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肥宅1996

    首先要知道九鼎的代表意義,在當時那個君權旁落的周天下,天下亂,群雄起,各諸侯蠢蠢欲動,直至秦滅六國而天下一統,而九鼎,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夏朝、商朝、周朝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

    但是九鼎不是在秦滅周後失去下落的,準確說在這之前就掉入泗水沒了蹤跡,而後來秦為了傳承千秋百世,用和氏璧造了傳國玉璽,兼代九鼎之用。

  • 2 # 朕談歷史

    九鼎出現: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 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鑄造九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

    周武王滅商後,曾在商都朝歌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洛邑,將九鼎置於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其中典故:

    夏禹鑄造九鼎象徵天下九州,,是皇權的象徵,商滅夏取走了九鼎,周滅商也取走了九鼎,東周式微,各諸侯國逐漸強大起來,越來越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當時的諸侯國秦國逐漸強大,期望著一統天下,但是在那個年代有個說法“得九鼎者得天下”,得了九鼎即可號令天下諸侯。

    秦武王三年,他進了洛陽,他看著鼎上刻著的吉祥的圖騰和文字,心中對中原文化無比神往,一心想要將這個鼎帶回去。秦武王用盡全力舉起了半尺,不料因為用力過猛,鼎掉下來,把他的脛骨砸斷,暈了過去,當晚因為失血過多就這樣去世了。

    九鼎下落:

    1,秦始皇統一了中原王朝,便將九鼎摧毀,防止有人再打九鼎的主意

    2.九鼎留在洛陽,周王將九鼎陪葬,或者銷燬九鼎鑄錢。

    3,這九鼎可能如今在秦始皇的陵墓中,只是沒有被挖掘出來。

    4,王莽建立新朝的時候因為國庫空虛於是就把這九個鼎熔鍊之後用來鑄造錢幣了

    九鼎遷移代表社稷更替,九鼎恰在秦始皇統一中原王朝時戲劇般地消失,這與其說是偶然事件,不如說是一個政治隱喻:九鼎的生命歷程與三代完美吻合,秦不是繼承而是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後世又偶有重鑄九鼎的例子,但九鼎所承載的意義已經被另一神物——傳國玉璽所取代。所以自秦九鼎的存在遠沒有戰國時期的高度了。

    延伸:

    九鼎相關成語

    一言九鼎、九鼎大呂、九鼎一絲、言重九鼎、一語九鼎、九鼎不足為重

    《今談歷史》

  • 3 # 石之瑛

    商周時期,隨著青銅冶煉鍛造技術的發展,青銅器開始出現。其中何尊、司母戊鼎、大克鼎、曾侯乙編鐘等傳世文物更是無價的瑰寶。

    九鼎是中國歷史上最神秘且又神聖的傳世之物了,可惜的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史書中便不見了九鼎的去向,他們都遺失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了。

    禹貢九州

    是大禹治水成功,在建立夏朝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鑄成九鼎:豫州鼎、青州鼎、兗州鼎、冀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梁州鼎和雍州鼎,象徵九州,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使民知神奸”,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四百年後,商湯逐走夏桀,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遷都於殷,九鼎遷移至此。

    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洛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

    《墨子·耕注》: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問鼎中原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禮崩樂壞,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鼎都是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象徵九州統治權的九鼎自然也受到了列國的窺視。

    周定王時,雄心勃勃的楚莊王一鳴驚人,為了幫助周王室,率領軍隊攻打盤踞在東周都城錐邑附近的戎人,獲勝後駐軍於周的領土內。周王室派王孫滿慰問楚軍,楚莊王趁機問“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用“在德不在鼎”駁回,這也是“問鼎中原”的典故。

    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戰國策》:“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對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

    《戰國策》還記載了另外一個故事:秦王興師動眾去東周搬九鼎,東周君臣一片恐慌,謀士顏率獻計,要齊國派軍隊救東周,秦昭襄王只得作罷。結果齊王也想得到九鼎,顏率就勸說齊王:鼎又大又重,每一個需要9萬人來拉,遷九鼎則需81萬人,還要帶上許多器具;再說,運鼎須經過魏國的國境,魏國也一直覬覦著九鼎,恐怕鼎未到齊國就被打劫了。齊王也只得暫時作罷。

    《戰國策》中的故事,多為後世假託縱橫家之作。儘管多有誇大,這則故事還是反映了九鼎飽受諸侯覬覦。

    秦武王嬴蕩,舉鼎而死

    秦武王四年(前307年),秦國攻佔南韓重鎮宜陽。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到宜陽巡視,然後直入洛陽,以窺周室。周赧王遣使郊迎,秦武王直接入太廟明堂中欲窺九鼎。秦武王圍著九鼎觀覽一番,讚歎不已。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嘆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於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

    秦武王盡平生之力,將鼎抬離地半尺。正要邁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於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聲,將脛骨壓斷。眾人急忙把他扶歸公館,秦武王疼痛難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氣絕而亡。

    他20歲繼位時許下宏願:“得遊鞏、洛,生死無恨。”不管是禍是福,他成功做到了。

    失去下落

    據說,秦滅周翌年,即把周室的九鼎西遷至咸陽。

    《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君、王赧卒,周民遂東亡。秦取九鼎寶器,而遷西周公於憚狐。

    然而,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史書中便不見了九鼎的去向.

    秦滅周之後,九鼎失去下落,各種典籍對其下落莫衷一是,有幾種說法:

    1.秦昭襄王將其遷入秦都,在途中落入泗水。

    《史記·封禪書》曰:“秦國於公元前374年、秦獻公在櫟陽越位建立了西畤祀白帝之後一百二十年後秦把東周滅了,周的象徵王權與國家社稷的九鼎入到秦地。還有一個說法是宋太丘社亡去了,鼎沉沒在彭城附近的泗水下面了。”

    2.周顯王三十三年(前336年),或四十二年(前327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周顯王時,宋國的神社太丘社被毀壞,被認為是商周失去天命的徵兆。周王室為避免飽受諸侯國覬覦的九鼎惹是生非,引發戰亂,將九鼎沉沒在彭城的泗水之下。

    司馬遷在《史記》中四次記載了“宋太丘社亡”的時間,雖然沒有明說,但在太史公看來,‘宋太丘社’不只是宋國的國社,而是左右著商周、昭示著秦的天命之社。

    但是宋太丘社毀壞在前,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鼎在後,史料晦澀,互相矛盾。

    3.週末戰亂時被熔化鑄錢或兵器。相傳周朝的最後一任國君周赧王由於財政入不敷出,不得不借錢度日,“債臺高築”,後來乾脆叫人將九鼎融了,製成銅錢,用以還債,九鼎被這樣毀於一旦。如果真的是這樣,我們可能永遠見不到九鼎的真面目了。

    直到今天,九鼎的下落仍然是一個迷。或許,隨著考古技術的提升,九鼎會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如果誰能找到挖出來,就是國寶中的國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萬如何買一輛又野又顧家的SU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