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出生28天內)的孩子,由於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膽紅素沉積在面板表面,從而出現的以面板、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一種疾病。此病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週內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一般較輕,多在孩子出生後兩三天出現,1~3周後就會消退。病理性黃疸較為嚴重,有些孩子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會出現,有些則出生後1周至數週內才出現,並且維持2~3周都不見消退,甚至加重,如果不及時醫治,很可能引發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死亡。
高危人群
新生兒黃疸,顧名思義,此病的易感人群就是新出生的嬰兒,主要是指出生28天之內的孩子。
近些年,患新生兒黃疸的寶寶逐年增多。據兒科專家介紹,亞洲寶寶是新生兒黃疸的高發人群,約60%的足月兒,在出生後1周內都會出現黃疸,而早產兒更是高達80%。其中,大多數的黃疸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種正常的症狀,不需任何治療。但也有少部分(據資料顯示,僅佔10%以下)新生兒的黃疸是屬於病理性的,需要及早接受常規的治療。
治療常識
就診科室
兒科-小兒血液病科
預後影響
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出現了黃疸,很多家長碰到這種情況都會惶惶不安,擔心這種病會不會給孩子以後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其實,出現黃疸的新生兒大多預後良好,不必過於擔心。
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是跟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的,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一般可以逐漸自行消退,很少超過2周,大多數10天以內可以完全消失。如果黃疸超過2~3周還不消退,或者黃疸退而復現,這肯定屬於病理性的黃疸。病理性的黃疸,只要能及早進行治療,控制住,一般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
然而,也有一些病情沒有控制好而出現核黃疸現象的患兒,這是新生兒黃疸比較嚴重的一個併發症。早期的核黃疸經換血等積極治療後,一些孩子會痊癒,都能正常生長、發育。但晚期患兒常留有後遺症,如手足徐動(肢體出現緩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轉樣蠕動)、眼球上轉困難或斜視、聽覺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以及椎體外系受損等。
病因
很多剛出生的孩子都會出現新生兒黃疸,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短時間內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退,但如果長期未退,孩子出現的有可能就是病理性的黃疸,需要及時治療。那麼,引起孩子“發黃”的原因是什麼呢?
新生兒出現黃疸,與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積聚有關。孩子在母體宮內時,處於低氧狀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不成熟,易破壞,當孩子出生後,改成體外的正常環境,過多的紅細胞遭到破壞,使很多間接膽紅素遊離在血液中,加上孩子肝臟功能不成熟,無法很好地代謝膽紅素,造成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從而出現了黃疸現象。
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之所以會積聚,多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洩障礙等因素有關。如果孩子的黃疸現象長期不退,那麼有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膽紅素生成過多
常見的病因有: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腸肝迴圈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2.膽紅素代謝障礙
常見的病因有:Gilbert綜合徵(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徵(又稱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黃疸)、Lucey-Driscoll綜合徵(又稱暫時性家族性高膽紅素血癥綜合徵)、藥物引發(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腦垂體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徵等。
3.膽汁排洩障礙
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常見有鉅細胞病毒、風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腸道病毒及EB病毒等)、膽道閉鎖、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癥等)、先天性非溶血性結合膽紅素增高症等。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型別的病理性黃疸,即母乳性黃疸,有些孩子因為吃母乳而出現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一般母乳中都含有孕二醇激素,孕二醇激素會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面板和鞏膜的黃染。
預防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所特有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發生之後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面板,而且對於孩子健康也是有著一些危害的,所以應對此現象重視起來,積極做好預防措施。
1.妊娠期間,注意飲食有節,少吃或不吃未經過烹飪處理的、比較涼的食物,不要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採用中藥預防,女性若曾生過有黃疸的嬰兒,再妊娠時,要對醫生說明,可以按時服用中藥。
3.夫妻雙方要注意各自的血型,如果女方是O型血,男方不是O型血,而是其他的血型(或A型、或B型、或AB型),或者女方是Rh陰性血型,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的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發生溶血性黃疸。
4.女性如有肝炎史,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監護,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5.生後要儘早給新生兒餵養,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讓孩子儘快地排出胎便,多解小便。這樣有利於膽黃素的排洩,降低其黃疸的程度。
6.要密切觀察孩子的全身症狀,比如每天看看孩子有沒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現象,觀察孩子鞏膜有沒有發黃的情況,如果有就應馬上送到醫院就診。
7.注意避免產前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胎兒在宮內有缺氧徵象(一般胎兒會動的很頻繁,孕婦會感到心率加快)、酸中毒、感染等,這些情況都是加重孩子黃疸的因素,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診治。
併發症
新生兒若是生理性的黃疸,一般不會有併發症,但如果黃疸屬於病理性的,治療不及時、不徹底的話,很有可能引發一些併發症。那麼,新生兒黃疸的併發症有哪些呢?
