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史
-
2 # 傲嬌的小農人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是少數名族所建立的政權但該有的規矩一點都不比漢族政權少。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清朝的宮廷宴會制度及其變化。
康熙二十三年,清宮進行了一次徹底的宴會制度改革,這次改革的主題為"改燔炙為餚羹"。通俗一點來說,就是要把燒烤改成燉菜、炒菜和湯類。在此基礎上,摒棄了每次舉報宴席都要屠殺牲口的習俗。"滿席"的名字依然存在著,但是在實際上是用漢席規矩全面代替了滿席。
清朝是由滿族人建立的,那麼康熙皇帝為什麼要大力推行這個改革呢?自1644年到1684年起,短短40幾年間,滿族被漢化的程度逐漸加深。這是大部分滿洲貴族所不願意看到的,他們要保留自己的文化習俗,整個滿族統治階層從一開始就採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性自衛的措施。從語言到飲食等方面,全方位推行滿族化。但這一系列措施是不利於國家民族發展的,漢人還是佔大部分的。這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民族的融合。
對絕大多數滿族貴族來講,這次改革是對整個統治系統的一次飲食文化大變革。滿族人殺牲口,做燒烤的飲食模式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對於常年長在馬背上以遊牧為生計的滿洲人無異是難以接受的。現在電視熒幕上出現的清宮劇,觀眾可也看到豐富多彩的飲食。這都是康熙二十三年改革之後的事。在清朝入關初期是不可能有過的。
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那麼他究竟做了什麼事情有利於國家民族的發展呢?原來從康熙時代開始,滿族人逐漸被漢人同化,滿語在生活中使用的頻率大大減少。滿族八旗子弟大多都可以講一口流利的漢語。這是滿族文化逐漸消失的預警。除了生活用語的漸漸統一,滿族的飲食文化已經全然被漢族飲食文化所取代。康熙皇帝迫不得已才推行飲食文化改革,因為漢族官員在清朝統治階層的比例逐漸變大,為了迎合更多人的需求也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但是當時依舊有很多滿族官員思想保守不願意改變原有的習慣,所以實為漢席,名字依舊為滿席。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乾隆皇帝年間。乾隆時期滿族官員漸漸沒落,漢族官員大為增多且作用越來越大,才開始放寬政策。從此以後,宴席一律稱為滿漢全席,有滿也有漢,這才緩和了些許矛盾。
到了晚清時期,這種漢化在滿族貴族的日常生活中體現的越來越多。就以慈禧太后的膳食為例。養心殿進晚膳,用填漆花膳桌,擺口蘑肥雞、三鮮鴨子、肥雞絲木耳、肘子、燉吊子、肉片燉白菜等,很顯然燒烤已經被完全排除,滿族飲食文化已被漢族文化逐漸融合。
-
3 # 知未是也
謝邀!這個命題怪怪的,好象滿人現在不是中華一分子似的。在中華歷史上,曾有兩次被少數民族統治過,一是元蒙,另一個就是滿清。你問滿人幾十萬,為何能統治中華三百多年,我個人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明朝已完全失去了繼續統治天下的基礎。這個基礎就是民心,自古失民心者失天下,明王朝政治腐敗,苛捐雜稅繁重,加上當時全國各地到處自然災害和長期內戰,讓老百姓更加痛不欲生,大有狠不得希望大明早點滅亡而後快,李自成農民起義之所以很快就能拿下北京,就證明了明王朝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二是滿清漁翁得利,順應了天意民願。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但其軍隊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導致和老百姓離心離德,吳三桂等明朝將領降清,清軍乘虛而入,更是給大順政權致命一擊,使李自成到手的江山還沒坐熱,就被滿清拉下馬來。清軍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路摧枯拉朽,勢如破竹,雖然也到處濫殺無辜,但在當時老百姓已無可信任和擁戴之人,被滿清趁勢奪了天下。三是滿清政府採取了許多懷柔和利民政策。康熙能勤政愛民,發展經濟,注重民生,讓老百姓修生養息,安居樂業,使當時社會出現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奠定了清王朝在中國統治的基礎。四是清王朝能認同中華文化。沒有廢棄漢文字,吸收中華優秀文化和吏制,滿人漢人在朝可同列為官,直到最後完全被漢化。當然清人能統治中華三百多年,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認同了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華文化優秀和強大,離開中華文化,任何統治者和政權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所以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權,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容不得半點懷疑和馬虎。謝謝!
