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胡渡先生

    對於孩子,舉一反三需要經驗。

    對於一個正常的孩子,父母的優點和缺點在他身上都會有明顯的體現,而且往往是換種方式出現。

    這說明什麼?說明兒童的抽象能力很強,也就是舉一反三的能力很強,這是潛移默化的結果,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

    但是對於父母急切想要兒童掌握的東西,卻不一定能夠如願,因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在不同的事物上有不同的接受能力,這個接受能力也跟他之前的經驗密切相關。對於經驗豐富的事物,他一定能夠舉一反三,對於陌生的領域,他更需要時間。

    所以,不管學什麼,孩子需要的都是時間和經驗。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產生了興趣,就是成功的教育。

  • 2 # 越影片

    這個問題是很明白的呀,孩子根本就沒有理解到這個題,沒有學會。

    這個時候應該從基礎開始,讓他慢慢的吃透,真正的明白了,所涉及的知識點,這樣才能舉一反三。

    不要盲目的,只是講答案以後他就能夠舉一反三。

  • 3 # 三隻小熊教育

    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肯定不要認為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小朋友笨,大多數孩子的智商,天賦都是錯不多的。而是你在舉一的過程中,他聽你講,她是不是明白了呢,有的小孩子可能嘴上說的是明白了,好的,我知道了。可他心裡心裡想什麼,腦袋裡到底真的明白還是假的明白了,這個要打個問號。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呢,第一,抓好他的基礎知識,給他一道題的時候,一定要讓他先去思考,要了解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路,一定要讓他自己說出來。然後順著孩子的思路,我們就可以發現孩子到底哪裡出現問題了,出現錯誤了,這樣的效果可以能會更好一定哦,只要有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是會變得越來越好的.

  • 4 # 金瞳育女

    舉一反三就是變化形式,應用原理。學數學常說要舉一反三,孩子做不到,很多家長就表現出一副恨鐵不成鋼、不可理解的樣子。數學是生活的抽象,具體生活都沒有舉一反三,讓孩子學數學時直接就會舉一反三,請家長自問能做到嗎?數學思維生活化,生活思維數學化,這是互通的,割斷兩者的通路,孩子學的痛苦,而且覺得學了沒用,不能學以致用,很難有成就感。

     舉幾個生活中舉一反三的例子:

     1、海鷗常常跟著輪船飛,這是藉助輪船前行的上升氣流托住身體,使它毫不費力的飛翔。生活中有哪些情況可以借用這個原理呢?

     2、坐火車時看到自己的車開了,但實際沒有開的情況,怎麼看出來車到底開了沒?

     走在路上,看到一輛重型卡車,讓孩子比較前後輪胎的大小?(手邊沒有尺子)

     

    這都需要用到參照物。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參照物幫助我們的?

     

    參照物的事大人很熟悉,但生活中應用它恐怕大人都不會,更不要說教孩子,可是數學很多主題都和它有關,猜猜有哪些。

     

    3、你可以均分一個醜橘嗎?要求一模一樣大小哦。(實際不可能絕對均分)如何比較這兩個看起來差不多大的半個橘子哪個大、哪個小呢?

     

    提示:

     

    1、海鷗藉助輪船風力飛行,紙飛機可以藉助風力飛行,可以在家裡做個實驗,開著電扇,看看對紙飛機飛行有哪些影響?還有風箏飛行,怎樣藉助風力把風箏放飛?

     

    2、參照物問題, 把班裡數學課代表作為參照物,數學成績超過他一點點;寫懷念故鄉的文,可以參照是《蘇幕遮 燎沉香》之類的詩詞構思。

     

    3、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想想怎麼定量?

