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
2 # 劉曉林九天居士
放下賦
劉曉林
紅塵如寄,倏忽即逝。蒼煙雖斷,窅然無期。嘅名利其紛爭,嗟情感之錯綜。逋近而心迷,待入而身陷。欲剪而未能,試理而愈混。世間有物可醫四而,以名喚之,放下也。予嘗言:“瀰漫東西,掣三界之能。徜徉南北,扭六合之力。”
八表萬物,陰陽幻化。四海一體,合和而生。潮漲潮落,高低起伏。雲捲雲舒,冷暖迷離。非爾曹所願,然其終莫定。悲欣交集,孰可獨享?甜苦同爐,豈能分淬?或有志得意滿者,長披錦裘;或有柳暗花明者,乍窺洞天;或有賴蔭澤之福者,久處尊位。或有仗姻緣之助者,偶逢盛境。噫!盡攬妙色,永瞻芳華。若此之儔,痴人夢語乎!
命生遂附六意,魂飛旋失五色。吾所持,眾多持也。眾所持,吾亦多持也。吾所歷,眾多歷也。眾所歷,吾亦多歷也。然人之為人,擴一己所持,重一己所歷。思一己之不易,揚一己之殊為。尋常陡變出乎其類,群庸驟成拔乎其萃。放下云云,充斥不絕。猶蹇驢添負涉江,哀怨連連!
放下誠非不可談也,實少談為妙耳。幻變無方,法道有常。深巷隱出塵之致,古寺駐入世之風。衡解悱怨,化通機樞。皇卿貴冑之權勢、富可敵國之財富、風華絕代之才學、罕與匹儔之情緣。放眼千秋,三兩而已。青褐之士,飢食渴飲。日出且遊,日落且息。百年猶短,棄放下而自陶,不亦快哉。
“上上下下平常地,三山五嶽我不尋。”九天居士清醒之辭,自謂庶近沉雄。逸興迭發,撰《放下賦》,先覺大夢。
這是一篇談養生之道的文章。“養生主”意思就是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為,養生之道重在順應自然,忘卻情感,不為外物所滯。
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為順其自然,本文字裡行間雖是在談論養生,實際上是在體現作者的哲學思想和生活旨趣。
(元)何澄《歸莊圖》 該圖取材於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反映了陶淵明辭官歸故里的主要情節。
【本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譯文】
人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卻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勢必體乏神傷,既然如此還在不停地追求知識,那可真是十分危險的了!做了世人所謂的善事卻不去貪圖名聲,做了世人所謂的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戮的屈辱。遵從自然的中正之路並把它作為順應事物的常法,這就可以護衛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給父母留下憂患,就可以終享天年。
孔子像
【本經】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譯文】
廚師給文惠君宰殺牛牲,分解牛體時手接觸的地方,肩靠著的地方,腳踩踏的地方,膝抵住的地方,都發出砉砉的聲響,快速進刀時刷刷的聲音,無不像美妙的音樂旋律,符合《桑林》舞曲的節奏,又合於《經首》樂曲的樂律。
【本經】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乎!
【譯文】
文惠君說:“嘻,妙呀!技術怎麼達到如此高超的地步呢?”廚師放下刀回答說:“我所喜好的是摸索事物的規律,比起一般的技術、技巧又進了一層。我開始分解牛體的時候,所看見的沒有不是一頭整牛的。幾年之後,就不曾再看到整體的牛了。現在,我只用心神去接觸而不必用眼睛去觀察,眼睛的官能似乎停了下來而精神世界還在不停地執行。依照牛體自然的生理結構,劈擊肌肉骨骼間大的縫隙,把刀導向那些骨節間大的空處,順著牛體的天然結構去解剖;從不曾碰撞過經絡結聚的部位和骨肉緊密連線的地方,何況那些大骨頭呢!
【本經】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譯文】
“優秀的廚師一年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割肉;普通的廚師一個月就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如今我使用的這把刀已經十九年了,所宰殺的牛牲上千頭了,而刀刃鋒利就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牛的骨節乃至各個組合部位之間是有空隙的,而刀刃幾乎沒有什麼厚度,用薄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和組合部位間,對於刀刃的運轉和迴旋來說那是多麼寬綽而有餘地呀。所以我的刀使用了十九年刀鋒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過一樣。雖然這樣,每當遇上筋腱、骨節聚結交錯的地方,我看到難於下刀,為此而格外謹慎不敢大意,目光專注,動作遲緩,動刀十分輕微。牛體霍霍地全部分解開來,就像是一堆泥土堆放在地上。我於是提著刀站在那兒,為此而環顧四周,為此而躊躇滿志,這才擦拭好刀收藏起來。”
(西周)銅柄鐵劍
文惠君說:“妙啊,我聽了廚師這一番話,從中得到養生的道理了。”
【本經】
公文軒見右師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
【譯文】
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驚,說:“這是什麼人?怎麼只有一隻腳呢?是天生只有一隻腳,還是人為地失去一隻腳呢?”右師說:“天生成的,不是人為的。老天爺生就了我這樣一副形體讓我只有一隻腳,人的外觀完全是上天所賦予的。所以知道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沼澤邊的野雞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絲毫也不會祈求畜養在籠子裡。生活在樊籠裡雖然不必費力尋食,但精力即使十分旺盛,那也是很不快意的。
【本經】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譯文】
老聃死了,朋友秦失去弔喪,大哭幾聲便離開了。老聃的弟子問道:“你不是我們老師的朋友嗎?”秦失說:“是的。”弟子們又問:“像這樣弔唁朋友,行嗎?”秦失說:“行。原來我認為你們跟隨老師多年都是超脫物外的人了,看來並不是這樣。剛才我進入靈房去弔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有年輕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們之所以會聚在這裡,一定有人本不想說什麼卻情不自禁地訴說了什麼,本不想哭泣卻情不自禁地痛哭起來。如此喜生惡死是違反常理的,他們都忘了人是秉承於自然、受命於天的道理,古人稱這種做法就叫作背離自然的過失。偶然來到世上,你們的老師應時而生;偶然離開人世,你們的老師順依而死。安於天理和常分,順從自然和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進入心懷,古人稱這樣做就叫作自然的解脫,好像解除倒懸之苦似的。”
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