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儒者讀書

    孟母三遷孩子大了,孟母想。

    可又能怎麼辦呢?孩兒他爹命薄,早早地就走了,留下這孤兒寡母。

    可日子還得過,沒地種,就織布掙口飯吃。

    要說這孟父命薄也不虧,住哪兒不好,住墓地旁邊,指不定一身陽氣都被墓地耗光了呢。

    兒子也不爭氣,天天就在一堆墳裡跑來跑去,這可不行,萬一以後因為這像他爹一樣早早去了,那可咋整?不行,得搬家!

    新家在市裡,熱熱鬧鬧的,挺好,織布也省得往外跑了,方便,就是房租挺貴,只能住個屠戶旁邊。

    兒子倒是不在墳堆裡跑著玩兒了,但是這一天天的也不知道學習,還跟著那些個屠夫、菜販學著吆喝,這可咋行?要是兒子以後只能當個小販我可怎麼對得起他死去的爹?

    搬,還得搬。

    搬哪兒去呢?

    聽說城南邊有個書院,有個先生聽說學問挺大,但是一打聽,房租有點貴。孟母想了想,一咬牙,再窮不能窮教育!

    現在好了,兒子也不去學那些小販吆喝了,回來也知道念幾個字了,娘這心裡高興,今天再多織半匹布!

    日子慢慢走,兒子又大了一歲,除了念得幾個字,比以前更活潑了,這小子,真有他爹那模樣!

    半途而廢

    今天正在家裡織布,兒子回來就把書包一扔,孟母出屋一看,這還不是下學的時間吶,把兒子拽過來一問,才知道,這小子,學會逃課了!

    這還了得!

    孟母鐵青著一張臉,就想舉手打兒子,可轉念一想,平時這小子就犟,打他怕是效果不大。轉頭一看,心中就有定數。

    只見孟母回屋,拿出一把剪刀,咔嚓一刀就把自己織了幾天的布全都剪碎了。

    孟軻一看,就懵了,他就是再不懂事,也知道自己家裡全靠母親織布撐著,這一剪下去,怕不是這個月都沒米吃了。想到這,孟軻趕緊攔著自己母親。

    孟母看著兒子,氣呼呼地說:“你攔著娘幹啥?你不好好讀書,跟這碎布有什麼區別?這布一碎,衣服就沒法織,你不讀書,怎麼成人?”說完就繼續剪。

    孟軻看著母親,說不出話來,一張臉緊繃繃的。返身走到一邊,拿起書包,一點一點重新讀。

    孟母見此,心想目的達到了。

    後來孟軻再也沒逃過課。

    孟軻休妻

    某年,孟母越見兒子越欣賞,兒子長的端正,也到了年齡,該說門親事了。給兒子一說,這小子,臉還紅了。

    終是給兒子娶了媳婦,對得起他爹了,孟母想。

    又過了幾年,兒子突然過來找自己,說要休妻。

    這什麼情況?平時這兩口子都好好的啊。

    沒想到兒子的理由竟然是推門看見媳婦蹲在地上,有傷風化。這混小子,讀書這麼些年,讀傻了?

    “我兒平時跟老師學禮,難道不知道,進門前要先敲門嗎?”

    孟軻一聽,愣了,沒想到自己母親雖然沒上過學,但這麼些年,也頗通禮儀。這一番話,讓孟軻更加尷尬,臉上火辣辣的。

    後來孟軻每次想到此事,便覺得自己學問還不夠,再也沒有驕矜自大之氣了。

  • 2 # 詩書謝言

    很可能不能。

    孟母三遷,一是遷離墓地,因為孟軻“嬉遊墓間之事”;二是遷離集市,因為孟軻“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三是遷到學宮旁邊,在這裡孟軻“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從以上可以看出,小時候的孟軻雖然聰明,但心性不定,非常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孟母作為一個深閨婦人,雖胸中無點墨,眼光卻很透徹,她明白兒子的缺點在哪裡,透過搬家,巧妙地把兒子的缺點轉化為了優點,並最終培育出一位儒學大師孟子。

    可以說,孟軻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孟母,能夠擁有這樣一位偉大的母親是孟軻的幸運,也是中華文化的幸運。

  • 3 # 蘭質蕙欣閱讀成長

    唉,這樣的如果,真的沒有什麼意義的!

