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到小輝
-
2 # 壞壞椒
父母那個年代吧,生活清苦,電氣化也沒有現在發達,在我印象裡那個時候吧,自殺的也挺多的只是那個年代沒有手機,就連電視機都特別稀有,偶爾特別戶有電視機的人家裡,到了晚上那戶人家裡都成了小電影院,那時候的電視機還要拉電線杆哈哈哈常常看著看著就沒訊號了,那個年代跳水自殺,上吊自殺,還有喝農藥老鼠藥自殺的挺多的不過是不是因為抑鬱症自殺的就不好確定了,那時候醫學也沒有現在發達,現在醫學條件好了好多沒聽過的病也多了,那時候應該也有這樣的病,只是那時候條件有限,就算那裡發生什麼大事情了很多地方都是後知後覺慢慢才知道或者是隊上的隊長開會通知了才知道,那時候父母的工作幾乎都是團隊工作早出晚歸,糧食還要用糧票換,能說的也就這麼多了,那時候父母日子真的很清苦,常常吃不飽穿不暖,我們都是泥巴地裡打滾長大的,都是放養的童年雖然吃不飽穿不暖但是童年很快樂,現在的孩子條件好了,家家戶戶條件都不錯孩子吃的苦少,接觸外界的環境少,競爭壓力很大,孩子除了上學還要補課天天晚上寫作業到十一二點,星期六星期天還要補課學習跳舞畫畫等等等,在加上現在孩子多數都是一家一個或者很少兩個,父母工作又很少有時間陪伴,玩手機玩電腦看電視就形成現在孩子的樂趣了,那時候的我們哪裡有電視手機電腦玩,都是一群孩子伴家家在一塊跳皮筋玩石子樂趣可多了,社會競爭太大這方面也給家家戶戶帶去了很多壓力,忙忙碌碌形中缺少溝通關愛溫暖,這種壓力慢慢形成了孩子女人男人中,慢慢走象抑鬱症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3 # 本科中藥師日記
看到這位慈祥的高阿姨了吧,這位堅強的北京老太太為了照顧家人的生活,在65歲高齡開始送水掙錢維持生計,足足幹了5年,直到她老人家70歲,北京人實在看不下去了,紛紛幫助老人家,要求老人家不要再送了,老人家才不再做送水工。
這段關於高阿姨的影片拍攝於2006年,今年2019年高阿姨心臟病突發逝世。在當年2006年,她的事蹟就感動震撼了許多人。
她有老伴(有哮喘病,沒有工作能力),兩個兒子,一個孫子(二兒子的孩子)。後來二兒子失蹤,大兒子車禍失去脾和腎,孫子智力有殘疾。
高阿姨不怨天不尤人,在本該享福的年齡,照樣去做年輕人都不愛乾的送水工。
在艱難的生活面前,她單薄的身軀,卻顯得那麼偉岸!
一個人可能很渺小,可是一個人的精神卻可以這樣偉大!
高阿姨,千古!
謹以此文向高阿姨致敬!
願以此文勉勵那些在痛苦、苦痛中煎熬的人們,堅強地活下去!
