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TOKYO2022
-
2 # 大海卡推
唐大曆六年(771年)進士,唐德宗即位,由監察御史召為翰林學士。
當時藩鎮跋扈,朝政紊亂,叛軍陷長安,陸贄隨德宗避亂奉天,轉為考功郎中。
李懷光叛亂,又扈從德宗逃往梁州,轉諫議大夫。
長安收復後,還東京轉任中書舍人。自任翰林學士後,即參贊機要,負責起草文詔,甚得朝廷倚重,號稱“內相”。
時當危難之際,朝政千頭萬緒,大量詔書均由陸贄起草,他疾筆如飛,凡所論列,無不曲盡情理。
貞元七年(791年),拜兵部侍郎,知貢舉。次年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宰相。
執政期間,公忠體國,勵精圖治,具有遠見卓識。在當時社會矛盾深化,唐王朝面臨崩潰的形勢下,他指陳時弊,籌劃大計,為朝廷出了許多善策。他對德宗忠言極諫,建議皇帝瞭解下情,廣開言路,納言改過,輕徭薄賦,任賢黜惡,儲糧備邊,消弭戰爭。
這些建議有些為德宗採納,化為實際政策。特別是在藩鎮叛亂舉國動搖的情勢下,規勸德宗下詔罪己,為德宗起草了誠摯動人的詔書並頒行天下,前線將士為之感動,有的聽到後痛哭,叛亂者上表謝罪。由於他善於預見,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王朝搖搖欲墜的局面得以轉危為安。
陸贄秉性貞剛,嚴於律己,自許“上不負天子,下不負所學”,以天下為己任,敢於矯正人君的過失,揭露奸佞誤國的罪惡。他認為立國要以民為本,對“富者兼地數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的尖銳對比,深為憤慨,同情人民的悲慘生活。他力勸德宗愛人節用,輕徭薄賦,反對橫徵暴斂,主張使“一代黔黎,躋富壽之域”。
陸贄為相期間,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以諂佞德宗信用,“天下嫉之如仇”。陸贄仗義執言,多次上書參奏裴延齡的罪行。貞元十一年春復貶忠州別駕,陸贄謫居僻地,仍心念黎民,因當地氣候惡劣,疾疫流行,遂編錄《陸氏集驗方》50卷,供人們治病使用。唐順宗即位後,下詔召還陸贄,詔未至而贄已逝。
作為歷史上的一個政治家,陸贄的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沒能得到充分的施展,這是有其歷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首先是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使他難以在一個不長的時間裡取得顯著成效。從整個歷史趨勢來看唐朝已經由盛而衰,安史之亂後的分裂混亂狀態,到德宗時已持續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不斷加深,病入膏肓,積重難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決。
-
3 # 嘉興微同城
陸贄只做了兩年的宰相,但他為什麼會名垂後世?
陸贄是誰?做了什麼事讓他名垂後世?今天來說說這位唐代的名相。陸贄(754年-805年),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和政論家。生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家住嘉興城內甜水井(今嘉興市區斜西街東首,就是現在那個大轉盤的附近),所以他是嘉興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陸家自東漢末年即為江南名門望族,但到了陸贄出生前家門已衰落。其父陸侃曾任溧陽(今江蘇溧陽)縣令。本來一個縣令,官雖小,但權力不小,一家過得也挺好。不過陸侃去世的早,陸贄是陸侃的第九子,好日子沒過幾天父親就去世了。他在母親韋氏的教導下成長。正所謂寒門出貴子,陸贄學習特別用功,畢竟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唯有讀書。