     

     舉一反三不是隻在數學題目上,更要在各學科、各種生活內容上舉一反三。將生活中的思想方法應用到數學學習,將數學中的思想方法應用到生活。這種學以致用、遷移知識的能力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

     

        《每天聽見吳曉波》說,東京人口密度是北京的5倍,車密度是北京的1.6倍。但為什麼北京堵車,東京不堵車呢?看兩城市的道路圖,發現北京是環路,交叉口少,容易在交叉口處擁堵,類似於人體毛細血管不暢通,走很多冤枉路。東京是網格狀道路間互聯互通,不易堵車。這就是環路和網格路帶來的差別。

     

        學數學亦是如此,是在數學閉環裡徜徉題海,還是打通數學思維在各領域中的互通應用?

     

     

     

     

  • 5 # 老尤說物理

    我之前就是一名老師,我教物理,這個問題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回答一下。

    我教的很多學生都不能做到舉一反三,這個是一個正常的現象,作為家長,不要驚慌,好多孩子們都會這樣的。

    現在人們生活水平好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了,好多孩子從小就開始就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文化課、興趣課等等,只要是有一點空餘時間,家長都會讓孩子們去各種各樣的輔導班。

    好多孩子長時間都是處於一種被動聽課的狀態,沒有養成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時間久了,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就會處於一種低水平的狀態。當然,我在這裡不是說批判上輔導班,我始終覺得上輔導班是必須的。

    但我們也可以想一下我們小時候學習的情景,那個時候輔導班很少,如果我們學習中遇到了問題,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主要是透過問老師、同學和自己思考,這裡我想強調的是自己思考。

    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經歷,自己膽子小,不敢問老師,就算是問老師問一遍不會,如果再問的話,老師就會著急,自己會收到批評,我們就假裝會了。問同學,同學可能理解的也不深刻,無法給我們講解的很詳細,我們也只能假裝學會了。最後實在沒辦法了,我們只能透過自己的思考,一遍一遍的去理解,這樣最終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很多自己思考的時間,不斷的反思,總結,才把知識學透,弄明白。

    現在孩子們上輔導班時間很多,思考的反而少了,有什麼不會的沒怎麼想,直接一個照片給輔導老師發過去了,或者是作業幫啊之類的搜題軟體,長時間下來,逆向思考的水平肯定得不到提高。

  • 6 # 李遇儀

    當孩子遇到這個情況,我感受到你的焦慮、不安和害怕。

    我的腦海此時此刻有一個畫面感,就是看見孩子們在跑步,跑著跑著,不約而同在路上遇到挑戰障礙。看見別的孩子,輕而易舉地解決了,而自己家的孩子卻一直陷入障礙裡,不能很快速地解決。別的孩子跑得越來越快,自己的孩子的起跑線,已經趕不上別人了,距離越來越遠。此刻的你,彷彿不是看孩子跑步了,而是你在跑步,你和孩子的關係,是共生的。

    健康的親子關係,是允許讓孩子是個獨立體,這個也是事實。但是很多的父母都把自己和孩子捆綁在一起,孩子的內心是受苦的,因為他不允許做自己,他需要完成父母對他的期待的,父母的感覺好,才是好的。所以漸漸地,當父母恨不成鋼的時候,孩子不能成龍成鳳,很失望,很傷心,很焦慮,因為自己已經足夠為孩子花了很多金錢、心血和精力去付出。也許孩子在被動攻擊著父母,因為這些付出,是父母想給他的,而他是不想要的,他也要父母嘗試下他內心的痛。

    願意的話,好好的讓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讓他去經歷的他的困難和挫折,讓他做他想做的人。祝福你。

  • 7 # 秋葉如詩

    孩子接受新知識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急不得。大人看著挺簡單,小孩子未必,得經歷一個接受、運用、熟練的過程,然後才能舉一反三,遷移運用。

    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孩子暫時不能舉一反三,大人就不能再給他加碼了,說明孩子學習的節奏被大人打亂了,要慢下來,停一停,允許孩子消化消化。這個時候,大人對孩子的信心與賞識特別重要,要充當坐在路邊給孩子鼓掌的人。

    另外一個好辦法,就是大人拜孩子為師,“裝不懂”,讓孩子教你,他給你講一遍,立馬通透,舉一反三不成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拍成電影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