-
4 # 相忘江湖71941665
在中華大家庭民族史的長河中,曾出現過幾個驍勇善戰,叱吒風雲的少數牧遊民族,雖然曾經對中原的農耕民族製造了很大的威脅,對漢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但是,在中華歷史分分合合的發展程序中,經過血與淚的民族大融合,最終,這些牧遊民族無一例外的融入,融合進中華文明中,或是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
如秦漢時期的匈奴,南北朝時期鮮卑族的拓拔氏,前秦政權的符堅,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回紇,兩宋時期的契丹,女真,党項,蒙古,明末興起的滿清。這其中,只有蒙古和滿清成功的定鼎中原,統一中華。然而,方方面面實力比滿清強大的蒙古只統治中華不到百年的時間,帝國就轟然倒塌,退出中華歷史的舞臺。明末興起的滿清,和其他少數牧遊民族相比較,戰略優勢與實力並不佔優或是突出,甚至用實力偏差來形容也不為過,卻能統一中華近三百年。小編從外因和內因兩方面來分別論述。
外因:
一:明帝國已經進入垂幕的晚年,在紛繁的亂象中已經呈現出改朝換代,帝國滅亡跡象。如:
一::政治腐朽黑暗,貪汙成風,已經成為明末社會無法醫治的固疾,可以用文官無恥貪財,武將惜命斂財來形容。
二:黨爭愈演愈烈,宦官專權達到頂峰,黨爭的選邊站隊,徹底的摧毀了帝國三權分立,相互制約,保持帝國政局穩定的內閣制度。特別是崇禎廢除了能和文官集團相抗衡的宦官機構以後,使帝國的政局徹底的失去平衡,造成東林黨的一黨獨大。當時庸人層出不窮的東林黨人己經名滿蓋京華,佔據並充斥了帝國的各個重要的關鍵崗位和職務,有利則人人當先,無利則人人推諉扯皮,致使朝廷的行政效率低下,耗盡了帝國的最後一分元氣與生機。當時的東林黨人奉行不與“民”爭利的政策,並廢除了工商稅。東林黨人所指的“民”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江南計程車紳和富商。東林黨獨大後,言官制度己經成為侵蝕大明肌體的癌變毒瘤。不但失去了以往上達視聽,上傳輿論,輿情所能起到的正本清源作用。反而,此制度己經淪落成為御史官員黨同伐異,相互攻訐,謀取私利的工具。雖然崇禎帝勤於政事,注重節儉,但是崇禎帝剛愎自用,用人且疑人,刑罰過重,由此造成的君臣間的相互猜疑與疑忌,己經嚴重動搖了帝國的國本。
四:土地兼現象嚴重,使許多底層百姓紛紛破產,淪為赤貧。不斷的天災,沉重的賦稅,徭役,使天下的流民,饑民遍地,時局己經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地步。
五:天下財富半數集中在朱姓藩王手中,而這些特權階層不納稅,不負擔任何賦稅與徭役,而這些原因,無疑加重了明王朝的財政負擔與財政危機。各級軍將虛報名額,貪汙軍餉己經成為普遍現象。明王朝的統治者為了轉嫁財政危機,一再重複加派賦稅,因遼東戰事,崇禎之前己加派遼餉520萬兩。崇禎十年(1637)年,為了圍剿農民起義軍,又加派剿餉280萬兩。崇禎十二年,為了訓練“邊防軍”,又加派“練餉730萬兩,“遼餉”,“剿餉”,”練餉”,三餉共徵銀1500萬餘兩,而這些民脂,民膏,並沒有全部用在帝國的內政與國防上,許多款項被層層扒皮,層層挪用,成為各級達官貴人肆意揮霍享樂的資源。所有這些原因,造成了明帝國的財政崩潰。而每一個帝國的衰亡,又都是因財政崩潰所引發。苛政猛於虎,由此造成了帝國內部尖銳的社會予盾。無盡的賦稅,徭役和攤派,有災不能賑濟,激起民怨與民恨。軍隊餉銀不能及時發放,造成軍隊不斷譁變,大批帝國的軍隊投降起義軍和滿清政權,而這些原因在不斷持續發酵和升溫的同時,也成為壓垮帝國脊樑的最後一根稻草,“帝國的政治信用破產了”。
二:令人失望的大順政權。
