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anfengz3
-
2 # 半坡山人書畫
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這是家喻戶曉的名言。生活是什麼呢?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動。如:砍柴、吃飯、游泳、打球、走路等等。藝術是什麼呢?藝術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動中,對自然現象進行的體驗、感悟、提煉、加工,並用藝術的形式去表現它。如:用音樂去表現高山流水、喜怒哀樂;用繪畫去表現梅蘭竹菊、花禽走獸;用書法去表現悲歡離合、陰晴圓缺;羅丹是19世紀歐洲最傑出、最有影響的現實主義雕刻家,他有一句享譽世界的名言“美在生活中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存在著藝術原料的礦藏,這是自然形態的東西,是粗糙的東西,但也是最生動、最豐富、最基本的東西;在這點上說,它們使一切藝術相形見絀,它是一切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今天我就從繪畫藝術這個側面來小議一下為什麼說“生活是藝術的載體”簡言之“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美術作品是特定時代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等社會生活和科技手段的產物,它從各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生活和情感活動,給人的感覺更接近藝術的含義。藝術中處處都體現著生活、體現著自然。但藝術的表現,不是生搬硬套生活,而是藝術家從生活中提取有價值的、有意義的內容,透過生活的提煉、加工和再創造。再運用到藝術中去。比如說沙子裡面有金子,但沙子並非全是金子,要想獲取必須經過提煉、加工才能獲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來。目前,我們在欣賞美術作品往往以“像不像”來衡量,這體現了大家對藝術與生活關係的理解,認為藝術應該反映生活的樸素。然而,許多美術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又與生活中的真實原型不一樣。吳冠中的《春如線》,畫面很簡潔地表達出作者對春天的感受,這種感受恰恰是一種生活積累。我想如果作者沒有看到過春天的柳枝,沒有感受過春天的話,是不可能創作出這樣一幅作品的。齊白石是中國著名的藝術家,他作畫反對拘泥於形似,主張“形神兼備”。他認為“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則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畫的蝦來說:人們都說畫的很像,蝦體透明、會遊、會跳動。不過當我們拿畫中的蝦與生活中的真蝦相比,卻發現它們有很多的不同。真蝦的眼睛看上去是一個小點,他卻以濃墨橫筆將蝦眼畫的非常突出,顯得極為精神;真蝦的腿有很多,他刪繁就簡,僅畫五條,就顯得多而生動。依據蝦的特點總結出這極為簡練的畫法,使其筆下所畫的是既讓人感到是充滿生命力的在覓食遊動的活蝦,又讓人體會到蒼勁有力的筆法和濃淡乾溼變化的墨色的藝術美感。
美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生活中,美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高爾基說:“人都是藝術家,他無論在什麼地方,總是希望把美帶到他的生活中去。”大自然在賦予了人類一切的同時,也激發了人類的靈感和創作激情。在人類對自然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及思考時,便產生了描述生活的衝動,在這種情況下繪畫就產生了。可以說,是繪畫給人類帶來了對自然與人生的發現。
抽象派、超現實主義的繪畫作品,雖然作者在畫面中對所要表現的藝術形象予以誇張、變形的處理,這與生活中的原型有很大差距,但仍是源於生活的,如果沒有對生活的體驗,也就不會有繪畫情感表達的形式感悟。美術教育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究創新能力、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即“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為欣賞評述美術作品奠定基礎。因此,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讓生活走進美術課堂教學中來,讓美術與生活溝通起來,營造廣闊的美術教學空間。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生活給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創作題材和靈感,使藝術家發現了美。生活還給予藝術家以激情,使藝術家憑著感悟創造美。然後他們以各種藝術手段為媒介,再現或表現美。由此可見,藝術對我們的影響之大,小則日常生活、物質享受,大則人生志向、靈魂感悟。所以我們不僅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藝術,還要多接觸不同形式的藝術“生活中處處有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 。就讓我們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發現美,用我們的心去體驗美,為我們的生活創造美,然後一起享受美吧!
