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雛菊西瓜Peterpan

    殲十成功實驗向量發動機表明中國在發動機領域取得了一個歷史性突破,殲20戰鬥機的機動性會有質的飛躍。同時殲10等戰鬥機也可以藉助向量發動機繼續改進獲得更強的機動性和作戰能力。

    向量發動機是戰鬥機獲取超機動能力的一個關鍵性技術,而超機動又是第五代戰鬥機4s特徵的其中一個,美國F22、俄羅斯蘇57(T50)都裝備向量發動機。裝備了向量發動機的飛機往往能做出一些看似不可能的飛行動作。蘇37早期型號裝備了AL37FU向量發動機可以完成弗洛洛夫轉輪超機動動作就是下面這張圖。

    一般認為,向量發動機在低空低速可以保持較高的效率,所以裝備向量發動機戰鬥機可以減小20%的起飛距離,減小70%降落滑行距離。

    像殲10這種單發高效能戰鬥機本身對動力消耗就非常大,在加上裝備的AL31發動機在動力方面和可靠性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新型向量發動機剛好彌補了上述問題。另外,殲10戰鬥機作為一款優秀的四代戰鬥機目前只改進到C型,可以藉助新的向量發動機和新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獲得更強的作戰能力。

    綜合來說,新型向量發動機的試驗成功不僅僅是對殲20具有重大意義,對其他戰鬥機的改進也提供了方向。

  • 2 # 少年上學堂

    不知道是從哪裡聽來的在殲十上搭載向量發動機,我個人認為在殲十上搭載向量發動機的可能性很小,基本沒有,就算是進行飛行試驗的可能性都沒有,一般進行戰鬥機發動機飛行試驗都採取兩種方法,一種是搭載在運輸機或者運輸機上進行試驗,一種是搭載在原機型上進行飛行試驗,但是我們都知道中國的輕型五代機是正在研製的殲31。

    戰鬥機發動機一直是制約中國航空工業發展的“心臟病”就連我們的“國之重器”殲20都沒有實現換裝中國產“峨眉”向量發動機,中國有關部門又怎會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研製一款輕型戰鬥機的向量發動機?

    必然是要先保證殲20換裝上中國產向量發動機,在中國周邊擁有五代機的國家在不斷的上升,中國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已經迫切需要一款“完整版”的五代戰鬥機。

  • 3 # 五嶽掩赤城

    向量發動機的噴管技術實際上我們早已攻克,但是要實現這一技術,需要對發動機進行數字化控制,實現全權數字控制(FADEC)才能充分發揮戰鬥力,而我們自產的FADEC發動機一直到2014年的太行B(FWS-10B)才實現,該發動機的裝機試驗一直到去年末才進行,所以我們的向量噴管也就一直拖延到現在。

    向量發動機路線有很多種,我們走的是AVEN向量模式

    實現向量發動機的模式有很多,比如F-22的2D-CD、蘇-35的TVC之外,其他還有早期的折流班、俯仰/偏航平衡梁式噴管(P/YBBN)以及軸對稱向量(AVEN)。當年我們雖然比較窮,技術比較落後,但是前瞻性研究還是不能丟,相關向量的前期研究和論證也在搞,經過比較後,最後選擇軸對稱向量噴管(AVEN)的模式。

    殲-8帶折流板的風洞模型

    軸對稱向量噴管(AVEN)是在常見的機械式的收縮-擴張噴管上發展出來的一種推力向量噴管,透過動作筒和拉桿運動,使噴管擴散段的調節片偏轉從而改變發動機排氣方向。這種向量噴管模式結構較為簡單,重量等代價較小,安裝方便等優點。缺點就是向量控制範圍比較小,一般偏轉幅度在20度之內。

    中國的AVEN向量噴管技術已經發展了了十幾年了,早在上世紀末的珠海航展上386就進行現場操作過,現在可以說已經非常成熟,足以勝任裝機需求。甚至效能《中國航天報》都有奉旨官洩,臺架測試的資料。

    目標平臺AVEN達到了如下技術指標:

    偏轉方位:360度;

    向量偏角:17度 ~20度;

    偏轉速率:Wx =120度~180度 /秒,Wy=Wz=45度-60度/秒;

    內傳力結構、外廓尺寸滿足飛機要求;

    設定控制系統應急復位裝置。

    直接公開展示

    向量噴管的密封片

    向量噴管的裝機需要發動機的全權數字控制配合

    向量噴管問題上我們可以說是早已攻克,但是在發動機的全權數字控制(FADEC)上拖了後腿,你總不能要求飛行員邊進行空戰,邊進行手動調整向量噴管角度吧。所以向量噴管必須要跟中國產的FADEC航發相配合,讓向量噴管的調整和運作跟發動力的推力調整和工作狀態相結合,再與戰鬥力的飛控系統相融合,飛行時由戰鬥機飛控系統自行根據飛行員的操作指令,進行控制和調整。

    這方面還是航發拖後腿啊,太行發動機總早期各種故障,甚至噴零件的“太不行”到穩定的太行A,浪費了將近10年時間。而在太行A之後,才開始奮力前進,到2014年實現了FADEC的14噸推力的太行B(FWS-10B),在太行B完成可靠性試驗之後,才有資格談向量噴管的安裝。2016年航展上公開展示的“某型發動機”和全權數位電子控制系統試驗

    下面放的包括A-9動作筒在內的都是AVEN向量噴管動作控制部件

    同樣,殲-20和殲-10C換裝太行B發動機,就是為了要實現,我們自己的“飛(飛控)火(火控)推(推力控制)一體化”設計平臺,三者協調一致,時刻保持最佳決策和最優執行。F-22等四代機以及部分三代半戰鬥機,如蘇-35,都是以這一體化設計,才能實現出色的飛行效能。1055號太行發動機的殲-10C

  • 4 # 銀杏智庫

    如何評價殲10上試驗的向量發動機?

