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翔之中
-
2 # 黃坑鴻
一個價值過低的人會不斷地去討好戀人,一味地去遷就戀人。
消除你的“託付心態”。戀人對你有過分要求的時候,你可以學會拒絕。切忌把重心過於放在戀人身上,適當地對自己好。改變自己的生活形式,擴大自己的生活圈子,你可以利用空餘時間,試著去學習樂器,體育,旅遊。把自己變得更加優秀,當你把自己的生活都填滿了,還有時間去面對情感暴力嗎?
-
3 # 十萬個心情說說
有一種情感暴力叫“為你好”
我是為你好。
這句話看似是愛,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控制。
“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控制慾很強的父母
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做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羅傑斯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幹有興趣又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用一句話概括:人的一生,是一個成為自我的過程。
但遺憾的是,很多父母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奴隸。而在這樣的情感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都很痛苦。
那麼,在情感暴力下長大的孩子,會有多糟糕?
虛有其表的愛多可怕?
01
有些父母會在心理上束縛自己的孩子,阻止他們獨立。他們往往讓孩子覺得,離開父母是一種不孝讓他們因此懷有負罪感。
為什麼要這樣束縛自己的孩子呢?大概是出於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依賴心理。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有些父母會這樣對孩子說。這句話看起來是對孩子的理解,是對孩子的愛,但其實隱藏著深深的束縛。
這樣的人釋放出來的氣場,實際上是冷漠的,對社會、族群完全沒有歸屬感。實際上,這些人所散發的,是冷酷的利己主義氣場。
會用道德綁架別人的人其實是在追求權力。一面說著充滿愛的話語,一面掌控對方。這種行為用卡倫·霍妮的話講就是:“愛,是施虐者的偽裝。”
“愛”有時只是為了支配對方而找的藉口,是為了讓對方成為自己的奴隸而做的偽裝。但讓人感到更畏懼的是,這些偽裝者本人並非有意而為。也就是說,很多父母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用愛將孩子變成自己的奴隸。
02
“情感習慣病”的傷害有多大?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當說這句話的時候,其實父母的內心深處是明白孩子此刻並不幸福,所以要用這種給對方負罪感的話將孩子留下。
本質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是何其幸運。表面上看並沒有對孩子要求什麼,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這種話會讓孩子覺得沉重,不知該如何是好。總是聽到這種話,孩子會漸漸失去生活的勇氣。
長大成人後,會對身邊的人懷有敵意,但又因為有負罪感,而去壓抑敵意,出現矛盾的心理狀態。這種狀態就會造成各種影響,如總是沒辦法高興起來,總是害怕別人說的話,就算是真的出於好心的話也會倍感壓力。
於是,不管誰說話,都會感到害怕、畏懼,這就變成了這個人的情感習慣。這樣的人,和誰在一起都沒辦法放鬆,和誰在一起都覺得不愉快,進而讓生活本身都變得不愉快。
保定市世紀Sunny心理諮詢中心李軍旗博士把這個稱作“情感習慣病”。
03
用道德綁架對方
用“我怎樣都可以”這種“美德”來束縛對方,用“我只是擔心你的幸福”這種藉口來讓對方變成自己的奴隸。這就是情感暴力。
“我怎樣都可以,只是擔心你罷了。”這種話,在表面上看是一句充滿愛的話,但是下面掩藏的是“按照我期待的去做”這樣強烈的自我執著。說這種話的父母,往往是神經症性的非利己主義者。而且,“非利己主義的正面形象下,是巧妙隱藏的強烈的自我中心性。”
除了從父母口中,一些心理諮詢師在做個案的時候,也會因為想“為了來訪者好”而做出一些不夠抱持或再次傷害來訪者的行為。
比如在做澄清的時候沒有顧忌來訪者的感受,用一些相對刺耳的、傷害性的語言來提問。
當來訪者表達憤怒的時候,諮詢師迴應的那句“我是為了你好”,實際上並不是真的為了來訪者考慮,而是一種合理化的防禦,用來防禦自己的挫敗感與無力感。
有的人就因為無法判別這些“好”話背後的真實動機,成為了情感暴力的受害者。
04
遭受家長情感暴力的孩子,長大成人後就算拼死努力,也很難變得幸福,為了不被人責怪、責難,他總是處在緊張狀態,所以也沒辦法和人真正親近起來。這樣的人會“失去愛人的能力、失去享受生活的能力”。並且,由此變成一位施虐者。
那我們要怎麼才能恢復擁有享受生活的能力呢?
首先,如果覺察到了這點請先不必驚慌,因為大多數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環境穩定,他也會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生存策略,也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但是,如果想要更加享受生活,就會遇到一些困難,而且一旦覺察到自己為什麼無法感受持久的快樂,很快就會陷入自怨自艾之中。
比如憂鬱症患者總是無精打采,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部分原因就是在他們的內心深處有著難以發覺的恨意。
在這種時候,首先要覺察到自己的那些被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要尋找合適的方式去宣洩。
在當下找到力量作用更大。那就是在當下學會做自己,遵從自己的意願,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這些表達和實踐也許並不符合父母對我們的期待,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慢慢發現自己最深切的價值,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汲取了能量,慢慢重新擁有享受生活的能力。
-
4 # 電影mr
“為了你好,還不如去死,真沒用,吃軟飯,不嫌丟人。。。”等等這些都是情感暴力為 情感施暴,心理“殺親”
“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就像一把心鎖,會束縛對方的內心,成為控制對方的武器。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常常會認為自己正在做一件道德高尚的事情,實際上卻是在折磨對方的身心。一邊滿足自己施虐的衝動,一邊自詡為聖人。
我自己是一個施暴者同時也是一個受害者,很多時候我們並不真正明白對方想要的是什麼,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強加給對方,試圖讓對方變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施暴者可能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而被施暴者心裡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久而久之會造成心裡陰影。
我們窮盡一生都在尋找愛與幸福,那些脫口而出的玩笑話,那些無心的嘲諷眼神,那些自己也看不到的控制慾,像暗流在雙方之間湧動,使兩顆心漸行漸遠。
回覆列表
情感暴力普遍存在於社會之中,只不過它不以本來面目示人,所以施暴者,受虐者以至旁觀者都無法認清,它們常常冠以某種道德觀念。
情感暴力存在於親子關係、夫妻關係、朋友之間乃至於公共場所。
小時候我們聽到父母嘮叨最多的話就是:媽媽這樣做是為了你好、只要你快樂,媽媽怎麼樣都可以。這些話看起來是對孩子的理解,對孩子的愛但卻隱藏深深的束縛,此時的母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讓孩子的我們自責,懊悔,否定自己,但是,也許你沒有做錯。
另外,有情感暴力的父母不會誇自己的孩子,一般都是誇別人的孩子來虐待自己的孩子,所以你永遠有個隔壁的某某某比你好。
還有夫妻之間的暴力模式永遠夾雜著愛的名義,對伴侶,對孩子,對家庭,以至於我們不能懲罰過錯方,這裡不加以過多描述了。
總之,任何情感暴力的出現都是現實中對自己的絕望,想讓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而已,父母對孩子,夫妻對對方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