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兒動畫集中營

    首先,隔代育兒的弊端有哪些?

    上一代的老生活習慣難改

    喜歡嚼食喂孩子。成人每天會接觸很多的細菌,嬰幼兒的抵抗力較弱,經常性的口對口餵食容易將細菌傳遞給寶寶,使孩子患上胃炎、肝炎等傳染性疾病。如今有很多的碎食廚具,已經完全不需要嘴嚼餵食的方式了,這一點是老人需要注意的。

    喜歡哄娃時左搖右擺。嬰兒的大腦尚未發育成熟,頻繁的搖一搖晃一晃會讓大腦和顱骨相撞,嚴重的還會造成腦小血管破裂。如果眼睛裡的視網膜受到影響,還可導致弱視或失明,由此鑄成大錯,尤其是10個月內的小寶寶更危險。

    上一代人帶孩子溺愛成災

    我們在生活中會見到這樣的情形:爸爸媽媽剛要教育孩子,孩子就跑去老人那裡避難、搬救兵;有時候,父母沒教育成孩子,倒被老人給“教育”上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隔代親”。

    爺爺奶奶相對父母而言,由於隔代親的存在,很容易變成溺愛,但是這樣的溺愛,久而久之,會讓孩子失去本該有的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變得過分依賴他人,同時很容易養成嬌慣的壞脾氣。舉個孩子在幼兒園吃飯的栗子,由父母帶大的孩子,會非常獨立的自己吃完午飯,但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卻需要餵食。

    隔代育兒會導致父輩關係疏遠

    如果一個家庭中一直處於祖孫輩這樣的關係,那麼孩子和父母的關係就會慢慢變得疏遠,在孩子眼中“爸爸、媽媽”和“王叔、李姨”沒啥區別,都只是個稱呼罷了。

    還有一點,孩子的青春期叛逆、衝動,而由於父母在幼年對沒有孩子進行足夠的照顧,孩子對父母也就缺乏足夠的親密感,這時候叛逆就愈發嚴重,在衝突和爭執中,親子關係會慢慢惡化。這一階段造成的親子關係的割裂,一般到成年也很難癒合,在孩子幼年期,若是父母真的來個大撒手,那老人幫你們省的心,就是為青春期埋的雷,一旦爆發,很難挽回。

    其次,隔代育兒的優勢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很多的90後自己還是個孩子,要如何才能照顧好孩子?而爺爺奶奶已經照顧過孩子,有一定的經驗基礎。比如說,通常的育兒書上認為孩子活潑好動,要給孩子少穿一件衣服。但是在換季的時候卻需要格外注意,這條理論是不能成立的。

    對於孩子,老人比我們更有耐心

    相對於年輕的父母而言,老人對待孩子更有耐心。一方面是老人過了大半輩子了,大風大浪都見過,不會輕易的著急上火,心態比較好。而且慣察人情世故,對於孩子的情緒把握地往往比父母更準確,更能照顧孩子的情緒。

  • 2 # 舉杯邀明月D蘆葦葦

    肯定是自己帶好一點,前二天剛好看到一個方法分享一下,說是一歲前每天要和孩子互動,做遊戲,儘可能的說更多的詞語,哪怕朗讀也好,很有利於大腦發育。

  • 3 # 晃晃悠悠三十年

    最好自己帶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

    記得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孩子的成長分為三個階段,0到3歲屬於陪伴期,這個階段對孩子的心裡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在這三年中會影響他的一生。

    很多成年人缺乏安全感,自卑,孤僻等等性格的養成,很大一部分是來自3歲前的父母陪伴過少,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佈下離別的陰影。

    當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年齡沒有得到應有的愛,即使以後想加倍補償,往往於事無補。

  • 4 # 懿兒學堂

    如果在二者之間,必須選擇一個,那肯定是自己帶要更好,當然也可以二者中和一下,自己主要帶父母輔助帶,這樣也不錯。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對於孩子來說,自己的父母帶最有益。不管是在生活習慣方面還是教育方面都是最適宜的,年輕人的思想肯定比上一輩要跟上時代的日益變化。在感情上來說,陪伴成長的時間,就是一點點傾注感情的時間,孩子會跟自己的父母很親近,在以後的教育中也會更好溝通。