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推翻明朝,取得政權以後,沒有居安思危的思想,在外患猖獗,國內政權基礎沒有穩定的大趨勢下,起義軍的上層集團便無法抵禦京城的繁華和優越物質生活的誘惑,鬥志和進取之心便迅速消退,開始貪圖享樂,奢侈腐化。並且沒有長期治國的戰略與方略,缺乏治國安邦的能力,還大搞政治株連與誅殺,使其很快的喪失了民意基礎與民意的支援,無法在北京站穩腳跟,只能促使其倉皇出逃,重蹈覆轍其流竄生涯,無法逃脫被追殺,被圍剿的政治命運與歷史宿命。由於大順政權失敗的內政與外交政策,使滿清政權兵不血刃的佔領北京後,幾乎在沒有遇到太大的抵抗情況下,便迅速平定和佔領了中原地區。
三:不成“氣候”的朱姓藩王。
明亡後,帝國在江南仍然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軍事和經濟實力。如鄭龍芝控制著的帝國海上貿易通道,鎮守武漢三鎮的左良玉擁兵幾十萬。有勇有謀,屢次挫敗清軍,忠於桂王朱由榔的大西軍部將李定國。如果此時明皇室或是藩王中有一位深孚眾望,有足夠影響力的人物,在陪都南京重新扛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把這些反清復明的軍事力量凝聚在一起,完全有能力恢復對江南地區半壁江山的統治。
南方新政權完全可以賃借茶葉,油料,糧食(江南己經出現二季稻,在海島),制瓷業(景德鎮的官窯,民窯己經大量發展起來),松江地區出產的棉布(全國聞名,松江是主要產棉區,“官民軍灶墾田200萬畝,,近一半的墾田種植棉花,浙江湖州的養蠶業,蘇杭二州的絲織品,等方面經濟優勢,大力發展已經具有萌芽性質的資本主義,開展海外貿易,完全能積累起和滿清政權長期戰爭的經濟實力。
而北方則不同,主要以農耕為主,工商業和經濟等方面完全落後於南方,由於頻繁的天災人禍,北方的糧食己經無法自給自足,南糧北調都無法解北方的糧荒問題,依然是流民,饑民遍地從生。北方需要長期的休養生息,才能逐漸恢復元氣。此時的南方政權完全能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用經濟優勢支撐起來的軍事實力就能碾壓或是拖垮滿清政權。如果再出現一位太祖,成祖式的一代英主或是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完全有能力再實行一次成功的北伐,重新恢復漢人政權統一中華的歷史使命。如吳三桂反清時,滿清政權僅僅統一中華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裡,八旗軍隊已經開始腐化墮落,戰鬥力己經銳減,當時的一些滿清大臣就主張撤退關外,只可惜的是吳三桂的重大戰略失誤,給了清廷喘息之機,即使如此,清廷舉全國之力,用了九年的時間,才平定了吳三桂之亂。
然而,令人痛心與惋惜的是,“歷史卻同帝國滅亡後的朱姓藩王開了一個不公平的玩笑。福王朱常洵,貪婪吝惜,惜財如命,他的兒子朱由崧被立為弘光帝以後,也昏庸無道,縱情於酒色。而頗具中興之主能力的唐王朱聿鍵隆武帝,卻被鄭龍芝等實力派所挾持,最後成為這些投降實力派“帶價而沽”的政治犧牲品。魯王朱以海也是因為無力掌控地方領力派將領,只能痛失己經大敗清軍的有利時機,憾恨的從海上逃亡金門。
小編心中一直有個假設,如果明朝有軍事影響力,號召力的武將吳三桂,祖大壽,洪承疇之流不投降滿清,不做滿清的帶路黨,使滿清政權不能實現政治和軍事上,“以漢制漢”的“代理人”模式,僅憑几十萬滿清軍隊是無法完成定鼎中原,完成統一中華歷史使命的。
這其中,還有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奢談“我大明骨,大清肉耳“的漢人范文程(輔佐皇太極,多爾袞,順治的四朝重臣,他死後,清廷深為痛惜,極盡哀榮,康熙親自撰寫祭文,御書祠額:“元輔高風”),他的謀略在滿清政權中起到的作用勝過了明帝國的千軍萬馬。如果具有安邦緯國之才的范文程不投向滿清或是歸隱山林,不為其所用,小編敢絕對的肯定,滿清也會像其他雄起的牧遊民族政權一樣,在不過百年的時間裡必然走向最後的沒落與消亡。再者,如果沒有范文程輔佐滿清,滿清政權一定不能迅速的完成奴隸制向封建王朝的過渡程序,完成其政權的原始國力積累,使其在戰略,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方面逐漸碾壓明帝國,使明帝國的戰略頹廢越來越越明顯,並且加速了明帝國滅亡的歷史程序。