    歷史上沒有孟子,也會有類似孟子的聖賢,完成人類文化進步思想進步的重任!

    我們所不知道的歷史,說不定真的因為沒有搬家,最後導致孩子沒有成名,也許本來還有張子,李子,趙子等等也可以成為聖賢。

    歷史有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對於已經過去的歷史,我們可以借鑑,但不可能重新一模一樣的再來一次,所以,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為了孩子是否可以三遷,是否找到最適合孩子成才的環境!

    另外,除了學習孟母的不停搬家,還要學習她的教育方式,以及對待孩子的愛及寬容!

    “子不學斷機杼”,而現在的娃要是不學習,逃學回家去玩,估計家長早就火冒三丈了,還會心氣平和的講故事?

  • 4 # 探哥

    孟母三遷,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大,不是孟子成大家的必要條件呀。假如孟母沒有三遷,孟子就一定成不了才嗎?估計沒人敢肯定的吧!事物發展有必然性,當然也有其偶然性。結果往往如人所料,也往往出人所料。毛主席還鬧市讀書呢。世事不能鑽牛角尖。關鍵在於引導,劣勢也可以轉變為機會。

  • 5 # 心語者9

    孟母三遷主要是想體現兩個方面,1、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2、母愛的偉大。歷史上究竟有沒有孟母三遷也無法考證,所以只是個傳說。孟子只是儒學發展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即使沒有孟母三遷,也會有孟子這麼樣的人出現

  • 6 # 啟迪人生

    中國的文化博精深,都有歷史的借鑑,都有智慧的閃光,都有時間的沉澱,才能一路承傳,源遠流長。"孟母三遷"已經成為一個歷史的典故,是中華民族智慧的展現。它給後人教育子女提供了正確的指引,是正確的人生觀。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以類聚,物以群分”等等典故,都論證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如果沒有孟母的環境轉變, 就沒有給孟子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也沒有給孟子的一個學習的基礎。儘管孟子後來的文學成就很高,如果沒有基礎的打造會有這樣的結果嗎?

    所以,我個人是認同提問者的觀點的。沒有孟母的三遷就沒有孟子的成就。

  • 7 # 羅佈衣

    《孟母三遷》

    在孔子的仁字之意上進行以政助仁而行之,可想其少年便有以仁報國之思想。

    他惜民憐民的井田分配想法卻為以後的歷史程序加快了步伐。

    一戶百畝之耕,一宅五畝之地,他以為以此種方式可以緩解官與民的充突矛盾。

    讓庶民懂得孝悌忠心穩固江山。

    以鞏固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似中庸而為的思想,

    並欲達豐富產物提升生產力而富國之望,

    孟子捧民為貴,社稷為次,反之為民安國泰。

    他的孟子盡心之論必遭封建勢力的大力壓制,

    武王伐紂人得以誅,故孟子越孔子的大膽仁政一時興起,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治人,治人者治於人的唯民是從的絕對化仁者是他偉大思想源泉的唯一論政。

    但他也是施民於利而固封建奴役之實,

    一個歷史的重寫與改變非一孟子之力而所為。權力是至高無上的,沒有權利的仁政,只能產述於民間,由民間的努力接受而拋鋤揭杆。

    孟母一遷為子茫目與市井小兒嬉戲跪拜而非攵母,此不孝也!

    孟母二遷市集新居,年幼無知,集市人喧雜要,鼓樂喧天,笙歌舞起,車水馬龍,

    小孟柯貪玩興起,竟忘母囑學不回,故母責罰又遷,曰學無成卻貪喜樂,遷集市錯矣。

    孟母三遷於教所近,孟柯一心求學其母亦寬心不究前嫌,

    孟母笑而心遂,知兒遷此定心完業,此笑乃慈母之心也!

    先生觀其表而欣然以教!

    自小母嚴遠離惡習,

    悉聽母教百善孝先,

    為終成人傑歷史也!

    佈衣

  • 8 # 韓海軍易學課堂

    孟母三遷是為了孩子受教育,這個就像當下很多農村的孩子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到城市到縣城讀書一樣,父母也跟上陪讀的來了。

    沒有更好的教育,一般很難出大成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做一個黃牛養殖場,對於牛圈的修建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