    向量發動機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向量噴口,也就是耐高溫的轉動機構。另一部分是軟體程式,需要控制噴口的轉向。

    向量噴口有4種:

    1,美國F22的矩形噴口,主要是俯仰作用,左右也能做一點,也叫二元向量噴口。但是從圓形過來方形受阻,損失7%左右的推力。

    2,德國美國X31的折流板噴口。銀杏叫它屁簾兒噴口。內偏5度10秒就要外偏15秒冷卻。增重300公斤,作用太小,只能區域性擋一下。而且產生的阻力增加,雷達散射截面積增加都很大,不值得。

    3,俄羅斯蘇35的V形軌跡向量噴口,兩個噴口都是傾斜轉動。一個整體機構來轉動整個噴管。

    4,就是中國殲10這個了,它是全向向量噴口,由趙春生研發。是分別控制收斂調解片來協調轉動,這樣沒有俄羅斯的增重那麼多,而且實現了隱身搭配。

    除了噴口硬體,其實更關鍵的是軟體程式。要與飛控火控程式協調起來,翼面操作本來就很複雜了,這個飛火聯推就更復雜了。

    也許有人說,美俄不是搞了嗎?借用一句歌詞,“我們不一樣”!美國F22氣動翼面簡單,噴口又是上下而已。而全向轉向和翼面的搭配可就產生很多種效果了。俄羅斯即便V形路線,也還沒做到與飛控交聯,只能是低速飛行的時候,翼面作用小了,單獨有一套控制程式。

    我們是世界唯一的全向向量隱身噴口。如果殲10開始試驗這套向量噴口,銀杏認為這不會是臨時的,以後的殲10都會加裝向量噴口,畢竟與飛控交聯的工作量還是很大的。而且向量對低速段的機動作用確實更大,殲10的短板也可以變成長板。

    最後,銀杏祝福殲10越飛越好。

  • 5 # 孔乙己亂彈

    內行看門道,外行湊熱鬧,至少目前為止,關於J10戰鬥機的公開報道沒有提到這款發動機的情況,所以,少說為妙,不參與最好,畢竟J10飛機是軍用飛機,既然是軍用飛機,它牽扯到保密的基本常識,所以,沒有新聞媒體公開報道之前,不參與話題討論和猜測,更不要不懂裝逼,更不要顯擺自己的所謂“見多識廣”瞎編亂造……一般情況下都是航空工業企業以外的人瞎摻和湊熱鬧,亂評論,內行絕對不會參與這類話題的討論!因為,內行知道紀律和保密條例的嚴肅性!

  • 6 # 利刃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殲十測試向量發動機,受益者肯定不限於殲十

    在去年年底時,一張我軍殲十戰鬥機配用向量發動機噴口的照片引起了軍迷的高度關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向量發動機技術對於提高戰機的過失速機動能力有極大在的用途。因可以直接改變推力方向的緣故,向量噴口也可以對對飛機的軸線形成一個力矩,和翼面起到的作用十分類似。故在加裝向量噴口之後,戰機的動作是可以變得更加靈活的。不過,這樣做對於飛控系統肯定有更高的要求,若是沒有成熟的控制系統作為輔助,光靠駕駛員手動調整是忙不過來的。

    最初的向量噴口是所謂的“夾板式”,即直接在噴口外面加幾塊擾流板,強行讓推力改變一下方向,但因為推力損失實在太大的緣故,這種方式很快就被主流拋棄了。後來的二元噴口,因為推力調整方向受限的緣故,在最新的發展中也很難見到了。中國目前的向量噴口技術,應當是可以360°調整的軸對稱向量噴口。這種噴口透過調整發動機尾噴管末端一圈葉片的指向,可以非常方便地改變推力的方向。不過,因為這種技術比較複雜的緣故,在應用之前的各種實驗和評估工作肯定不少。

    這可能就要牽出中國自產的四代戰鬥機殲二十來了。雖然它現在已經換裝了中國產發動機,但是眾人矚目的向量噴口迄今還沒有著落。因該型飛機本身就是全新的設計的緣故,直接在殲二十上新增向量噴口進行測試就顯得有些不夠穩妥。在這種情況下,本身就是採用的鴨翼佈局,且氣動外形完全由中國設計的殲十戰鬥機,應當是一個很好的前期測試向量發動機效果的平臺(因為我們自己對殲十的機動能力肯定知根知底)。當然,也不能排除向量發動機技術廉價化之後,殲十戰機同樣大批次換裝向量噴口的可能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看的復古暗紅色口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