-
4 # 龍哥要說事
話糙理不糙的一句話概述:飽暖思淫慾。
當然,請勿誤會,此處的淫慾並非是為愛鼓掌的那個,而是物質條件豐富了後,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追求個人的精神需求的這個意思。
人類本身就有多面性,比如我們有基本的生物屬性,有社會性屬性,有家庭屬性,有關起門來的個人內心需求屬性。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從下往上看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越是底層的需求,就越是基本的越是需要優先實現的需求。
比如生理需求(食物/水/空氣/房子)的需求點就比社交需求(愛/感情/歸屬)高很多。在上個世紀中期,社會物質條件有限,人們對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需求遠遠高於後麼的社交/尊重/自我實現的需求,因為人們首先得活著,對活著的需求,和怎麼活得更好的需求壓倒一切,也就是說,人活得生物性更多,同時也人人有目標,目標明確,就是今年多收三五斗,今年買個電視機,努力幾年給家裡的東屋重新翻新一下等等。忙得很,生活很充實,哪裡有時間抑鬱了。
而現在呢?物質條件極度豐盛,人與人的交流表面上越來越便利,但實際上人與人心的距離越來越遠,曾經20年前的人生信條,可能和現在格格不入。老一輩的父母們,受到的教育程度和現在社會帶來的衝擊,讓他們目不暇接,簡直是應付不過來。在這裡面產生了無數的焦慮/抑鬱/憤怒/迷茫和自怨自艾等等心理上的問題。
而這些心理上的煩惱又被有意無意的以不理想的方式思考,繼而產生不健康的負面情緒,然後又以消極的方式行事。這裡面任何一個緩解沒有被緩解和釋放的話,長期錯誤的鑽牛角尖的思考方式,情緒能量無法正常釋放轉而對內自我攻擊,就很容易變成焦慮症/抑鬱症等等精神性疾病。
有一組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中國15歲以上的人口中,各類精神性疾病患者人數已經超過1億,其中1600萬以上是重症精神障礙或心理行為障礙患者。而在這一億多的精神疾病患者中,超過90%的從未接受過專業的治療。他們長期飽受心理折磨,給自己和周圍的人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抑鬱症呢,最典型的特徵就是無助,無望,無用這三個三無症狀,因為長期心情鬱結,看什麼都很消極,總是想到最壞的一面,覺得做什麼事都沒有任何意義,反正改變不了任何情況,也沒人關心自己沒人愛自己,對自己的價值嚴重否定,覺得周圍的人都不理解自己,生活也沒有追求和希望,每天就是陷在這樣的迴圈負面情緒裡,所以覺得生命沒有意義,沒有價值,放而還是別人的拖累,這樣消極的想法一久,就特別容易想一死了之。
請多多關愛自己的父母。
-
5 # 慢成長小方法
我覺得有三種可能。
一,不是父母那個年代抑鬱症少,而是資訊不發達,我們不知道抑鬱症是一種疾病,每個年代都有,父母那個年代資訊不發達,別人得了抑鬱症我們也不知道啊,比如說張國榮先生,我們知道他得抑鬱症也是因為他名氣大,深受愛戴,如果他是普通人,可能我們也不知道這個事。
二,父母那個年代,沒有我們現在對抑鬱症接受度高即便是現在,社會已經這麼發達了,還是有很多人不瞭解什麼是抑鬱症,還是會想當然的覺得抑鬱症患者就是“想太多”、“閒的”,“放寬心就好了”。何況父母那個醫療並不發達的年代呢?
所以我覺得,他們那時候即便有人得了抑鬱症,別人也不知道那是抑鬱症,只會以為是其他的病(因為抑鬱症首先就是會引起生理上的不適,比如肚子疼,頭痛等)。
三,我們現在的生活,確實比父母那時候壓力更大人的生存壓力越大,幸福感越低。
父母那個年代,周圍的人生活水平都差不多,貧富差距不是特別大,窮也窮不到哪兒去,富也只是能買得起個腳踏車,孩子也都在一個學校上學。
而現在不同了,一不小心,你周圍的人就全部都比你有錢,而且你有沒有錢跟你孩子能不能去好學校直接掛鉤(比如,好的城市教育水平高,但必須你得買了房子孩子才能入學,可是房價又特別高,買不起),你想想壓力得多大。
然後你每天都在想著怎麼掙錢,也沒什麼閒情逸致去賞個花,看個電影腦子裡都在想工作方案,怎麼能覺得活得幸福呢?活得不幸福,自然容易得抑鬱症。
回覆列表
父母那個年代,處於知青下鄉時代,那個時代的人,淳樸善良。在那個物資極具匱乏的時代,更沒有什麼電子產品,大家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且感情淳樸。大家一起下地幹活,有說有笑,交流很多,並且不會覺得很孤單。從小芳這首歌曲中就可以看出來。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溫柔又漂亮,一雙迷人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還記得我小時候,那個時候的我們沒有什麼玩具,都是很多人一起玩,白天玩,晚上還玩,雖然都是什麼打卡啦,算對窯啦,跳皮筋啦,木頭傳電啦,等等太多的兒時遊戲。
現在由於每家要孩子數量得減少,造成孩子們的嬌貴,於是乎,每天只能待在家裡,缺少交流,在一方面,現在電子產品的發展太快,在虛擬的世界裡時間太多,發多少沉迷不能自拔,這是造成抑鬱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