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細說心語

    唉,可憐的孩子,你的心靈一定受到了非常沉重的打擊,說句實話,我真的非常同情你。

    我不知道你現在到底是多大年齡,是在上學呢?還是上班了?或者已是成家立業了。

    不過,根據題目的意思,我感覺你現在應該是正在上大學。

    為什麼呢?因為如果你正在上高中的話,學習一定非常緊張,你父母就算對你不滿意,也只能說到學習的問題,而不會說道幹什麼什麼不行這樣的話。

    如果你是已經參加工作了,那你的父母也不會這樣說,因為畢竟你已經靠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了,有一份工作也就不存在幹什麼什麼不行了。

    只有在你上大學期間,你的父母才會這樣和你說話,估計是你平時比較懶,而且動手能力很差。

    比方說你父母讓你去炒菜,你能把鍋燒糊了,菜也炒不熟,讓你去洗衣服,衣服也洗不乾淨。

    所以你的父母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們在擔心你將來怎麼生活呢?離開了父母,你沒有絲毫的生活能力。

    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都是為了你好,希望你變成一個能幹的孩子,所以你一定要體諒父母的心,爭取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認認真真的去做,讓他們滿意。同時也希望你在上大學的時候不要虛度光陰,好好學習,同時多考幾個證在手裡,將來為將來參加工作做好準備。

    我想假如在畢業以後,能帶回幾個證書回家,而且很快就考上一份工作,到那時你的父母絕對不會再說你幹什麼?什麼也不行了。

    到底行還是不行?不是父母說了算,也不是你說了算,而是靠真本事來說話!

  • 2 # 清心一棧

    如果你可以心平氣和地和你媽媽談一次話,問題會比較好解決。

    1、直接告訴她,她打擊了你的信心,越受打擊,你越沒自信。

    你需要親人的鼓勵和支援,才有動力做得更好。

    當然,你也要做出一些成績,讓媽媽相信。

    2、希望你理解你的媽媽,她對你是恨鐵不成鋼。

    她希望你好,但是她不懂得怎麼才是好。她只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激勵你,把擔心化為絮叨和指責,她不知道這樣會帶來壞的效果。

    她說你的時候,你若頂撞,她會更加惱怒數落你。

    嘗試一下緩解吧,她再說你時,你換個方式回答。

    比如,“老媽,我是你生的肯定有你那麼聰明,時機未到而已,你給我加油唄。”

    可能你們之間的交流一直很僵硬,凡事沒有絕對的,不妨一試。與家人可以耍耍賴,做媽媽的心也會想開一些。

    3、努力用心去工作、生活,讓媽媽放心。

    憑著自己的能力,努力去做事做人,你媽媽看到你的努力,自然不會碎碎唸了。

    加油孩子,理解你的母親,好好生活,一切都會越來越好的。

  • 3 # 蘇小妮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會成就一位孩子,而不好的家庭教育會毀了一個孩子。

    我雖然不是十分贊同永遠使用賞識教育,但對於這種永遠都是打擊教育的家長更是深惡 痛絕!

    要知道,孩子的一點自尊、自信,就在母親一次次說不行,說沒用的時候給打擊消磨掉了。

    今年,正好是魯迅的文章《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發表一百週年,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當好父母“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艱苦困難的事”。要促成子女的發展,“開宗第一,便是理解”。華人常將孩子誤認為是“縮小的成人”,一切照成人的模式行事。“其實,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就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以孩子為本位,而不是把他們硬塞在祖先或自己為他們造就的模子中。魯迅強調“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付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而在這之前,我也正好看過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孩子,你慢慢來》。作者在書中變幻成一位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話的母親,以孩子的高度,站在孩子的視角,來跟孩子說話。

    當我們只有孩子那個高度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又會怎麼做?而不是以大人的方式,想當然地認為,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你都不會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會被你弄複雜?因為,在孩子是的世界裡,世界原本就是他們眼中看到的那個樣子,而不是父母腦中想當然的那個樣子。

    如果母親總是這樣說你,建議你把龍應臺和魯迅的這兩本書買了送給母訂,讓她好好看看,孩子是世界是怎樣的,父母應該是以怎樣的方式看待孩子。並且告訴母親,她總是這樣說你,你會受到怎樣的傷害。很多孩子就是自小受了打擊,然後一輩子都一蹶不振,再也沒了自信。

    最後,用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那篇《蝴蝶結》裡文字來結束: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 4 # 生如夏花1312

    也許你母親故意這樣說,激將你,做個人上人呢,也許是刺激你,發奮圖強改變自己,總之,母親的話沒有惡意,你把這些話當作"磨刀石",證明給母親看看,幹什麼是幹什麼,幹什麼成什麼,我要成為您的驕傲,自己該

    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在意母親說的話,你應該瞭解自己的母親,從小到大都是這樣的,多多理解她。

  • 5 # 十點她說

    我認為

    一個好的家庭教育會成就一位孩子,而不好的家庭教育會毀了一個孩子。

    我雖然不是十分贊同永遠使用賞識教育,但對於這種永遠都是打擊教育的家長更是深惡 痛絕!

    要知道,孩子的一點自尊、自信,就在母親一次次說不行,說沒用的時候給打擊消磨掉了。

    今年,正好是魯迅的文章《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發表一百週年,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說:當好父母“是一件極偉大的要緊的事,也是一件極艱苦困難的事”。要促成子女的發展,“開宗第一,便是理解”。華人常將孩子誤認為是“縮小的成人”,一切照成人的模式行事。“其實,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就大礙於孩子的發達”,所以一切設施都應以孩子為本位,而不是把他們硬塞在祖先或自己為他們造就的模子中。魯迅強調“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不但不該責幼者供奉自己,而且還須用全付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而在這之前,我也正好看過臺灣作家龍應臺的散文《孩子,你慢慢來》。作者在書中變幻成一位蹲下身子跟孩子說話的母親,以孩子的高度,站在孩子的視角,來跟孩子說話。

    當我們只有孩子那個高度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又會怎麼做?而不是以大人的方式,想當然地認為,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你都不會做?為什麼這麼簡單的事會被你弄複雜?因為,在孩子是的世界裡,世界原本就是他們眼中看到的那個樣子,而不是父母腦中想當然的那個樣子。

    如果母親總是這樣說你,建議你把龍應臺和魯迅的這兩本書買了送給母訂,讓她好好看看,孩子是世界是怎樣的,父母應該是以怎樣的方式看待孩子。並且告訴母親,她總是這樣說你,你會受到怎樣的傷害。很多孩子就是自小受了打擊,然後一輩子都一蹶不振,再也沒了自信。

    最後,用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那篇《蝴蝶結》裡文字來結束: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的做一件事。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多少人玩過EVE這款遊戲?體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