1.肺炎
新生兒黃疸併發的肺炎,多數患兒主要表現為口周發紫、口吐泡沫、精神萎靡、少哭或不哭、拒乳(孩子抗拒吃奶,明明餓了,卻不吃母乳)、呼吸很快甚至呼吸困難,部分患兒可能會出現咳嗽、鼻塞、嗆奶。
2.敗血症
患兒會出現發熱、嚴重毒血癥狀、皮疹瘀點、肝脾腫大、白細胞數增高等。
3.膽道閉鎖
患兒會出現灰白色大便,嚴重時會出現肝衰竭、腹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等。
4.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是新生兒黃疸的嚴重併發症。當血清膽紅素重度升高或同時存在高危因素時,會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孩子大腦中,侵犯神經元,導致膽紅素腦病。
有早產、窒息、呼吸困難或缺氧、嚴重感染、低血糖、低體溫、酸中毒等高危因素時,可發生膽紅素腦病。一般於出生後1周內,最早可於出生後1~2天內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而早產兒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見於出生後6~10天。膽紅素腦病會有生命危險或留下後遺症,對孩子影響很大。
在大司庫租賃或者醫小租上租一臺醫院同款黃疸測試儀,在家測黃疸,隨時關注黃疸值變化,安心餵養,避免風險愛護寶寶。
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出生28天內)的孩子,由於肝臟功能發育不完善,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膽紅素沉積在面板表面,從而出現的以面板、黏膜及鞏膜黃染為特徵的一種疾病。此病是新生兒中一種很常見的疾病,臨床上約有85%的足月兒及絕大多數早產兒在出生後一週內出現黃疸。
新生兒黃疸可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一般較輕,多在孩子出生後兩三天出現,1~3周後就會消退。病理性黃疸較為嚴重,有些孩子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會出現,有些則出生後1周至數週內才出現,並且維持2~3周都不見消退,甚至加重,如果不及時醫治,很可能引發嚴重的後遺症,甚至死亡。
高危人群
新生兒黃疸,顧名思義,此病的易感人群就是新出生的嬰兒,主要是指出生28天之內的孩子。
近些年,患新生兒黃疸的寶寶逐年增多。據兒科專家介紹,亞洲寶寶是新生兒黃疸的高發人群,約60%的足月兒,在出生後1周內都會出現黃疸,而早產兒更是高達80%。其中,大多數的黃疸都是生理性的,是一種正常的症狀,不需任何治療。但也有少部分(據資料顯示,僅佔10%以下)新生兒的黃疸是屬於病理性的,需要及早接受常規的治療。
治療常識
就診科室
兒科-小兒血液病科
預後影響
孩子出生沒多久,就出現了黃疸,很多家長碰到這種情況都會惶惶不安,擔心這種病會不會給孩子以後的健康造成什麼影響。其實,出現黃疸的新生兒大多預後良好,不必過於擔心。
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是跟新生兒特殊的生理環境有關的,生理性黃疸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一般可以逐漸自行消退,很少超過2周,大多數10天以內可以完全消失。如果黃疸超過2~3周還不消退,或者黃疸退而復現,這肯定屬於病理性的黃疸。病理性的黃疸,只要能及早進行治療,控制住,一般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
然而,也有一些病情沒有控制好而出現核黃疸現象的患兒,這是新生兒黃疸比較嚴重的一個併發症。早期的核黃疸經換血等積極治療後,一些孩子會痊癒,都能正常生長、發育。但晚期患兒常留有後遺症,如手足徐動(肢體出現緩慢的、如蚯蚓爬行的扭轉樣蠕動)、眼球上轉困難或斜視、聽覺障礙、牙釉質發育不全,以及椎體外系受損等。
病因
很多剛出生的孩子都會出現新生兒黃疸,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短時間內這種現象就會逐漸消退,但如果長期未退,孩子出現的有可能就是病理性的黃疸,需要及時治療。那麼,引起孩子“發黃”的原因是什麼呢?
