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瓜田暮
-
2 # 慢味思香
以茶代酒的典故
據《三國志·吳志·韋曜傳》記記載,吳國第四代皇帝孫皓(242-283),嗜酒好飲。每次設宴,客人都不得不陪著他喝酒,至少也得喝酒七升,“雖不盡入口,皆澆灌取盡”。但朝臣韋曜例外,他博學多聞,深得孫皓的器重,但就是酒量小。所以,孫皓常常為韋曜破例,一發現韋曜無法拒絕客人的敬酒,就就“密賜茶,以代酒”,這是中國歷史記載中發現最早“以茶代酒”的案例。
-
3 # 茶boss曉曉
中華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學茶品茶除了學習茶的泡飲之法,瞭解茶文化中的人文典故也是有必要的。在這裡,筆者為茶友擷取幾則關於茶的典故:
一、“苦口師”的由來。晚唐著名詩人皮日休之子皮光業,自幼聰慧,氣質脫俗。一日,皮光業表兄弟宴請朝廷達官貴人品賞新柑。皮光業一進門,對新鮮的橙子視而不見,急呼要茶喝。於是,侍者只好奉上一大碗茶湯,皮光業手持茶碗,即興吟到:“未見甘心氏,先迎苦口師。”自此,茶就有了“苦口師”的雅號。二、貢茶得官。北宋徽宗時期,宮廷鬥茶活動盛行,貢茶徵收名目新奇繁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漕臣鄭可簡因制團茶“龍園勝雪”而得寵,官升至福建路轉運使。後來,鄭可簡命侄子千里到各地蒐集名茶奇品,千里發現名茶“朱草”。鄭可簡卻將“朱草”拿給自己的兒子待問去進貢。待問又因“朱草”得官。鄭可簡等兒子榮歸故里,大辦宴席。席間,鄭可簡得意地說:“一門僥倖”。此時他的侄子千里立刻對上一句“千里埋怨”。三、盧仝“七碗吃不得”。唐朝詩人盧仝飲茶有個怪異的習慣,即每次喝到第七碗就會茶醉。他在《飲茶歌》寫到:“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四、魯迅論茶。魯迅愛茶。他居住廣州時曾說:“廣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談”。他當年還曾是廣州陶陶居、陸園、北園等地的茶客。他對品茶有一段妙論:“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感覺。”
-
4 # 小茶一叢
在茶文化中,關於品茶的人文典故甚多,如膾炙人口的“孫皓賜酒代茶”、“盧仝七碗茶”、“王濛與水厄”等,在此,我就和大家分享下另外兩個不算經典但是挺有趣的典故。李清照飲茶助學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記有她與丈夫趙明誠回青州(今山東益都縣)故第閒居時的一件生活趣事:每獲一書,即同共校勘,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故能紙札精緻,字畫完整,冠諸收書家。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
李清照、趙明誠夫婦在飯後間隙,一邊飲茶,一邊考記憶,給後人留下了“飲茶助學”的佳話,亦為茶事添了風韻。
王安石驗水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之症,雖服藥,難以除根。太醫院囑飲陽羨茶,並須用長江瞿塘中峽水煎烹。因蘇東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於他:“倘尊眷往來之便,將瞿塘中峽水攜一甕寄與老夫,則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不久,蘇東坡親自帶水來見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將水甕拾進書房,親以衣袖拂拭,紙封開啟。又命僮兒茶灶中煨火,用銀銚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隻,投陽羨茶一撮於內。候湯如蟹眼,急取起傾入。其茶色半晌方見。王安石問:“此水何處取來?”東坡答:“巫峽。”王安石道:“是中峽了。”東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來欺老夫了!此乃下峽之水,如何假名中峽?”東坡大驚,只得據實以告。
原來東坡因鑑賞秀麗的三峽風光,船至下峽時,才記起所託之事。當時水流湍急,回溯為難,只得汲一甕下峽水充之。東坡說:“三峽相連,一般樣水,老大師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讀書人不可輕舉妄動,須是細心察理。這瞿塘水性,出於《水經補註》。上峽水性太急,下峽太緩,惟中峽緩急相半。太醫院官乃明醫,知老夫中脘變症,故用中峽水引經。此水烹陽羨茶,上峽味濃,下峽味淡,中峽濃淡之間。今茶色半晌方見,故知是下峽。”東坡離席謝罪。此事載《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難蘇學士》,因是馮夢龍據古籍記載敷衍成篇,當然不全是史實了。
其實很多典故經千百年流傳,真實與否已經很難判定,所以當個故事看看就好了。
-
5 # 可食中國
叩指謝茶的故事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時候別人給你倒茶,我們其實並不需要起身彎腰鞠躬來謝,而是用兩根指頭在桌子上輕輕叩兩下,就已經表示了對被人很大的尊重。那麼這個禮儀有怎樣的由來呢?
