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願月神與你同在

    湘軍是不具備這個實力的。早年曾國藩是比較看中隊伍素質和將領素質道德教育的,但是中後期湘軍為了快速增加戰鬥力,實行了破城後可以縱兵掠奪的規矩,特別是天京破後太平軍大量財富被湘軍掠奪走,上至九帥曾國荃那樣的統帥,下至普通兵勇都搶了很多東西。當初拼命打戰就是為了升官發財回家過好日子,現在發財了(湖南很多地方的土地被湘軍購買一空),都想著回家過好日子了,很多人並沒有心思再作戰了,曾國藩也是看到這一點,一方面打消朝廷的疑慮,另一方面把這些沒用的人打發回家,所以曾滌生進行了大規模裁軍,湘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了,曾國藩心安理得,心滿意足的去當他的漢臣之首,兩江總督直隸總督了。

    其次滿清朝廷還有制約漢人軍隊的倚仗那遍是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雖然八里橋一戰僧王把臉丟完了,但是僧王的騎兵還是很有戰鬥力的,被滿清譽為國之柱石,後來僧王死於捻軍之手被喻為國之柱石的坍塌。滿清沒了制衡漢軍的倚仗,慈禧才開始快速提拔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之輩制約曾國藩,李鴻章雖名為曾國藩的學生掌握淮軍,但是他也深知他的榮華富貴不是老師能夠給予的,是朝廷給的,所以在湘軍不行了,僧王死了李鴻章就好好的發揮展現才有了後來的地位。

    說白了其實當時的朝廷對各地還有相當的掌控力,所以有權的人也不敢過於造次,到了袁世凱的時候,朝廷就是個爛攤子了,慈禧一死支撐這個攤子的人都沒了,所以袁世凱敢和朝廷叫板,當然也有說曾國藩受傳統教育影響頗深忠君愛朝廷。

  • 2 # 靈石蘊

    這兩人都已經去世百多年,臨死也沒留下什麼隻言片語,來說明一下為什麼不推翻清朝恢復中華。李鴻章就算了,但曾國藩愛寫日記,可這方面也沒記啊

    我們只能站他們兩人的角度,去推測一下

    太平天國被滅時,曾國藩手握三十萬大軍,說不動這個心思,那是不可能的。手下幕僚、官場朋友、包括他弟弟曾國荃,也都曾經勸過,能當皇帝啊,想想都開心。可惜,曾國藩畢竟老謀勝算

    擺在曾國藩面前,其實有三條路

    其一,順勢而為,舉兵反清。走這一條路,清廷滅亡,是一定的,北方僧格林沁傻大個,不會是曾國藩對手,無論綠營還是八旗,也都已是末路。但曾國藩還有精力去對抗列強和其他諸多內部勢力麼?要知道,1864年,曾國藩已經54歲了,身體也不行。而打江山要麼自身壯,能熬得住,比如劉邦朱元璋;要麼後繼有人,有人接班,比如曹操有兒子曹丕,李淵有兒子李世民。曾國藩有什麼?要身體沒身體,要繼承人沒繼承人,曾紀澤可壓不住陣腳。只有個弟弟,還是和趙匡胤弟弟一樣的弟弟,難不成也來個刀光斧影?對曾國藩來說,為人嫁衣,顯然不是好的選擇

    其二,忠於大清,與國同休。老曾出身好,是曾子的七十世孫,雖然世譜遠了些,但畢竟根紅苗正,而且還是是老牌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再加上滅太平天國這滔天戰功,所以對曾國藩來說,選擇與國同休,也是一條通天大道

    其三,功高蓋主,身死族滅。自古權臣都沒什麼好下場,尤其是功高蓋主的。遠的不說,就說大清。比如多爾袞,比如鰲拜,比如年羹堯,比如和珅……基本每代大清皇帝都要弄死個把老臣子大人物。到曾國藩這一代,誰還能比他更大?

    綜合考慮,曾國藩必定選擇第二條路,與國同休。老曾算計的很清楚,也做了提前佈局,比如扶持李鴻章建立淮軍,互相守護;比如解散湘軍,避免清廷懷疑,但保留精華;還提前弄死了李秀成,據說是滅口……

    曾國藩不反,李鴻章就反不起來,而等曾國藩死後,也就沒那個機會了,李鴻章也老了。至於恢復中華,曾和李,都不想做郭威郭子興……

  • 3 # 李渝泉1

    兩人都是大清帝國的既得利益者,也是滿清政府的忠實走狗,所以他們就是為滿清政府,為大清帝國勤勤懇懇的效勞和服務。當然,他們還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意識的影響,不敢有奪權篡位的想法。最後一點,無論是從他們自身的實力,還是他們擁有那些地方武裝的實力看,尤其是曾國藩,如果奪權造反的話是沒有勝算的把握,所以乾脆就死心塌地的為滿清政府賣命了。