新生兒出現黃疸,與新生兒體內膽紅素積聚有關。孩子在母體宮內時,處於低氧狀態,血液中的紅細胞生成過多,且不成熟,易破壞,當孩子出生後,改成體外的正常環境,過多的紅細胞遭到破壞,使很多間接膽紅素遊離在血液中,加上孩子肝臟功能不成熟,無法很好地代謝膽紅素,造成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升高,從而出現了黃疸現象。
新生兒體內的膽紅素之所以會積聚,多與膽紅素生成過多、膽紅素代謝障礙、膽汁排洩障礙等因素有關。如果孩子的黃疸現象長期不退,那麼有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膽紅素生成過多
常見的病因有:同族免疫性溶血、感染、紅細胞增多症、血管外溶血、腸肝迴圈增加、紅細胞酶缺陷、紅細胞形態異常、血紅蛋白病等。
2.膽紅素代謝障礙
常見的病因有:Gilbert綜合徵(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缺氧和感染、Crigler-Najjar綜合徵(又稱為先天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缺乏症、先天性非梗阻性非溶血性黃疸)、Lucey-Driscoll綜合徵(又稱暫時性家族性高膽紅素血癥綜合徵)、藥物引發(如磺胺、水楊酸鹽、吲哚美辛、毛花苷丙等)、先天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腦垂體功能低下、21-三體綜合徵等。
3.膽汁排洩障礙
常見的病因有:新生兒肝炎(常見有鉅細胞病毒、風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單純皰疹病毒、腸道病毒及EB病毒等)、膽道閉鎖、先天性代謝缺陷病(如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癥等)、先天性非溶血性結合膽紅素增高症等。
另外,還有一種特殊型別的病理性黃疸,即母乳性黃疸,有些孩子因為吃母乳而出現黃疸,程度超過正常生理性黃疸。一般母乳中都含有孕二醇激素,孕二醇激素會抑制新生兒肝臟中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膽紅素不能及時進行代謝和排洩,於是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增加,出現面板和鞏膜的黃染。
預防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所特有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發生之後不僅會影響孩子的面板,而且對於孩子健康也是有著一些危害的,所以應對此現象重視起來,積極做好預防措施。
1.妊娠期間,注意飲食有節,少吃或不吃未經過烹飪處理的、比較涼的食物,不要過飢過飽,並忌酒和辛熱之品,以防損傷脾胃。
2.採用中藥預防,女性若曾生過有黃疸的嬰兒,再妊娠時,要對醫生說明,可以按時服用中藥。
3.夫妻雙方要注意各自的血型,如果女方是O型血,男方不是O型血,而是其他的血型(或A型、或B型、或AB型),或者女方是Rh陰性血型,應定期做有關血清學和羊水的檢查,並在嚴密監護下分娩,以防止新生兒發生溶血性黃疸。
4.女性如有肝炎史,產前宜測定血中抗體及其動態變化,並採取相應預防性服藥措施。在分娩時應加強監護,產後也應對嬰兒進行嚴密監護,一旦出現症狀及時治療。
5.生後要儘早給新生兒餵養,給新生兒充足的水分,讓孩子儘快地排出胎便,多解小便。這樣有利於膽黃素的排洩,降低其黃疸的程度。
6.要密切觀察孩子的全身症狀,比如每天看看孩子有沒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等現象,觀察孩子鞏膜有沒有發黃的情況,如果有就應馬上送到醫院就診。
7.注意避免產前的一些不利因素,例如,胎兒在宮內有缺氧徵象(一般胎兒會動的很頻繁,孕婦會感到心率加快)、酸中毒、感染等,這些情況都是加重孩子黃疸的因素,所以出現這些情況時,要及時診治。
併發症
新生兒若是生理性的黃疸,一般不會有併發症,但如果黃疸屬於病理性的,治療不及時、不徹底的話,很有可能引發一些併發症。那麼,新生兒黃疸的併發症有哪些呢?
1.肺炎
新生兒黃疸併發的肺炎,多數患兒主要表現為口周發紫、口吐泡沫、精神萎靡、少哭或不哭、拒乳(孩子抗拒吃奶,明明餓了,卻不吃母乳)、呼吸很快甚至呼吸困難,部分患兒可能會出現咳嗽、鼻塞、嗆奶。
2.敗血症
患兒會出現發熱、嚴重毒血癥狀、皮疹瘀點、肝脾腫大、白細胞數增高等。
3.膽道閉鎖
患兒會出現灰白色大便,嚴重時會出現肝衰竭、腹水、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等。
4.膽紅素腦病
膽紅素腦病即核黃疸,是新生兒黃疸的嚴重併發症。當血清膽紅素重度升高或同時存在高危因素時,會透過血腦屏障,進入孩子大腦中,侵犯神經元,導致膽紅素腦病。
有早產、窒息、呼吸困難或缺氧、嚴重感染、低血糖、低體溫、酸中毒等高危因素時,可發生膽紅素腦病。一般於出生後1周內,最早可於出生後1~2天內出現神經系統症狀。而早產兒或其他原因所致者大多見於出生後6~10天。膽紅素腦病會有生命危險或留下後遺症,對孩子影響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