相傳,乾隆皇帝,曾經六下江南,微服私訪的同時也飲遍了江南名茶館。一次乾隆爺又來江南微服私訪啦,路過一家茶館,一時間茶癮大發了,進入茶館,等不及隨從招待,拿起桌上的茶壺茶碗,直接就為自己和隨從倒上了一碗茶。隨從一時間被嚇得直哆嗦,哪裡有皇帝給隨從倒茶的呀。
但是,乾隆現在是微服私訪,不能暴露身份,更不能當場行大禮。這時候,一個隨從靈機一動,伸出手指來完全中指和食指,在桌面上朝著皇帝輕輕叩了幾下,好像是雙膝下跪一樣,以此來叩謝皇帝的賜茶的大恩啊。乾隆看見了,覺得很有意思,也很得體,很合適,於是十分高興。
從此,這個就發展成為了一種禮儀。當主任向客人敬茶是,可以以彎曲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輕輕點幾下,以示謝意。這個禮儀,簡單易行,從容自在得體,很快就流傳了起來。茶呢,也褪去了宮廷貴氣,進一步深入了民間。
我學到這個禮儀是在六年前,那時候剛剛出來工作,老闆喜歡喝茶,每天上午到辦公室第一件事情就是喝茶,聽老闆講跟茶有關的故事。學會這個禮儀之前,別人每次給我們倒茶,我都起身感謝,起身的多了,感覺很拘謹和彆扭,學到之後就從容多了。我覺得真是一個很棒的小禮儀。
-
6 # 思吾陸
有一次和一個朋友一起去郊遊,我這個朋友他特別喜歡研究植物。算是自學植物學的大家,還兼跨研究生物動力學的研究。途中他出於職業習慣就嚐了嚐路邊一株植被的葉子,這植物有毒把他就給放到了。當時情況很危急,來不及叫人。我就順手抓了一把茶樹葉子給他吃,結果過一會兒他就好了。他覺得非常神奇,他就問我這是什麼東西。我說這是。。。突突突。。。我就被吵醒了。後來,我才知道這朋友叫,姓姜,神農氏
回覆列表
一:叩手禮
叩手禮,來源於我們古代非常風流倜儻的皇帝乾隆的典故。來,聽暮暮講故事啦!我們都知道乾隆皇帝對江南那是相當的情有獨鍾滴,不然也不可能三次下江南。而乾隆三次下江南那可是留下了不少的典故佳話。當然,我們今天所說的“叩手禮”的故事也發生在他三下江南時期。傳說,乾隆皇帝微服下江南,有一次,到松江“醉白池”遊玩,與隨從在附近一家茶館坐下歇腳。茶館夥計先端上茶碗,隨著退後,離桌几步遠,拿起大銅壺朝碗裡沖茶,只見茶水猶如一條白練自空而降,不偏不倚,不濺不灑地衝進碗裡。 乾隆好奇,便忍不住走上前,從夥計手裡拿過大銅壺,也站在幾步開外,學夥計的樣子,向其餘的茶碗裡沖茶。隨從見皇上為自己沖茶,嚇得想跪下叩恩,可又怕暴露了乾隆的身份,窘急之下,於是紛紛屈起手指,“篤篤篤”不停地在桌子上叩擊。 事後,乾隆不解地問隨從:“你們為什麼用手指叩擊桌子?” 隨從們答道:“萬歲爺給奴才倒茶,萬不敢當,以手指叩擊桌子,既可以避免洩漏皇上身份,也是代表叩頭致謝也。” 從此以後,民間就開始以手指叩桌的謝禮風尚。
二:茶斟七分,留下三分是情義
我們在看茶藝師泡茶的時候,經常會發現茶藝師在給自己斟茶時,只斟七分滿,這可不是茶藝師摳,這裡會涉及到一個茶藝禮儀。那就是我們都知道,茶要趁熱喝,而如果茶藝師斟茶太滿,反而會容易燙著端茶準備喝茶的客人。因此,便有了“茶斟七分滿,留下三分是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