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斑衣蝶兒

    先回顧一下《楚辭?漁父》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璵!何故至於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因愛國而死。公元278年,楚國君主聽信佞臣讒言,導致國破人亡,屈原滿懷悲痛而投江。

    這條江叫汨羅江,發源於黃龍山,今江西境內,上古時期羅國倚江而建,故名為汨羅江。站在江邊,既可以遙望秦國,也可以回望楚國,可能這也是屈原選擇這條江自盡的緣故吧!

    人們為了不讓屈原的屍體被魚吃掉,在水中投放了大量的食物,到後來演變成了我們現在端午節吃粽子。

  • 2 # 宇璽龍

    謝邀。首先說,這個問題的回答是否定的。端午節是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之一,在伍子胥和屈原出現之前,已經開始有這個節日了。起初的端午節是一種圖騰崇拜,由上古時代的龍圖騰演變而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天龍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龍昇天的日子。此時龍星既得中,又得正,寓意大吉,有”飛龍在天”之說法。

    早期的端午節,是古人樸素的一種畏天和敬天的思想。古人在生產勞動中,發現許多天象,卻又乏有科學依據去解釋,就只剩下畏懼和有畏懼而產生的崇拜,端午節的起源就源於此。是古人“天人合一”樸素思想的真實體現。

    在隨後的不斷髮展和演變過程中,端午節在不同地方揉進了不同的元素,添加了當地的風俗。不管是紀念伍子胥或是屈原,都是端午節與當地文化和風俗相揉和的結果,但前提是:先有端午節,後有紀念當地名人的傳統。

    幾千年的端午節流傳,最大的不變,恐怕就兩點:吃粽子和划龍舟。

  • 3 # 音樂小妖

    這就讓人有點莫名其妙了,好像在我們的映象中端午節是屈原投江才產生的節日,這也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可是居然有人說是為紀念伍子胥,所以我開始查證各種的資料。

    要說伍子胥在春秋時期還是一個相當出名的歷史人物,屬於當時的吳國大夫,當然了這個大夫不是指醫生,而是當時的官位。

    本來伍子胥是楚華人,但是他的父親也不知道怎麼得罪了當時楚國的楚平王,然後就讓楚平王給降罪了,除了伍子胥之外,其父親與兄長都被楚平王給殺害了。

    當時的伍子胥跑到了吳國,慢慢的發展成了吳國的重臣,而吳國也在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之下變得越來越強大,終於在某一天大破楚國都城,可以說伍子胥也在這一天報了自己的血海深仇,當然了可能使用的方法比較血腥,畢竟在古代掘墳鞭屍這種事實在是太過狠毒。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楚國的之中的臣子們感覺到了羞辱,所以當時的包胥跑到了秦國求救,足足在秦王殿痛哭七天七夜,這也讓秦王大受感動,所以派兵打退了吳國的進攻。

    當時伍子胥所輔佐的吳王闔閭因為與越國交戰時,被越國的勾踐打傷,等回到吳國後重傷而死,死前把自己的王位傳給了夫差,並要求他一定要報自己父親的大仇。

    等夫差成為吳國的君主之後,經過努力也打敗了越國,並且還俘獲了越國的君主勾踐,可惜被人用美人計給迷惑了,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西施的出場時間,也正是因為西施的出現,讓夫差放過了勾踐一馬。

    而伍子胥卻一刻也不能忘記前吳王闔閭的好,所以時時刻刻提醒夫差要早日殺掉越王勾踐報自己的父仇,但是此刻已經被西施所迷惑的夫差根本就不聽伍子胥的勸說,並且還把這個天天煩自己的傢伙給降罪扔到了一邊去。

    於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伍子胥打算最後一次勸說夫差,很可惜一點效果也沒有,所以回到家中就跟自己的兒子發了一些牢騷,比如說吳王不聽自己的規勸,將來吳國一定會被越國所滅,所以早早就讓自己的兒子先一步投奔了別的國家。

