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夏子民

    人都是有精神依託,人倘若無精神寄託,精神力量的崇拜那人生就不會有方向。中國不信仰上帝,但信祖宗,信仰祖宗就能把一個家族團結起來,壯大發展,心中就有了目標與動力。這個問題所言之事亦然。

  • 2 # 詩書傳千古

    我記得最近有個提問:人為什麼活著?其實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差不多。寄託是每個人都有的,只是他不注意罷了。如果沒有精神寄託,那就沒有動力和爆發力,就不會有所作為。所以我說不管是誰,都會選擇一個或者多個寄託物作為參考,他在有目的的接近和完成他的使命,並且去努力完成。如果沒有寄託,整日渾渾噩噩過日子,還有什麼興趣,好比一具行屍走肉一樣,那就沒有意義了。所以說有所參照是正確的。謝謝你的邀請!祝友安好!回見!

  • 3 # 卿語

    佛說: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我們的生活不可能是一直是一帆風順的,有高峰也會有低谷,在生活的路上,免不了艱難困苦。而在遇到困難時,有一些人真的把某些人或事物當做自己近乎唯一的精神寄託,以此慰藉自己,走出人生低谷。

    2008年是我第一年高考落榜的那一年,聽到分數的那一刻,整個人的情緒都崩潰了,感覺整個世界暗無天日,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付之東流。在當時,自己甚至有了輕生的念頭,但想到父母操勞的身影,想到父母含辛茹苦的把自己養大,還是及時的調整了自己的情緒。整個高三複讀期間,精神壓力也是相當的大,好再當時把父母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日子。所以我覺得,人在生活中確實應該找一些精神寄託,但一定要找對精神寄託。

    01 精神寄託應該是正面的、積極向上的。

    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重大的變故或者挫折的時候,容易心理崩潰,而適當的精神寄託,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心理壓力,度過人生難關,所以我們應該把正面的人或者事物作為我們的精神寄託,當做我們的精神食糧。正面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寄託,就是我們人生的燈塔。

    02 不能過度沉迷於精神寄託

    精神寄託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走出生活的困境,如果沉迷於精神寄託而不能自拔,依託所謂的精神寄託去惶惶度日,是對我們生命的最大浪費。

    所以對於樓主提出的如何看待一些人把某些人或事物當做自己近乎唯一的精神寄託這個問題,我們應該去辯證的看待。而如果我們身邊出現這樣的人,我們應該積極的給予鼓勵與陪伴,幫助他解決面臨的困境。

  • 4 # 使用者緣去緣來

    謝謝邀請回答!人們在生活當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寄託,這也好象一個人在生活或者工作當中的嚮往目標一樣,在這裡我只想談談老年人的人生和精神寄託,當一個人步入老年時代的時候,各個方面都不如年輕時代,做任何事情都力不從心,這樣就產生了人生了精神寄託,例如老人想去哪裡辦件事或者去走走親戚,感覺很吃力,這樣就希望子女來幫助實現自己的意願,特別是養老方面,老人都不方便行動了,所有的人生寄託和精神寄託都希望在兒女們身上,希望自己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能度過安享的幸福晚年。

  • 5 # 微詩陽春白雪

    前幾天晚上去越市買東西。兩個老人的對老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就聽一人說:"你媽媽還沒下班”。另一老太太說:"打電話來了,說要加班。"。就不見小孩的聲音。我尋聲望去,吃了一驚,這不是一支小狗嗎?怎麼成孩子了呢?轉念一想,上海人有把寵物當成兒子的習慣,這一想也不覺奇怪了。

    今天看這題目,覺得人把狗當成孩子,就是一種精神寄託。

    在十幾年前,我們村一位老年人,突然吊死了。大家都覺意外,後來大家議論紛紛,就聽出了原因。這老人有四個兒子,只有一個在新疆教書,月月給他寄錢。這老大最近也病了,可能是什麼大病。他那新疆兒子也得了什麼病,很嚴重,直幾個月都在監控室裡,處於病危狀態。他的經濟來源沒了,精神支柱倒了。選擇自殺,不讓自己活受罪。

    可見精神支柱很重要。一旦失去,會精神崩潰的。

    所以人提倡自強不息,自己就是精神的主載者,就不會受外力影響了。

    靠兄靠弟,不如靠手掌手背。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兩口子有還隔道手。

    無不說明自強之道,才能解決戀物戀人的法寶。

    一寶在手,孤獨何有?

