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ruixuezhaofeng
-
2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玻利維亞也算是一個南美大國,但是它卻慘遭兩個鄰邦小國軍事吊打。失去近乎一半的領土,僅有的出海口都沒有保住。
按說,大國和小國之間的領土爭端,通常是大國獲得勝利。但為何玻利維亞每每恃強凌弱,卻總是一敗塗地呢?
(玻利維亞地圖)
玻利維亞地處南美洲,面積廣袤,達到近百萬平方公里。和巴西、秘魯、智利、巴拉圭和阿根廷接壤。
在歷史上,玻利維亞曾是印加帝國的一部分。公元十四世紀後,淪為西班牙人的殖民地。直到300年後的18世紀初期,玻利瓦爾帶領人民起義,推翻了南美洲地區的殖民統治,玻利維亞才得以解放。
獨立後的玻利維亞,國土面積一度多達200餘萬平方公里,是現有領土的兩倍之多。海岸線也長達500公里,貿易航運條件十分優越。是整個南美洲除巴西外的第二大國。
當時,玻利維亞佔據阿塔卡馬荒漠的安託法加斯地區。其北部的塔拉帕卡地區為秘魯所有,而南部地區屬於智利。這三個國家,都有想佔領整個阿塔卡馬荒漠的心。
19世紀中期,阿塔卡馬荒漠的中部和北部,發現了豐富的硝石和鳥糞。三個國家在利益爭奪面前矛盾重重。小國智利向玻利維亞要求,以南緯24度為分線,23度和25度之間的所有資源稅,兩國平分。
(硝石戰爭)
英華人聞訊而來,依託智利公司,與玻利維亞簽訂合同。智利放棄南緯24度線以北的權利,玻利維亞則將整個安託法加斯塔地區的硝石開採權,交給智利英國合資公司,並在25年內保持現有稅率。
但是三年後,玻利維亞經濟衰退,窮困潦倒。玻利維亞開始反悔,要求對硝石開採提高稅率。智利以合約為憑據,拒不交納。玻利維亞就派軍隊封鎖礦場,關閉了生產。
智利在英國支援下,出兵攻佔玻利維亞安託法加斯塔,硝石戰爭爆發。和玻利維亞有同盟協議的秘魯也被捲入戰爭。
由於有英華人支援,小國智利的海軍實力要遠強於玻利維亞,很快,智利軍隊打敗了維秘聯軍,佔領了兩國在太平洋沿岸的全部硝石資源地。玻利維亞無力再戰,被迫和智利簽訂《瓦爾帕萊索協定》。約定安第斯山脈和太平洋沿岸間的所有富含硝石資源的海岸線領土,都併入智利。玻利維亞從此成為一個內陸國,經濟上更是雪上加霜,一蹶不振。
丟掉出海口後不久,玻利維亞又丟掉查科地區。而割走查科的,是最小最弱的國家巴拉圭。
(查科大峽谷軍事衝突)
查科地區位於巴拉圭河以西,安第斯山脈以東,雖然面積遼闊卻物產貧瘠。
其北部近26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歸屬,一直沒有明確。由於沒什麼油水,玻利維亞和巴拉圭雖爭執不下,但也並沒有為這片地區產生什麼太大的矛盾。
不過後來,查科地區發現了豐富的石油資源。兩國為領土利益的爭端,很快升級,查科大峽谷軍事衝突爆發。
玻利維亞軍隊死守查科大峽谷巴拉圭河道,以保留通向大西洋的入海口。
1933年5月10日,兩國正式宣戰。兩萬五千名巴拉圭士兵,只用了兩個月時間,就把玻利維亞軍隊趕出了查科地區。一年之後,整個北查科地區都成為巴拉圭的實際控制領土。
傷亡慘重的雙方決定停戰議和。1938年,玻利維亞和巴拉圭簽署了《查科和約》,約定戰爭中佔據主動的巴拉圭,獲得北查科地區18萬平方公里土地,玻利維亞只保留8萬平方公里領地。鑑於玻利維亞出海口當年被智利分割,因此,玻利維亞保留了經巴拉圭河,進入大西洋的出海權。
從和智利的硝石戰爭,到與巴拉圭的查科爭端,加上其間被巴西奪走的阿克里地區。僅二十多年間,玻利維亞不僅失去了海岸線,淪為內陸國家,還失去了近一半的領土面積。
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表面上看,是在經濟利益的爭奪中,玻利維亞外強中乾的軍事無能所致。但其實質,卻是和英國的印巴分治產物一樣,殖民者人為留下的界限模糊,使推翻殖民統治團結一心的南美各民族,開始自相殘殺。
