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下里春秋
-
2 # 斯布內克007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身前身後名。這句話非常適合王翦,生前就是老油條的他為大秦統一做出了汗馬功勞,事成之後,家族都備受敬仰。反觀韓信,我們可能知道他能忍受胯下之辱,怎麼可能忍不了一時的爵位,更加主要的是對各自主公的忠誠度。
-
3 # 半瓢清酒
總的來說,兩人請地從性質、背景和君臣關係上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導致結局大相徑庭。所求土地性質不一樣
秦朝自商鞅變法以後,廢除了周王朝的分封制,實行的是郡縣制,郡縣直屬中央政府,所屬官員也直接受中央政府節制,是真正的中央集權的政治機構。這種情況下,秦朝時期“不立尺土之封”,個人可以擁有土地,但是絕對不會產生一個國中之國。王翦出征時向秦王“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出關前又連續五次求賜美田,所求之田,只不過是一筆財富而已。
而韓信所求之田,是分封制度下的裂土而王。分封制下,各封國有自己的政府、軍隊和賦稅,只需承認中央王朝的統治權,定期納貢、拱衛中央即可,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內有非常大的自主權,對照東周諸侯國的形勢,可以說封國是一個世襲罔替的獨立國家。所以,韓信所求之田,乃是整整一個齊國,胃口之大自然招惹劉邦怨恨。
請地的手段不一樣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決定攻打楚國,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秦王政於是棄王翦而用李信,結果秦軍大敗虧輸。秦王政只好親自乘車請王翦出山,並答應加兵請求。王翦出征時多次請田,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錢以外別無他求,藉此消除秦王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秦王政說:“老將軍為何這樣心急呢!”王翦說:“臣就像風中之燭,不時即滅。我要為子孫後代著想呀!”秦軍出征後,秦王政召見尉繚,說:“王老將軍為何如此小氣?”尉繚則說:“人老了,考慮的事情自然多啦!”當王翦殺項燕於蘄、俘虜楚王負芻,平定楚國 、南征百越後,無論秦王怎麼勸都要徹底隱退,從而得以善終。從上述我們可以得出,王翦請地自保成功,利用了三個有利條件:趁秦王棄而不用之愧疚、造自己年大貪財之相、行功成而身退之舉。
再來看一下韓信請求封王時的情況。楚漢爭霸開始後,韓信一連滅魏、徇趙、脅燕,並於公元前203年平定齊國,破臨淄、殺龍且,戰功赫赫、威勢滔天,他派人向劉邦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是個反覆無常的國家,南邊又與楚國相鄰,如不設立一個代理王來統治,局勢將不會安定。我希望做代理齊王,這樣對形勢有利。” 當時,項羽正把劉邦緊緊圍困在滎陽,情勢危急,看了韓信上書內容,劉邦十分惱怒,氣的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劉邦的腳,湊近他的耳朵說:“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就此機會立他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則可能發生變亂。” 劉邦經提醒也明白過來,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可見,劉邦同意冊封韓信為齊王是迫於形勢而做出的退讓,並非本身所願,最起碼在戰況危急之下,劉邦也沒想到韓信會請求封地。此時,韓信作為劉邦的部下,居功而自傲、借勢而逼君,縱然得封齊地,也是給後來的悽慘死境埋下了禍根。