在滿清得知明亡後,多爾滾持觀望態度,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是范文程極力主張滿清政權應該迅速的挺進中原,爭奪天下,不給李自成的大順政權任何喘息之機。如果假設成立,滿清政權充其量和除蒙古之外的牧遊民族一樣,只能短暫的割據北方,無法完成統一中華近三百年的歷史宿命。因為在分分合合的中華歷史發展與演繹過程中,每次受到牧遊民族政權侵略或是襲擾的漢文明政權都會出現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偉人,來重新恢復漢文明的政治秩序與漢人在中華政權中的主導地位。
政治制度方面:
一:以明帝國的繼承者自居,基本上承襲明制,但是以上層滿清貴族為主體。雖然“章疏票擬,主之內閣,、並起到“贊理機務,表率百僚”,溝通皇帝與京內外官員的總渠道和上呈下達的樞紐作用,但是到雍正時期設立軍機處後,內閣宰輔,已經名存實無。
二:順治祭奠過崇禎,康熙,乾隆祭奠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這些政治行為對安撫民心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文化方面
一:尊崇儒學,提倡經學。康熙頒發的《聖訓》和雍正頒佈的《聖瀹廣訓》都是用儒學倫理來規範人民的道德行為。因而一批“御纂”和欽定的注經釋義著作連續刊印出版。順治時期有《孝經》,康熙時期有《周易折中》《日講四書解義》,欽定《詩經》,《書經》,《春秋》傳說彙纂。雍正時期有《孝經集註》,乾隆時期有御纂《周易述義》,《周官義疏》,《春秋直解》等,清代有宋學和漢學之分,是古代“今文所學”與“古文經學的延續。尊宋代程朱理學,科舉考試《四書》,《五經》命題,士子解答則以朱熹的註釋為準則,理學成為官方哲學。
二:康熙年間官修《明史》,設明史館集史家之大成。乾隆年間的《四庫全書》是中國歷史上編纂的最大一部從書,儲存了許多重要的典籍,在學術文化史上佔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思想方面
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以孔孟儒學者繼承人自居,大肆興起文字獄,推行極端的奴化,奴性思想專制教育,最直接的後果便是導致了晚清時期的國民思想愚昧頑固,觀念行為陳腐落後,喪失血性,麻木不仁,不知有國的惡劣後果,更是致使晚清的軍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在對外的戰爭中罕有勝績。
-
5 # _Smile無傷
首先滿清成功入主中原存在極大的偶然性,就連滿人入關時都很驚訝可以輕易佔領被打爛了的中原,他們完全沒有把握站住腳,所以一直封邊東北,實在不行就退回去。實際上決定滿清入駐中原不是幾十萬滿人,而是一下幾點:1天災原因,明末小冰河期幾十年連續不斷的天災肆虐整個中國南方北方無一倖免,氣候變化異常導致農作物欠收絕收,糧食不足導致大饑荒瘟疫不斷,當時華人口接近兩億人口口,人多沒飯吃當然要造反,所以起義不斷。2漢奸帶路黨,滿清能從奴隸部落制迅速崛起漢奸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寧完我洪承疇替滿清出謀劃策,吳三桂直接把滿清放進關,使滿清打了李自成個措手不及,更是再後邊替滿清開疆拓土,要說滿八旗厲害,那為啥吳三桂造反時八旗不堪一擊,要不是綠營和吳三桂隔江分治不過長江的混賬戰略滿清就完了。耿尚兩個漢奸更是把當時明朝對後金的火器技術戰法帶去了滿清,並在入關後作為馬前卒,晉商更是出賣國家利益賣後金滿清物資替滿清搶的東西銷贓。內部李自成張獻忠幾十年對明朝內部的破壞性使得明朝不斷但出血,可謂與滿清合力下才幹倒明朝,崇禎殉國後,更是暴露其只會破壞的本質弱智的逼反吳三桂,使滿清快速進關趁亂取利,以提明朝平亂的口號迅速接管仇視李自成又無政府的北方。