不過陸贄為官之路比較曲折,大曆六年(771年),陸贄考中進士,去鄭縣做了縣尉(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華州街道附近),不過他那會年輕氣盛,也不懂為官之道,後來被免職回了老家。 不過陸贄有才能,遇到壽州刺史張鎰後,他開始走運了。張鎰認為陸贄是奇才,還與他結為忘年交。後來透過張鎰的舉薦,陸贄自己文牘判詞又寫得出類拔萃,補任做了渭南縣主簿,後升任監察御史。唐德宗李適即位後任命陸贄為翰林學士,調任祠部員外郎。陸贄首得恩寵,工作更加竭忠盡心。
亂世展現才能終成宰相建中四年(783年),涇原軍發動兵變,佔領長安。興元元年(784年)朔方節度使李懷光又興兵叛亂。陸贄隨唐德宗避亂,先後逃到奉天(今陝西乾縣)和梁州(今陝西漢中)。在逃難途中開始參與機要事物,負責起草文詔,甚得德宗倚重。當時雖然有宰相,但是無論大事小事,唐德宗一定要與陸贄商量,人們開始稱他為“內相”。不過陸贄太過剛直,常常直言諫諍,而皇帝始終還是喜歡聽好話的,所以雖被稱呼為“內相”但始終沒有出任宰相。
直到貞元八年(792年),竇參被免去相位,陸贄才被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 可惜好景不長,陸贄為相期間得罪不少人,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不斷詆譭陸贄,而唐德宗也開始不悅陸贄的進言,於貞元十年(794年)罷免了陸贄的相位,降為太子賓客,遠離了權利中心。雖然做宰相僅兩年, 陸贄執政期間,培養青年,公忠體國,勵精圖治,具有遠見卓識。他為朝廷出了許多善策。他對德宗忠言極諫,建議李適瞭解下情,廣開言路,納言改過,輕徭薄賦,任賢黜惡,儲糧備邊,消弭戰爭。由於他善於預見,措施得宜,力挽危局,唐朝搖搖欲墜的局面得以轉危為安。
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順宗李誦即位,李誦在太子時期已知陸贄為人和才能,遂下詔召還陸贄。可惜詔書還沒有到達貶所,陸贄已經病逝,享年五十二歲。隨後獲贈兵部尚書,諡號“宣”。
深得後世稱頌陸贄不僅才華橫溢,自身又是難得的清廉好官。在後輩中享有很高的聲譽。唐代韓愈、宋代蘇軾、朱熹、直到清代曾國潘都誇讚過陸贄的為人和才華。認為他不僅善於培養年輕人,還精通政事,能夠針對時弊提出正確的治國之道,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可惜再如何出色終敵不過奸佞的誣陷和詆譭。陸贄也是我們嘉興歷史上的一代名相,保持了讀書人應有的傲骨,值得後世人尊敬。
陸氏後裔在嘉興和湖州一帶繁衍,可惜嘉興古蹟多數被毀,陸宣公祠(址在今嘉興市汽車配件廠)以及嘉興城區東門外原有宣公書院,都已不在。郊區新豐鎮附近舊時有陸贄墓(按陸贄卒後葬於忠州,此墓或系衣冠冢),今亦不存。
回覆列表
陸贄
(754~805) 唐後期宰相、政治家。字敬輿,蘇州嘉興(今浙江嘉興南)人。
陸贄十八歲登進士第,歷授鄭縣尉、渭南縣主簿,遷監察御史。唐德宗李適即位,召陸贄為翰林學士。這時兩河用兵,他分析軍事形勢,預測可能發生內變。建中四年(783),果然發生了涇卒之變(見朱泚),陸贄隨德宗出奔奉天(今陝西乾縣),詔令多出其手。他隨事進諫,策劃事宜,深受德宗信任。時外廷雖有宰相主持軍國大事,而陸贄常居中參裁,有“內相”之稱。興元元年(784),京城長安收復,德宗返京。陸贄有當宰相的聲望,卻因他屢次條陳前宰相盧杞罪狀,德宗內庇盧杞,對此很不高興;翰林同官又嫉妒陸贄的才能,經常在德宗面前譖毀他;而他又言事激切,往往使德宗不快,故不得為相。不久,陸贄因母喪罷官。服滿入朝,權為兵部侍郎,仍充翰林學士。但又與宰相竇參不協,貞元七年(791),陸贄罷翰林學士,正拜兵部侍郎,知貢舉。次年,竇參獲罪被貶,陸贄始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陸贄在相位,建議中央諸機構屬官由其長官各自推舉,不必由宰相選擇;又上均節賦稅六疏,論兩稅之弊,反對以資產為宗,主張兩稅以布帛為額,不計錢數等;針對京西北軍事形勢,他建議統一指揮,罷徒勞無益的防秋兵,獎勵屯田等,均未被採納。十年,因上書極陳寵臣裴延齡奸詐事,觸怒德宗,被免為太子賓客。十一年,裴延齡誣陷陸贄煽動軍心,陸贄被貶為忠州(今四川忠縣)別駕。在州十年,陸贄深居簡出,避謗不著書,唯抄集藥方成《陸氏集驗方》五十卷(已佚)。現存《翰苑集》(又名《陸宣公奏議》),乃後人編集。永貞元年(805)順宗即位,下詔召回。詔書未至而陸贄已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