    第二,對於年輕父母來說,如果全身心來帶孩子,可能工作方面就要受影響,要麼全職在家帶孩子,要麼下了班帶孩子,感覺很累,這個問題就需要年輕一代父母自己去思考,你需要什麼?有得有失,看你更看重哪個?想要給孩子更多時間的陪伴,勢必會影響工作,如果工作不影響,孩子的陪伴和教育就會缺少。

    第三,自己和父母共同來帶,在這其中自己起到主要責任,父母輔助,大家都不會太累,但是前提一定要明確,自己是主要的角色,父母只是輔助,包括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不能大家都來教育,那就不好了,而且會引發家庭矛盾,對孩子的心靈,家庭和睦都是不利的。

    推薦你看一看,華人民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老師的講座,孩子幼年時期的陪伴和教育,對於Ta以後的人生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是為什麼長大一點就會有很大的差別,尤其是性格方面,為人處事方面,待人接物方面等等,其實這些和Ta幼年時期誰在陪伴Ta教育Ta是密不可分的。

  • 5 # 寶媽的快樂很簡單

    幫子女帶孩子是許多中國父母預設的義務,調查資料顯示,在中國2歲半以下的兒童中,主要由祖輩照顧的比例達到60%-70%,3歲以上佔40%,老人成為帶孩子“主力軍”。

    而且現在城市裡的寶寶大多都有個職業媽媽。

    雙職工的家庭生活為照料幼兒帶來了很多不便,年輕的爸爸媽媽們動用了各種方案,或是把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接來同住,或者高薪聘請專業的保姆或月嫂,也有人乾脆把孩子送到全託的幼兒園。那麼到底哪一種方案最理想?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寶寶的心理。

    寶寶從出生到一歲,是心理上與母親共生的時期。絕大部分嬰兒只依戀於母親一個人,這對於兒童建立對世界的基本信任和安全感非常重要。

    如果有人能幫助新媽媽料理一部分生活,當然是很理想的事情,但最好不要頻繁更換物件,比如頻繁更換月嫂,往往會使兒童表現出焦慮不安和適應困難。

    此時,媽媽無疑是最佳的依戀物件。這不僅僅因為母親是最理想的哺育者;即使是非母乳餵養,媽媽對嬰兒的照料也意義重大。

    這是因為,第一,從寶寶的角度來說,在分娩前,胎兒已在母體中妊娠多月,對母親的心率和體味等特徵最為熟悉,母親的陪伴本身就對嬰兒有著安撫作用。

    第二,從母親的角度來說,出於生物的本能,絕大多數母親在嬰兒出生後的頭一年裡,都會自然而然地把嬰兒的需要和願望放在首位,優先於自身的需要。

    第三,心理學家把新媽媽的這種狀態稱為“對寶寶成癮”,這是一種健康的成癮,它使得媽媽始終對寶寶全神貫注,因而比任何他人都更容易敏感地關注到孩子的狀態和需求。這就是俗話所說的“母子連心”。

    第四,即便爺爺奶奶有再多的育兒經驗,但就“成癮”這一點來說,恐怕是沒有人能夠替代母親的。

    一歲以後,蹣跚學步的寶寶大多可以與三到五個家人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這時,爺爺奶奶們可以部分地替代媽媽,成為足夠好的照料者,在媽媽上班或外出時照料寶寶。

    但幼兒園仍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此時的幼兒仍然需要一對一的照料和關注。如果有可信賴的大人在身邊,即使大人在做自己的事情,寶寶也會很安心地自己玩,或者充滿好奇地探索周圍環境,嘗試新的身體技能。

    但如果大人不在身邊,孩子就會變得很焦慮不安,無法探索和學習,一些孩子可能會哭鬧著尋找家人,另外一些看似安靜,但可能變得退縮、迴避。

    三歲以後,寶寶的基本信任與自主的能力都已大體穩固,此時,心理發展良好的寶寶不再強烈依附於有限的家人,而能與家人以外的更多成人和兒童建立互動關係,因此也比以往更容易適應幼兒園的生活。

    總而言之,人類嬰兒比任何其他物種都需要更漫長的時間才能獲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和獨立。

  • 6 # 葉志良8

    有條件的當然是自己帶好,很多父母老了,思想也過時了跟不上社會發展,但是很多時為了生活,也只能讓父母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村上春樹真的有實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