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魔天書院

    猛將必發於行伍,將也是從兵來,經歷無數磨礪和刀光血影才能獲得更大的生存機會,猛將就具備這種素質和經驗,猛將的兵自然就能學到這些,從而變強。

    這也揭示了平臺的重要性,一個好苗子,放在大平臺,成長起來比小平臺快的多。同樣的二十幾歲,在地方和中央是不一樣的。

    名師出高徒,也是這個道理。

    然而,如果沒有強將名師,也不礙事,苦下功夫,讓自己成為強將也是可以的。

  • 2 # 奇堯最棒

    要想做到強將手下無弱兵,最為關鍵的是強將首先應學會慧眼識人,人才不僅要有才幹,更要品德好。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廢品、有才無德是毒品。

    人才是最難得的資源,善用人者,聚眾人智慧、以利激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法制人、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人盡其才、各盡其能、方可決勝於事業之上,這就是所謂強將用人之秘訣,保你這個強將手下無弱兵。

  • 3 # 超光子

    這強調的是領導能力!一個領導帶領的團隊不應該只是用外在的規則去鞭策,更多的是來自內部的自律。一個團隊,如果需要依靠打指紋打卡上班那就是走下坡的開始。領導的魅力在於隊員願意為你去拼,團隊無形中都會下意識的徵詢領導者的意思,那就是領導和隊員同心同向,一條心的團隊是難以擊敗的。

  • 4 # 尚旬

    我想各個問答者都已經對於領導者自身的能力,機制,外部環境等分析地很透徹了,所以本文就從大環境來看這句話。

    “強將”要保持手下計程車兵們也一樣“強”,這是一個領導者,和團隊內部的制度問題。但是要長遠地,自發地保持下去,這就不是領導者自身或者團隊內部制度可以解決的問題了。而是在於整個團隊的政治基礎,或者說是根本性的目的了。

    廢話不多說,直接來看例項。

    時間:秦末——楚漢相爭——漢朝

    人物:項羽

    團隊:楚國起義軍

    項羽的故事應該很熟悉了,秦末時期,項梁舉兵反抗秦朝統治,在此期間,秦國反撲,項梁兵敗,項羽繼任,打敗秦國主力,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起義軍之一。 到此為止,項羽的楚國起義軍團隊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擊敗秦朝統治,而且這個共同的目標也是各路起義軍合作的基礎。並且,此時此刻的項羽,已經完全做到了強將手下無弱兵的局面,簡單來看一下當時項羽手下的陣容。

    將領,龍且,季布,英布,韓信,鍾離昧,丁公。

    家族,項莊, 項它,項嬰。

    文官,范增,陳平,採用,周殷,叔孫通,利幾。

    這個陣容可以說很豪華了,這裡面可都是已經做出了較大貢獻人才,裡面除了大家所熟悉的,戰績顯赫的將領,還有前秦朝的大文學家叔孫通,擅長管理民生經濟的將領季布,還有足智多謀絕不輸張良的范增,也有家族內部盡心盡力的項莊等。可以說是從軍事到內務,經濟,從家族到同鄉,和外來投靠者 ,應有盡有。

    相比於同期的起義軍隊友劉邦,將領雖然也多,但是論有能力的文官,只有張良,蕭何,周苛,可以說略顯單薄。家族內也沒有在之後強有力的,有突出表現的協助者。並且武將的水準也整體略低,除了彭越,樊噲兩位作戰特別勇猛的同鄉,職業軍人出生又有重大貢獻的,只有周勃,其他劉邦的同鄉大都戰績平平,且遇到單幹的戰事多兵敗而亡。

    此後結果是大家所熟知的,項羽做到了強將手下無弱兵,但是沒能守住成果,優秀的手下一個接一個逃離到了劉邦的手下,並且最終被劉邦擊敗。

    說起項羽失敗的原因,我想各位讀者肯定能熟練的總結出很多。(1)團隊內沒有有效的激勵制度,逼走了韓信等優秀的將領。(2)用人多疑或者說不擅長領導團隊,使得范增,陳平等人的建議無法有效成功。(3)沒有好的民眾基礎,多次戰後屠城,政令言而無信,導致支持者減少。

    但是我要請大家多多注意到的是,即便是進入到楚漢相爭時期,即便是韓信等加入了劉邦的額隊伍,整個楚漢戰爭,可以說項羽是勝多敗少的。從軍事的角度來說,決戰,亥下之戰前,項羽團隊劣勢已經顯現,但是總體實力依然同劉邦團隊在一個檔次上的,完全沒有歷史書上項羽兵敗如山倒的頹勢的感受。