3東林當在明末以為天下百姓謀福利的宗旨崛起於朝堂,在掌權後卻很快淪落為只會罵皇帝拆國家臺,暗地裡為自己謀私利益的黨爭集團。4滿清崛起最大的因素就是沒能第一時間鎮壓了它,導致這一結果其中最大因素就是皇帝因素,在後金崛起的關鍵時候明朝8年連續死了3位皇帝,而且都是死在關鍵時點上。首先萬曆死了,就在薩爾滸打敗不久,久病在床的萬曆駕崩了,就算戰場失敗但當時明朝還是遠強於後金,人力財力物力還很豐富,戰爭政治謀略豐富的萬曆不死完全可以吸取輕敵失誤,重新部署,困住後金並消滅它,就像三大徵那樣消滅後金應該不難,可關鍵時刻萬曆還沒來得及部署就死了,東北戰略在皇權更替的時刻徹底失控開始了,緊接著新皇帝又突然駕崩,朝局一片混亂下,毫無經驗的小皇帝天啟登基,在皇帝不斷變更下,東北部署與負責人一變再變,無法形成正確方向並持續實施。後金在天賜的機會下步步壯大,直到天啟皇帝逐漸成年心智成熟,天啟透過魏忠賢重新穩住混亂朝局,並透過支援毛文龍袁崇煥等戰略部署,遏制住了後金,天啟本人更是認識透徹,否決滿朝對後金的速勝論,確定了先圍堵後絞殺步步為營的長期戰略。可不幸的是英主天啟又是英年早逝,再次給了後金機會,十幾歲的孩子崇禎登上皇位,朝局再次混亂,崇禎沒有聽哥哥的遺囑做幕後指揮魏忠賢平衡朝局的堯舜,而是殺掉魏忠賢使帝黨崩潰,東林勢力獨霸朝堂,政局失控,而且朝廷重心又回到對後金的速勝論上,並最終導致以袁崇煥為主的速戰派崛起並最終在速戰論破滅後為自保內鬥,袁崇煥為了避免再次被天啟貶謫的命運,私下謀殺了很有可能被崇禎重新重用,天啟時的敵後長城遊擊司令毛文龍,至此東北徹底失控,其後擁有火器優勢明朝毛派耿尚部隊在失去靠山保障後選擇叛變投敵並帶去了先進火器技術與戰法,自此後金再無後顧之憂,直接後果就是後金在毛文龍死後一片歡呼,崇禎無可奈何預設,其後短短几個月後金再無顧忌首次成功突入關內大肆破壞,自此明朝在自己的腹心之地同時兩線對起義軍後金作戰,一片焦土,在不斷大出血的情況下努力平息農民起義與收復東北直到滅亡。而滿清成功進關後一系列倒行逆施的錯誤政策直接導致了華夏文明的大倒退,最終在近代科技工業文明競爭中徹底落後西方,在滿清留下的爛攤子上華人透過不懈努力經過抗戰擺脫殖民與新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建設使中華文明再次走向復興。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因為清朝滅亡的時間是1912年,清朝入關開始統治全國的時間為1644年,清朝建立的時間為1636年,都不足300年。就算是清朝前身後金建立的時間,也是1616年,距離300年大關還是有一段距離。
而清朝正式確立對全國統治的時間是1759年乾隆最終平定新疆地區,從這一點來看,統一中華300年的說法並不準確!
1、強制民族認同
今日的熒屏,清宮戲大行其道,恨不得把清朝上下200多年的每一秒都拍成電視劇。在清宮劇中,我們看到了清朝男子的“牛尾辮”,也稱“陰陽頭”。
然而這並不是清朝中前期的髮型,當時的髮型,叫“金錢鼠尾”,後叫“豬尾巴頭”。
由於民族信仰的原因,從深山老林出來的女真人梳著在漢人看來極其醜陋的金錢鼠尾辮。在女真人征服中原的過程中,這種漢人極其鄙視的金錢鼠尾辮開始“流行”。
之所以說流行,是因為清朝先後兩次推行“剃髮易服”,規定所有漢人都留金錢鼠尾,此舉激起漢人激烈反抗,尤其是江南地區。但是清朝絲毫不退步,最終導致“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崑山之屠”等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最終,依靠強大的武力,清朝終於實現了全民剃髮易服的目標。
在剃髮易服之前,清朝朝廷滿漢分明,民間更是有漢人不斷反抗清朝統治。而透過強制的民族認同,極大地壓制了漢人的反抗浪潮。
首先大量的漢人在剃髮易服運動中被殺害,反清的勢力大大減少;
其次,一個剃著金錢鼠尾辮子的漢人,是無法號令天下人反抗的,誰會跟著一個投降派鬧革命呢?