  • 4 # 鬼影問道化真身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的是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國家丶民族,乃至中華文明所面對的是生死存亡的危機,這不是將滿清朝庭轉換為漢人朝庭就可以解決的。

    如果以漢人朝庭取代清朝,不但不會扭轉局面,反而會大幅加重華夏文明丶華夏民族的危機,進而很可能將國家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曾國藩、李鴻章都是飽學之士,也是當時的智者。

    他們採用的是等待和忍奈的策略。一方面大力建設國家丶大搞洋務運動。另一方面多與各方勢力接觸協調,盡力達成更為廣泛的社會共識,也讓外部勢力逐步放鬆對中國的警惕。這樣一來,只要爭取到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華夏文明很可能還會有一線轉機,國家也能渡過劫難。

    事實證明他們的做法是正確的選擇:1,國民覺醒需要時間。2,國民經濟的重鑄需要時間。3,國家各方面人才的培養需要時間。4,國內各利益集團達成新的共識需要時間。

    縱觀歷史,象華夏文明這樣以農業文明應對工業文明,最終沒有徹底淪陷,而且還能擺脫危機,併成功轉型的案例並不多見。

    實際上自曾國藩丶李鴻章時代起,中國的工業化程序就在快速推進,國民經濟也一直在成長,國民思想也一直在進步。最終民國取代清朝也沒有出現太大的戰亂,基本能算是和平取代。

    而在此期間,中國也沒有完全淪為西方的殖民地,華夏文明也得已延續至今。這已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可以說曾國藩丶李鴻章兩位先賢,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

    不管世人對這對師徒怎麼看,不管他們當時的選擇是什麼理由,但是結果還不錯。我們對歷史人物也不用太過苛求。

  • 5 # 關東俠客

    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被曾國荃率領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此時湘軍首領曾國藩手下有三十萬兵馬,江蘇巡撫李鴻章手下七萬多淮軍如果挾勝利餘威是有可能推翻清朝統治恢復漢家江山的,曾國藩卻解散湘軍以自保這是為什麼呢?一,曾國藩是飽讀詩書的大儒,靠科舉取仕制度成為部級幹部欽差大臣,一心效忠清朝,他的手下胡林冀和曾國荃等多次暗示擁兵江南自立,曾國藩都以“鼎不可動”或"荒唐"加以拒絕。二,破於勢耳,清政府一直對曾國藩是提防的,在會攻天京時,清政府在外圍以佈下重兵,李鴻章淮軍和左宗棠楚軍蓄勢待發,欽差大臣坐鎮武昌。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駐紮在湖北和安徽。曾國藩的湘軍是步軍為主,他對蒙古騎兵是相當忌憚的,如果湘軍稍有風吹草動,四面大軍會圍而剿之,湘軍沒有了糧餉會不戰自潰。三,曾國藩制下有三十萬軍隊,能指揮動的十多萬人,他起家的老部隊才五萬人。湘軍是平民百姓組成的私人性質武裝,沒有國家觀念和民族大義有奶便士娘,同太平軍打了十多年九死一生積下不少財產早不想打仗了。曾國藩自已都說湘軍暮氣己沉,攻天京城允許進城搶劫才喚起湘軍鬥志。靠這樣一隻軍隊恢復漢室就是笑話。四,清末農民運動中國損失上億人口,曾國藩飽讀史書懂得"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道理,他深知如果擁兵自立,將會生靈塗炭,百姓陷身水深火熱之中,列強會乘機刮分中國。曾國藩解散湘軍的做法儲存了國家元氣,百姓勉於戰火塗炭功在國家。

  • 6 # 飄1962

    滿清政府也不是白痴!

    在利用曾國藩的湘軍時,滿清政府不會一任湘軍做大的,中國曆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善用以夷制夷的政治策略。滿清政府也學會了,他們反過來以漢制漢!在湘軍日漸做大之際,李鴻章的淮軍被扶植起來了。於是,湘軍式微。淮軍做大後,未等清政府扶植其他軍呢,甲午戰爭爆發了,這支鎮壓太平軍與捻軍時最牛逼閃閃的淮軍,遇上日本人卻一敗塗地了。後來,滿清政府又扶植了他們的掘墓人——袁世凱……

    湘軍的鼎盛與淮軍的鼎盛根本就不在一個時空裡,沒有機會聯合推翻政府!有這種想法的人,也太把清政府當成傻逼了,純是意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巔峰賽登場率暴漲至40%,但勝率僅有46%,是否意味這英雄只能虐菜,高階局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