    這裡就又要回到本文的主題,便是整個團隊的政治基礎和目標了。

    項羽在擊敗秦朝的時候,所有起義軍合作的政治基礎就徹底變了,各路諸侯不在是為了推翻秦朝而戰,而是為了分到更多的利益。甚至前秦將領大都投降項羽,這其中還包括了當時秦國戰功最顯赫,最年輕有為的章邯。而項羽做了什麼呢,大搞分封制,給各路諸侯分封了一定的土地。這個時候,作為起義軍的領導者項羽,本質上是把大家共有的一個政治基礎給分割了。從推翻秦朝,變成了持有各自的封地。

    分封制註定要隨著歷史的車輪走向終結,所以秦始皇作為領導者開創了郡縣制,一方面加強了績效的考核,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把所有的地方官員,將領,由為了封地,而效忠中央,變成了,為了國家,效忠中央。而後,再把自己的血緣同國家無條件繫結(當然後半部分也隨著歷史的車輪消失了)

    但分封制也有他的歷史必然性,就是在資訊不發達的古代,血緣關係是遠距離最為牢靠的紐帶,血濃於水,縱然不長見面,在古代,也是最容易相互認可的存在。但問題在於,項羽領導的起義軍,這麼多諸侯,和項羽並沒有血緣的關係,有的甚至連話都不通,論資歷,和項梁同輩的起義軍也一樣很多,論出身,就更加混亂了,各國貴族幾乎都有,其中齊國,魏國的貴族也是當時頗有規模的起義軍。

    這裡就涉及到領導者對政治基礎和目標的定位了。可以說論出身資歷,劉邦是怎麼也比不過項羽的,破釜沉舟,可以說是最耀眼的資歷了,而且項羽再怎麼說也是楚國貴族出身。而劉邦只是一個“市井小人”出身。可以說劉邦在這裡做的非常出色,甚至很有當今現代化的思維。

    我們通常意義上理解的。“強將手下無弱兵”,指的都是一個團隊內的,但是在現代化的今天,很多成功的案例是把目光放的更加高,讓團隊外的人才,也為自己的團隊做出貢獻,也就是合作共贏。

    劉邦很好地做到了。楚漢時期,事實上楚漢雙方的實力,都不足以對其餘所有諸侯實現碾壓,這個時候,就要很好的籠絡各路諸侯,至少要讓大家有一個溝通的平臺。這在亥下之戰最為明顯了,劉邦下屬50萬各路諸侯聯軍把項羽10萬軍隊打的丟盔卸甲,直至烏江,項羽僅剩下28名騎兵追隨著他。劉邦嫡系軍隊在戰爭中並沒有佔項羽太多便宜,但是整個聯軍使得劉邦有足夠的資本同項羽消耗。

    劉邦沒有盲目地對所有諸侯訴諸武力脅迫,使得其他諸侯同劉邦有了一個溝通的平臺,縱然它沒有血緣關係所建立的政治基礎穩固,但是它提供了一個新的目標,推翻項羽。而劉邦的身體力行,啟用項羽投降過來的人才,不屠城等,也向各路諸侯展示了一個比起項羽更合理的政治基礎,不計較出身,資歷,肯合作,就有利益分。因而劉邦所代表的類似郡縣制的,郡國並行制,是戰爭後的特殊產物,(當然,這是後話,但一切早就在整個團隊的發展中成型)所提供的政治基礎,遠要比項羽團隊拉幫結派的政治基礎要有吸引力,而項羽的打打打,殺殺殺反而成了劉邦給各路諸侯提供的新目標。

    公元前202年,東城,亥下之戰兵敗突圍。

    即使到死前,項羽也展現出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強將手下無弱兵”。亥下兵敗,項羽手下最後的28名騎兵都只是無名之輩,他將僅有的28人分成四隊,自己帶隊反撲漢軍,殺了帶頭的漢軍將領後隨即命令四隊分散撤退至東山,在東山下匯合後又改成三隊駐守路口,擊殺了一名漢軍都尉已經上百名追擊的漢兵,隨後立刻整合撤退,28名騎兵中只陣亡了2名。身先士卒的行為,靈活機動的戰術,顯赫的戰果,都足證明項羽做到了“強將手下無弱兵”,而逼走一眾人才為自己的對手效力,多次屠城也使得項羽最終沒有做到“強將手下無弱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烏江河畔,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藍鯽腥香和香腥谷香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