-
3 # 陸中
藝術源於生活.而生活源於
柴米油鹽醬醋茶.
怎樣欣賞和認知藝術其實就是心中的無我.
我說我飽讀詩書.而不無我.那是才華流失還是自已張揚過段?
藝術就是另內的美.高於一切卻和一切息息相關.
-
4 # 文源堂紅木
如果生活沒有藝術,所有的創造將失去價值!
美妙的旋律,寫意的山水畫,憂傷的舞蹈,逗趣的電影,都是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不然,穿衣服還有什麼意思,直接裸奔好了!
回覆列表
藝術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
藝術的範圍很廣,可分為美術、音樂、戲曲、小說、建築等,其中我對美術與音樂比較感興趣,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它的反映本質是審美的而不是科學的。是一種不同於科學的反映,是擬人化的反映,即它的反映是體驗的、形象的,而不是抽象的、概念的。
從哲學和科學角度說藝術是人類表達真理的一種特殊形式;從政治學角度說藝術是階級鬥爭的工具;從社會角度學說藝術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從心理學角度識藝術是人類心理需求的補償形式;從倫理學角度說藝術是道德情感的淨化和完美人格的塑造;從工藝學角度說藝術是技藝等。都是自覺不自覺地將藝術變成了哲學科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工藝學等的附庸。
藝術不直接與政治、科學、宗教、道德、法律對話,而是透過美學與他們對話。
藝術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物化和結晶,是藝術家審美創造的產物。藝術家透過藝術不是要表達他的政治意識、哲學意識、道德意識等其他意識形式的,表達這些意識有比藝術這種形式更便捷、更準確、更適當、更純粹的形式,藝術是為了表達審美意識而創造的。
藝術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審美愉悅,為人們提供美感享受而創造的,因此藝術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身心和諧的自由體驗而創造的,至少遵從一個愉悅的原則。
藝術的功能是以審美為中心,兼有認識、教育、娛樂等作用的價值系統,藝術的功能應該主要為我們提供審美愉悅的。
藝術描繪以人為中心,換言之,藝術的物件是以人為中心的社會生活,盧卡奇在《審美悟性》中認為,審美的真理由自我認識和對世界的認識構成一個迴圈,“認識你自己”的衝動把人們引向世界,使人們轉向外部,對社會和自然有所認識,這種對客觀現實的追求同時使人們認識到他自己本質的最深層。從寫人到寫社會,從寫社會到寫理想之間存在著無限的往復運動,相互支撐,相互深化。
藝術不僅說是一種觀念形態的東西,又是一定的物質媒介,不僅是精神創造活動,還涉及到技能技巧,不僅是靜態的認識深化過程,被動接受生活的過程,更是隨著深入生活,不斷對生活提出理想要求並在現實中追求它、實現它的實踐過程。藝術家不僅是生活的理性關照者、守護者,更是介入生活的實踐者、創造者,因此藝術是物質與意識的統一,是思想與技藝的統一,是認識與實踐的統一
我現在學習的是美術學專業,對於本專業的感覺就是一個字“雜”,關於美術方面的什麼都學習,素描、水粉、油畫、篆刻、攝影、設計等,沒有一個系統的學習理論,沒有把藝術的嚴格化,所以只為了教育而教育,沒門課程都是雜七雜八的學習幾個星期,剛有了入門的感覺,就把課給停了,這樣的感覺很不爽,藝術是一個過程,沒有一個系統的過程,這樣也只是糊任務.開玩笑,比如學繪畫,我們就要一絲不苟的學習物體的結構,光影、對繪畫的紙、筆、顏料、繪畫技法的研究過程。
藝術是嚴格的,而不是學了這個還沒入門,就開始學習別的,把我們搞得不知所以然來,即使是美術學,以後從事美術教育,也要嚴格系統的學習美術內的,一門或兩門專業知識。俗話說路多踩不死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