  • 6 # 大水荷

    我想,這類人應該是重情的人吧。

    但也是不愛自己的人。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若把另一個人或事物當作自己唯一的精神寄託,其實是件很可怕的事。

    如果你喜歡一個人,愛到了骨子裡,你每天想的都是他或她,為伊消得人憔悴。若是對方也同樣感情對你也罷,可若是單相思,便是件可悲的事了。

    那個人的一舉一動甚至一句話都會影響你的情緒,可那人並不知道。

    這是寄情於人。

    若是寄情於物呢,倒常常應了那句話。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你為之苦苦付出心血,然而卻沒有結果,或者是沒有你想要的結果。

    你不甘心,也想不通,你苦惱傷神。

    其實是你太重情太執著了。

    人家都說關於愛人,只愛七分,留三分來愛自己,這樣對方才不會被你愛的喘不過氣。

    對於你執著的其他物,要學會接受,放下。

    其實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

    你付出心血了,老天知道,你自己知道。

    縱然結果不是你想要的樣子,你又何曾後悔?

    所以,重情的人要學會雲淡風清,學會多愛自己,學會釋懷,生活中值得你發現的美太多了。

    我的回答您滿意嗎?

  • 7 # 心如止水llj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當然需要有一個精神寄託的,不管這個東西是什麼,有個精神寄託才能讓自己能夠堅持活下去,或者是能有個好心情,每個人都希望自己過得能開心,快樂一些,輕鬆,舒服一些,所以說一個精神寄託會讓人覺得活著有奔頭啊!

  • 8 # 動靜之緣

    精神寄託大部分屬於中老年的一個說法。年輕人大多正在奮鬥的路上。他們還沒有在社會中準確的定位自己。他們有無限的精力,還在不停的忙碌。為了物質生活的豐富,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為了婚姻家庭,沒有一刻的停息。他們的精神世界也是如此的忙碌。就算稍微有些閒暇,他們都會呼朋換友吃喝玩樂。也許此時他們的精神是空虛的,但是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所以年輕人尋找精神寄託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也有個別的例外的。

    中老年就不一樣了,中老年已經經歷了很多,並且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不再為生活整日奔波。有點閒暇的他們,物質並不能填滿他們的空虛,這時候的他們,很需要一種精神力量來填滿心的空虛落寞。這種力量,便是精神寄託。

    有沒有精神寄託是很有區別的。我的身邊就這麼兩群人。我的母親是咱們常說的民間迷信,但他也是一種精神寄託。他們是一個群體,在一塊兒供養神佛,念念背背不知名的經文。他們大概就是一個概念,行善去惡,並且身體力行。我曾經和一個80的老太太討論個這個問題。我對他說,你要是修行的話就正兒八經的去讀佛家經書。或者是專一念佛,但是老太太的回答卻是我非常的意外。他說:“咱們信仰不同,你不能說我的就是錯的,你的就是對的。我只求今生能做到,善言善行。便也滿足了。再往深修,我這個老太太啊,辦不到了。”這個老太太確實做到了隨行讚歎,善言善語。我感到自己是做不到他那樣的。這群老太太精神狀態特別好,沒有落落寡歡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就是我婆婆這邊的一群老太太。他們不信什麼。但是平常又無事可做,只有坐在大街上,你一言我一語,東家長西家短的,在一塊兒,沒啥可聊的。有時候起了1點飯吃,還鬧得不是很愉快,有幾次我婆婆就生著氣回家了。我婆婆回家的時候也是閒著,無事可做的那種落寞感,我能清晰的感覺得到。明顯的精神狀態,不如我母親的好。這就是有精神寄託和無精神寄託的區別。他們在言行舉止已經有了很大的分別。

    一個人有了精神寄託,他會全方位的向精神寄託靠攏,而使生活變得更加有方向,有意義。而一個人沒了精神寄託,就顯得無所事事,空虛寂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第二個月需要注意一些什麼情況?請有經驗的父母長輩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