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低調的奢華2019

    粗大名的說法源於那個時代玉器製作工藝和拋光工藝。

    明代制玉,多用鋸、砣、管鑽等。

    鋸,從藤條到金屬絲這一演變歷程,越早期的工具越粗糙。

    砣,為原型鋸片撒解玉沙切玉,砣從石質砣到金屬砣的演變歷程,越早期的砣工越粗糙。

    管鑽,可以套取中間的芯料,然後掰斷,留下的斷痕沒打磨,常見於老菸嘴。

    就拋光工藝來講,拋光不規則,方向不同使玉器看起來拋光工藝很粗糙。在放大鏡下看有波浪狀亮面散佈較短,粗。

    還有一個特點,明代玉器表面拋光相對細膩,裡面拋光較粗甚至不拋光,顯露出碾琢的痕跡。

    大體從這幾個方面總結,所以玩玉人總結出了粗大明的說法。

  • 2 # 凝園問玉

    “明大粗”的說法和當時的國家始終處在內憂外患的背景有關係,也體現明代玉器的時代特徵:皇家用玉和民間用玉。明代皇家用玉由御用監監製;而民間觀玉、賞玉之風盛行,在經濟、文化發達的大城市中都開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蘇州。宋應星在其《天工開物》中總結"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名句。

    明代皇廷用玉依靠於聞、吐魯番等兩域地區的進貢,這些地區的貢玉質量逐漸下降,直到景泰年間,撒馬兒罕貢玉出現了嚴重的欺騙行為。《明史》中有這樣的記載:

    景泰七年貢馬、駝、玉石。

    所貢玉石,堪用者止二十四快、六十八斤,餘五千九百佘斤不適於用。而彼堅欲進獻,請每五斤賜絹一匹。

    嘉靖四年,其王亦麻都兒等遣使貢馬、蛇、方物。

    西人來貢……所進玉石具粗惡,而使臣所私貨皆良。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中期景泰年開始皇室用玉90%以上“不適於用”。體現了皇家已經失去對周邊的控制,也逐漸失去對國家的控制。進貢的玉料越來越差,越來越少;從於闐到北京,經過各種國家關卡和地方關卡都要貪汙。所以到萬曆年發出“不堪用”感嘆。這樣皇家雖然有良工,卻沒有良玉。以國家唯一一座主動考古發掘的明代皇帝陵墓定陵來看,萬曆皇帝幾乎沒有像樣的器皿件,傷裂瑕疵嚴重,不得不用其他珠寶鑲嵌來彌補。所以代表明代玉器特徵的主要是民間用玉。

    民玉盛行,玉器商品化是造成“明大粗”的直接原因。明中晚期城市經濟繁榮,手工業發達,海外貿易頻繁,整個工藝美術為商品生產和外銷所支配,於是出現了追求數量,忽視藝術的不良傾向。隨之,玉器工藝也出現了商品化的趨勢,玉器胎厚重、造型呆板、作工草率、裝飾繁瑣,流傳至今的有大量的玉壺、玉杯。在圖案方面,與晚明社會風氣相符,符瑞吉祥的諧音題材甚為風行,這種"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圖案,首先是為了祈福,其次才顧及到美。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明代玉器大部分就是這樣的玉器。

    另一方面明代中葉以後,蘇州號稱"江南首都",琢玉有了很大發展,在工藝加工向精細化發展的同時也更追求形式與內容所表達出的精美與雅緻。據史料記載,明代蘇州的玉雕高手有賀四、王小溪等人,以陸子岡最為著名,雖區區工匠卻"名聞朝野",其玉雕技藝享稱"吳中絕技",所制玉器人稱"子岡玉",為達官貴人所追求,十分名貴,當時蘇州還將"子岡玉"與同時代唐伯虎的仕女畫相提並論。這些能工巧匠的製作引領了明代玉雕的發展。

    所以“明大粗”,其實是民玉發展的一個縮影,它有市儈的氣息也有人們對玉器美好的生活寄託。和近20年的玉器發展有點相似,雖然現代材料品質是前所未有的,商品化的情況如出一轍。

  • 3 # 石農正君

    古玉各個朝代都有出土.最遠可以追遡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古人對玉石的認識和利用剛剛開始萌發.真正玉石行業興起應該是在漢朝,繼承了一些戰國時期的玉石文化,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琢玉風格簡潔,豪放.線條簡練傳神,俗稱"漢八刀".玉石工藝頂峰時期是在明清兩朝.由其是清乾隆年間,國家比較繁榮,加上乾隆是個玉痴,和田玉資源也比較充足,這時也是中國歷史玉石雕琢工藝發展的最鼎盛時期.

