我們好,皆因“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作祟,哪怕言辭再犀利,都沒有任何惡意。

    二是要學會換位思考。長輩大都已過中年,多年養成的習性,很難再改變,或許他們有時候也覺得方式不對,但遇到問題時還是忍不住採取同樣的方式來說教,我們需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想,就會明白他們情緒化的緣由。

    三是要學會調整心態。綜上所述,理解包容和換位思考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畢竟我們的性格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所以需要不斷的磨合,從自己身上查詢原因,多反思多自省,心境自然會越來越平和。

    四是要學會投其所好。長輩的說教,最終目的還是希望看到我們的成長進步,或許有些缺陷會長期存在,但只要我們儘快在一些具體事例上做出轉變,讓長輩看到我們有改進完善的決心,相信他們也會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這樣,既能減少反感的說教,又能切實得到成長進步,還改善了人際關係,何樂而不為呢?

    雖說是反覆斟酌,回顧一遍發現言辭還是有些鋒芒畢露,這說明筆者本人的心境還需要長期的修煉。

    粗言鄙語貽笑大方了,如果對你有幫助,請關注筆者以便今後交流共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的職業啟蒙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