最後,透過全民剃髮易服也讓清朝的統治觸角延伸到帝國的每一個角落,從而穩定了帝國的統治。
2、不斷對外戰爭
戰爭,是清朝保持強大統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從清朝入關開始,戰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因為剃髮易服,導致江南很多地區降而復叛,配合南明對抗清朝,清朝在中原地區耗費了30多年;
隨後,又爆發了吳三桂叛亂,清朝用了8年;
再後,是平定寶島、兩次雅克薩之戰;
最後,是長達70多年的清朝準噶爾之戰。
清朝中前期的戰爭密度,可以說相當大。正是因為連年戰爭,特別是對準噶爾的戰爭,讓清朝成倍地拓展疆土,從而徹底解決了困擾中原王朝數千年的遊牧民族問題。
到1820年,清朝疆域達到極盛!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
疆域的擴張,除了為清朝帶來大量的國土,還導致一個後果,即周邊除了沙俄,再也沒有一個力量可以威脅清朝,這和明朝面對周邊形勢完全不同。
因為周邊長期保持穩定,因此清朝的統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波瀾不驚”。
再者,戰爭對清朝的意義絕對不限於此,戰爭的作用包括:
戰爭以漢人為主體,透過戰爭大量消耗漢人精英,從而達到削弱漢人,加強自身集權的目的;
戰爭對於民眾而言並不遙遠,特別是清朝不斷取勝,對於民眾而言是一個巨大的威懾,連戰連捷的清軍是鎮壓起義的強悍力量。
而在鴉片戰爭後,戰爭的意義又不一樣了,此時清朝懼怕戰爭,因為一旦開戰,清軍必敗,為了維持國統,清朝必須起用漢人官僚,屆時自己先被革命的可能性大!
3、制度登峰造極
清朝的成功,是站在前朝的肩膀上,吸收了他們的優點,同時又吸取了他們的不足,最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簡單說來,清朝維持統治的制度包括以下幾點:
“八旗+綠營”的組合
作為清朝的起家根本,八旗制度在清朝入關前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清朝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
清軍入關後,八旗也隨之走向全國各地。清朝規定,八旗一部分拱衛北京,另一部分分駐全國,在大城市修建滿城長期駐紮。
但是,八旗人數畢竟太少,依靠這幾十萬人統治幾億人口的帝國,沒有幫手是不行的!這就是綠營。
綠營是清軍入關後前明降軍組成的軍隊,待遇低於八旗,但是作用卻非常巨大。簡單說來,綠營控制地方,八旗控制綠營。八旗駐守全國各大城市,而綠營則駐紮在大城市周邊的鄉鎮。
用過這種觸角式的統治方式,清朝的統治力廣闊而深遠。
“保甲+鄉里”的組合
歷朝歷代,對於農民的控制都是一大課題,畢竟很多王朝都是由農民起義推翻的!
保甲制起源於北宋,自王安石變法開始,到清朝發展成熟。
和保甲制相輔相成的,是清朝的鄉里制度,鄉紳作為清朝的代言人,忠實履行了教化農民的作用。
另外,自清朝開始,逐步打破“王權止於縣政”的成例,將統治力向縣以下的鄉鎮延伸,大大縮小以往農村自治的空間。
另外,剃髮易服也使得清朝的統治力遍佈鄉村,成為清朝加強統治的一個有效手段!
“八股+文字獄”的組合
八股文起源於明朝,對知識分子的摧殘非常深刻,清朝繼承這一制度,導致大量知識分子被八股文徹底禁錮,難以抽出精力去造反。
另外,清朝皇帝還不斷掀起文字獄,大規模遏制知識分子的創造力。在這樣的狀況下,清朝社會終於萬馬齊喑!
民眾麻木了,也就便於統治了!所以清朝成功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