    ......明朝古玉出土也很多.真正能代表明朝玉石工藝風格的還是明朝中期,因為明朝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實際上都傳承了宋元兩朝的琢玉特點和表現題材.有的乾脆就是元朝遺留下的器物.所以並不能表達明朝的玉文化精髓,看某個朝代的琢玉水平和特點還是皇家墓葬出土的玉器具有代表性,因為玉雕師在雕琢皇家御用之物時,都十分仔細慎重,展示的都是自己技藝的精華.是普通民用玉器不能相比的.明朝出土的一些技藝精湛.雕工細膩的古玉,一般都是此朝中期玉雕的得意之作.所以更能代表明朝的玉器特點和題材風格.

    ......古玉收藏"粗大明"的說法.實際上是明朝後期造成的,由於明朝中晚期社會較穩定.經濟活躍.由其是海外貿易發展興盛,國外對中國的玉石作品供不應求,這時的玉雕就從藝術品屬性向玉石生產商品化發展.這時的玉雕作品追求的是數量,卻忽略了質量藝術的重要性,作工較草率,造型也缺泛靈動比較呆板粗獷,題材也基本以日常風俗生活為題.不注重細節修飾,玉雕的底子處理不細膩,粗糙不平,俗稱"麻底".這也是特殊的歷史背景造成的,代表不了明朝整體的玉雕風格水平.不過明朝後期的古玉也有它獨有的魅力:刀法剛勁有力.粗獷豪放.磅礴大氣,我想這就是古玉收藏裡頭"粗大明"說法的原因吧!各位朋友認為呢?有不對之處還請諒解.有不同見解的朋友們一起分享喲|

  • 4 # 伯樂張

    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玉雕大約從新石器時代至今將近有七千年的歷史,可以說玉文化在歷史的長河中貫穿和見證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大家季羨林也曾經說過“如果用一種文化來代表中華文化,這就是玉文化。”可見玉文化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在世界上除了中國還有紐西蘭,墨西哥兩國以玉文明的國家!曾有人形象的比喻玉石是大地的舍利!玉在每個朝代都很受歡迎,但明代的玉卻被描述成“粗大明”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首先要說清楚的是所謂的“粗大明”並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工藝粗糙,而是雕刻的技法相對粗獷和誇張給人整體一種渾厚感!其實從出土玉雕來看在明代也有不少雕工精美,技法細膩的作品!若講述一下明代玉雕的發展史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明前期,明中期,明晚期!早期明代玉雕的風格受宋元的影響期雕刻的作品風格細膩但還不缺乏元代技法的粗獷!到了明代的中後期隨著玉石整體質量的下降,尤其國內戰亂不斷,人心變的越來越浮躁,也許是為了商業的需要或者是為了養家餬口,很多雕刻師開始了投機取巧,細節處理不到位,比如打磨拋光的處理雕刻師們只是在表面進行加工!且雕刻的人或物細節處理比較隨意!總體看來整件作品給人一種做工笨拙的感覺也許這就是“粗大明”的來歷吧!

    明代的玉雕文化要一分為二的去看待,當時的大環境,歷史所處的位置就造就了這一特別的現象!但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明代的雕刻風格就被定義為“粗大明”!

  • 5 # 吳抒文

    古玉加工的開始,高峰,和大規模化是從繩子,沙子和鐵器等加工手段不斷引入玉器加工行業的結果。其中包括:切片,研磨和掏空,鑽孔等等。初步工藝形成從紅山就開始形成,到了明已經大規模化,並且制玉從皇室專用變成民間老百姓的傳承珠寶之一。

    說粗大明其實跟當時的各種環境分不開:

    1.如果是民間制玉肯定沒有皇家講究,只要是個玉器,有老百姓喜歡的福祿壽喜,山石花鳥就行,這個跟老百姓的財富量和民間制玉和皇宮裡差距有關。

    2.好的皇宮制玉和清代的差距不大,如果不看年代測試結果還真難判斷。

    3.有一部分文人山水,詩文引入制玉里面,尤其在明晚期的時候陸子岡的牌子就是典型代表。陸子岡在早期在民間制玉,作品大多粗糙,以創意取勝。

    到了宮裡,作品和材質有了質的飛躍,這跟制玉關鍵工具昆吾刀的改進有巨大關係,包括在明末已經開始進口鑽石加工玉器了有關。

    4.明代的GDP最高只有45%,清代有56%.財力有差距,這個也限制了玉器加工手段大規模高精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電視全面屏pro和5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