請地時君臣關係不一樣王翦身為秦朝四朝元老,幫助秦始皇平定長安君叛亂、剷除呂氏一族,更是聯同兒子王賁成為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可以說王翦對秦朝忠心耿耿,只是王翦率60萬精銳伐楚,秦國全國士兵盡交其手,帝王多疑,秦始皇有所懼惑也屬正常。王翦到達楚國後按兵不動,一些人趁機對秦始皇說:“若王翦自立為王,秦亡矣!”秦始皇於是遣使催王翦出戰。王翦回說:“大王既已傾國之兵相托,何必懷疑老臣!老臣雖未出戰,但也沒有損失。大王若懷疑老臣,召老臣回朝。若信任老臣,請讓老臣自己做主。臣不出兵則已,動兵必滅楚!老臣自知不如古代的名將樂羊,但大王遠勝文侯!大王為何不仿效文侯把誣陷老臣的奏章,也封在大箱子裡,待臣得勝歸來時再賜給臣!”秦始皇深受感動,將御酒賜給王翦。可見君臣之間關係比較穩固,秦始皇也比較信任王翦,後來更是封為武成侯,尊其為太師。
反觀韓信於劉邦,則差了不少。韓信本為楚將,先投奔了項梁,後又歸屬項羽,因為多次給項羽獻計而不予採納,於是離楚歸漢,做的也是管理倉庫的小官。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實為排擠到漢中),有數十位將領逃亡,其中就有韓信。後來因蕭何月下追韓信,向劉邦大力舉薦才登臺拜將。後來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滅魏破代、東進滅趙,頗有功高蓋主之勢,劉邦對其就心有防備了。公元前204年六月,劉邦單獨與夏侯嬰跑到張耳軍中,一大早自稱漢使進入趙軍營,趁張耳、韓信還沒起床時,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兵符,召集諸將,調動了諸將的位置。後來,韓信引兵東進擊齊,未到平原渡口,得知酈食其已說齊歸漢,因貪功而不顧齊已降,假裝不知乘機襲齊,還害得酈食其被烹殺。楚國來遊說私通韓信不成,齊人蒯通又用相人術勸韓信背漢,韓信也是有所心動,只是因得封齊王,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自己的齊國,才猶豫而不忍背叛劉邦,沒有聽從蒯通的計謀。 垓下決戰後,劉邦第一時間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後改封其為楚王,又貶為淮陰侯,最後被呂后設計殺死。
《左傳·隱公三年》有言:“信不由衷,質無益也。”劉邦與韓信的信任基礎極其脆弱,劉邦為君用韓信而疑之,韓信為臣而左右搖擺,雖然登臺拜將、誓不相叛,終將導致刀斧加身。
-
4 # 小生不乖
王翦要地是以畝來計算的,韓信要地是以郡國做單位的,從兩個方面來說說這個話題。
其一:劉邦那一夥人打天下,大家都是窮哥們,都是受了陳勝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鼓舞跑出來,都想成就一番“割地之業”,大家一起打天下、一起分天下,劉邦做大王,其餘就得做小王,劉邦做皇帝,其餘就要做大王。而秦始皇派王翦他們去滅六國不是這樣,秦始皇已有三分之一天下的秦國做家底,王翦李信他們都是打工的,打一個南韓又封一個韓王出去、打一個趙國又封一個趙王出去,那到底是給秦始皇打仗還是給王翦他們自己打仗,秦始皇連親兒子都一個沒封,王翦他們的獎賞就是田地、宅院、爵位以及一個忠勇的美名。
其二:基於上一條,也造成王翦與韓信他們心理期待與滿足度不一樣。王翦能從秦始皇那兒搏個侯爺以及一個縣的食邑,那他就滿足了。韓信卻得要做個大王才能滿足他的期待,才能與他的功績與才華匹配。一個大王還不一定夠,韓信做了齊王后,劉邦就很難差使他了,請他來一起打項羽,假裝沒聽到,劉邦開出楚地作為分成,韓信帶兵出來了。所以當劉邦撤了韓信的封國,賞給了自己的兄弟與兒子,卻把韓信捆到都城,只給他一個縣的淮陰,韓信巨大的心理失衡就造成了,這就是韓信最後非要造反的推動因素,結果就被呂后騙到宮裡殺了。
回覆列表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卻說主子劉邦不如他帶兵多,這個人沒什麼情商的。
打仗一級兇,但是人情世故跟個孩子一樣的,優柔寡斷。
他管劉邦要地是真要地,劉邦封他為齊王他都不帶推脫一下的。
很明顯主子也怕這樣的。居功自傲啊!
如果當時韓信跟著英布,彭越一起反,劉邦也招架不住啊。
可是這傢伙就是隔岸觀火,一步步地被蕭何穩住,最後被拿下。
而王翦則相反。
王翦是個老滑頭,江湖經驗豐富,老江湖了。
他一開始沒想到要地要戶口,是別人給他出的主意讓他要,他一想也對,就去要了。
這說明什麼呢?
第一他是真沒野心,而韓信多少有一點。
第二他了解君王的心思,可以馬上改變策略。
所以二人的結局肯定不同。
這是二人性格本質上的不同,跟要不要地沒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