    而這件事被夫差知道了,瞬間心中大怒,心想我如今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你卻用這樣的語言來打擊我,看來伍子胥一定有謀反之心,所以直接就讓人送了一把劍,讓伍子胥拿劍自刎。

    伍子胥在這一刻也是恨其不爭,雖然當然自刎,但是卻留下遺言,讓家人在他死後把眼睛挖出來掛在當時的城門之上,表示自己人雖然死了,但是一定要親眼看著吳國是如何被越國所滅的。

    夫差聽到這個訊息,氣得差點腦溢血,為了讓自己的脾氣順暢一些,就命人把伍子胥的屍身直接扔進了錢塘江之中,而當時的錢塘江正好又處於漲潮之時,沒想到伍子胥的屍身扔進去之後,潮水居然開始退了,於是當地的吳人認為伍子胥是河神轉世。

    雖然之後這裡的潮水還是時不時的發生一些意外,但是當地人認為這是河神伍子胥與本來的河神之間在爭鬥,當伍子胥佔了上風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會出現風調雨順,當伍子胥處於下風的時候,就會出現災難。

    所以當地人為了幫伍子胥打敗那個壞河神,就開始進行了龍舟競渡,這個活動就是為了給河神伍子胥壯門面,久而久之這個活動就這樣流傳了下來,而到了今天也成為了我們的一種紀念意義。

    這也是很多人都說伍子胥與端午節有著很深的關係,當然了這也是民間的一種傳說,但是這樣的故事能從歷史上兩千多年以前流傳到今天,一定是有其重要的含義。

  • 4 # 小麥說娛

    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因為歷史悠久,所以流傳下來的習俗也就特別多,最主要的有包粽子,插艾草,賽龍舟,在這些習俗的背後,還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比如屈原說,伍子胥說,等等。

    但這些只是傳說而已,端午最早的意義還是辟邪和祭祀。

    端午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時期,也就是歷史中的上古時期。

    在上古時期,夏至和冬至是曆法的分界線,所以意義十分重大,由此便演變出了各種盛大的活動。

    端午就是古代的夏至。

    在古代,人們採用的是干支紀年法,是按照干支的次序來確定日子的,節日也是一樣,所以端午並不是固定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而是五月的第一個午日,後來,經過不斷地演化,才將端午固定在五月初五。

    關於端午就是夏至的說法,最在在西晉著名史學家司馬彪的《續漢書·禮儀志》中有記載:“仲夏之日,萬物方盛,夏日至,陰氣萌生,恐物不揉懋。”

    因為夏至過後,天氣燥熱,蛇蟲滋生。為了驅蚊辟邪,人們便引申出了各種活動。

    插艾草,系五色絲就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兩種。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祭祀說。

    聞一多先生認為,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最早起源於上古吳越地區的人們對龍的崇拜,認為自己是龍的子孫,是一種標準的圖騰崇拜。

    吳越民族作為上古時期的百越族群,大多數已經融入到漢族了,但也有少數支系的後裔,一直繁衍流傳了下來,分化成了壯、布依、侗、傣、黎等民族。

    在這些少數民族的習俗中,關於對龍神的崇拜也漸漸流傳了下來,其中又以苗族的龍舟節最為出名。

    於龍舟競渡,還有另一種說法也流傳了下來,就是記載於《楚傳》中的“越王勾踐說”。

    相傳越王勾踐滅國後,為了報仇,以競渡的名義暗中操練水軍。

    其實,在古代,競渡活動一開始並不是端午特有的活動,或早或晚都可以舉行競渡,比如《會稽志》中就記載到:“二月二日,帥府領客觀競渡。”

    漸漸地,賽龍舟便演化成了習俗,流傳了下來。

    到了唐代,競渡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娛樂活動,其場面之熱鬧,是其他任何節日都無法比擬的,

    除了吃粽子,插艾草,賽龍舟,不同的民族還有著不同的習俗,比如鬥草,贈扇子,吃茄子或長豆等等,但追根究底,都是人們對辛福生活的祈求和對聖人先賢的追思,也正是這些深刻的文化內涵,讓端午節在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老師罰後反思作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