(參考資實:《列國志:玻利維亞》等)
回覆列表
多民族玻利維亞國為南美洲兩個內陸國之一,面積109萬平方公里,2017年人口1105萬人,實現GDP375億美元,一直是南美洲最窮國家。
殖民統治的負面影響,獨立後180年裡政變頻發政治動盪,使得國家權威與穩定政策難以實施,加之沒有特色資源和地理優勢,還有人文方面的問題,玻利維亞虛弱的內陸印第安人國家印記揮之不去。
一、礦產資源較豐富,封閉的自然環境和不穩的政局使得資源開發嚴重滯後
全境地勢西高東低,人口集中的西部和中部地區時有乾旱侵襲。有天然氣、錫、銅、銻、銀、鉍、鎢等多種伴生礦藏,還有豐富的鐵礦石和鋰,據稱烏尤尼鹽沼區儲藏有全球一半的鋰,只因當地基礎設施差,開採成本是鄰國智利的3倍多。
二、南美洲唯一印第安人占人口多數國家,族際矛盾集中在貧富差距與政治社會權利
該國印第安為主的土著人占人口的60%以上,印歐混血的梅斯蒂索人佔25%,白人佔10%,還有非洲裔等。95%居民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有西班牙語和兩種土著語言克丘亞語、艾馬拉語。
西班牙殖民者剝削土著各族群,形成一部分土著和非洲裔處在社會底層,再有艾馬拉人和克丘亞人,梅斯蒂索人處在次高層,布蘭科人(白人)位於頂層的社會梯級結構,權力和財富鬥爭在四個集團中激烈進行。
三、殖民者“榨乾”了當地的易採資源,留下破敗的經濟
1538年殖民者征服全境,1545年,波託西銀礦的發現和開採成為16世紀世界經濟史大事之一,此後的兩個世紀裡,波託西成為美洲最繁華的商業中心,殖民時期數百萬土著礦工葬身地下,時任秘魯總督在致國王信件寫道:運往西班牙的已不是白銀,而是印第安人的鮮血和淚水。
1825年獨立的新國家承受著深度的經濟低迷。銀礦開採的黃金期已過,數千礦井被水淹,強制勞力征用制度崩潰使得工人短缺,農業同樣停滯。更深刻的背景在於掌握經濟政治權力的布蘭科人和梅斯蒂索人,他們以大地主和礦山寡頭為代表,以軍隊實權派為後盾,繼承殖民時代的等級制度,逐步蠶食徵用廣大印第安人的土地
四、軍人干政致國家內外交困
獨立到2005年180年間,玻利維亞共發生190多次政變——多於國慶節,83任政府中的36個壽命不足一年。該國還有失地於智利、巴西和巴拉圭的悲慘記錄,失去太平洋出海口。
南美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地區南北延伸1100公里,面積18萬平方公里,殖民統治時沒有劃定歸屬,秘、玻、智曾各佔北、中、南三段,均提出全部主權。19世紀後期在中、北部發現硝石礦產,智利在英國支援下舉兵,1879—1883年,智利大勝秘、玻軍隊,結果秘、玻雙雙失去其原有的阿塔卡馬北、中部地區。玻利維亞更不堪,由此喪失出海口而成內陸國。在亞馬遜地區,1868年玻將4萬平方英里土地割讓給巴西。20世紀30年代玻利維亞與巴拉圭間查科戰爭又敗,僅得當地1/4的土地。
太平洋戰爭導致獨立以來主政的軍事考迪羅下臺,查科戰爭讓執政者名聲掃地,高原印第安人加快融入社會生活的步伐,激發起全社會的變革渴望。1952年,一場以土地改革和工礦業國有化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對該中國產生深遠影響。54年後,玻利維亞出現首位印第安人總統,艾馬拉人莫拉萊斯在該國最高投票率(85%)的選舉中贏得54%的選票,印第安人從此真正參與地方和國家治理,沿襲幾百年的社會等級制度受到最強烈的衝擊。
2014年,莫拉萊斯史無前例地獲得了第三個總統任期,標誌著減少貧困、擴大政府職能的變革取得成效,玻利維亞連年保持5%的經濟增長率,但它仍是美洲最貧窮國家之一,貧困是該國問題的核心,社會危機不斷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