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徐老二218703984

    有人喝酒到了二麻麻的時候他的頭腦是清醒的,這時候感覺很爽,於是靈感出來了,什麼唱歌、寫作、思考等等發揮出了最佳狀態。

  • 2 # 容百川700

    酒地確給現實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

    因為酒和中國文化是相鋪相成的,所以也就有了和中國文化一樣源遠流長的酒文化。

    酒這東西適量飲之益體,過量飲用損身:它即能令人若仙,也能讓人著魔,即能壯慫人膽,也能掃英雄威;即能抒豪者情,也能除悲者憂。

    要說酒後做出的那些違背倫理常規的行為,不能說是不勝酒力後的失控,只能說是仗著酒勇的胡為,常說(醉人不醉心)嗎。這與人的素養有著很大的關係!

    酒在不同的人身上也起著不同的作用。有的成為美談,有的成為笑柄!

    對那些把酒當歌吟賦詩詞者,酒後所激發的靈感,有很多成了千古絕唱!

    如曹操的(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陶淵明的(一觴酒獨進,杯盡壺自傾)

    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杜甫的(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范仲淹的(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我最喜歡的是蘇軾的《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描述作者於深秋之夜在東坡雪堂開懷暢飲後,酒醉返回臨皋住處時的情景。酒後敲門的沮喪和觀望江水那種超然物外的達觀精神,流露出作者意欲放流歸隱的心情和願望。

    酒雖然是日常交往待客之佳品,但在某些程度上也能成事,也能敗事!

  • 3 # 魚悅龍門

    醉臥詩壇君莫笑,繡口一吐便流芳

    對於普通人來說,醉酒後,腦殼裡可能是漿糊,但是,詩人哪是普通人?尤其是那些聲名顯赫的詩人?他們醉了之後,一不小心,便能寫出流芳千古的詩文來。

    舉幾個大家熟悉的例子吧。

    大詩人杜甫寫過一首非常著名的《飲中八仙歌》,這“飲中八仙”裡有兩仙不僅是文人,還是性情相似、關係十分要好的朋友,他們是賀知章和李白。

    先來說說賀知章吧,“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飲中八仙”中賀知章的形象特別真實動人。作為一個善飲、能飲、經常豪飲的人,醉了的賀知章騎在馬上,就像坐在船上,晃晃悠悠,由於眼花,落到了井裡他都不知道,索性在井底睡下吧。

    嗜酒的賀知章形象是不是很動人?

    賀知章善飲酒,發生在他身上的還有一個金龜換酒的故事呢!

    八十二歲的賀知章聽說四十二歲的李白到了長安,按捺不住內心的好奇,想要見李白一面,這一見不要緊,兩人立馬成了忘年交,賀知章眼中的李白就是“謫仙人”。

    怎麼辦?賀知章急中生智,把身上的金龜解掉,抵了酒錢。要知道,這金龜可是非常名貴的唉!賀知章才不管這些呢,只要和朋友喝得開心、盡興,其它的,全都不在話下。

    作為“四明狂客”的賀知章一定在醉酒後寫過不止一首詩,只可惜沒有流傳下來,我們耳熟能詳的是他的《詠柳》和《回鄉偶書》。

    但是,他的好朋友李白就不一樣了。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飲中八仙歌》中的李白就是這麼任性。

    李白不僅喝酒任性,醉酒後寫詩也很任性。你看他繡口一吐,就是佳章,最著名的就是那首《將進酒》了,只看名字,就知道這是一首勸酒詩: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虐……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自己善飲也就算了,還拉出來才高八斗的曹子建,無非是想告訴我們:飲酒也是可以飲出一番名堂的。

    再看他的《山中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真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醉了即眠,至於朋友:愛咋咋的!

    李白的厲害之處至於,雖然喝醉了酒,內心依然清醒,你看他的《襄陽歌》:“傍人借問笑何事,笑殺山公醉似泥。……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想來李白最理想的日子,就是泡在酒池子裡了吧。有酒喝,有詩寫,要不,余光中先生怎麼說他是“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呢?

    文學史上善飲能寫之人,能跟李白比肩的不多,蘇軾無疑是其中之一。

    且看他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醉復醒,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度餘生。”

    “烏臺詩案”讓蘇軾的命運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借酒澆愁,應該是生活常態。

    只是,喝得酩酊大醉,醒來之後不知時辰幾何,還能寫詩記錄自己的感慨,對於普通人來說,是頗有難度的,但對於蘇軾,當然就不在話下了。

    所謂詩窮而後工,在蘇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驗證。在貶謫之地黃州,蘇軾的文學爆發出了驚人的力量,他的傳世之作《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都是在這裡寫下的。

    如果說在朝為官的蘇軾是一個以國家命運為己任的儒家的追隨者和踐行者的話,那麼,到了黃州,老莊思想拯救了他。

    你看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曾經位高權重的大臣一下子成了罪臣,貶謫出京城,身邊又沒有朋友可交談,該怎樣度過這難熬的時光?蘇軾選擇與自己和解,接納現在的自己,喝個酒,吟首詩,所以,在他的眼裡,無論什麼樣的風雨都不在話下了,其灑脫之狀,可見一斑。

    蘇軾的另一首詞《望江南.超然臺作》記錄的仍然是酒後的感慨:“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趁著年華尚在,好好喝酒寫詩吧!

    後來的事實證明,蘇軾的確是這樣做的,你看他第二次被貶到更遠的惠州之後,沒有淪落,反倒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給人的感覺是,小日子過得還不錯呦?

    悟透了人生的本質之後,蘇軾的確變成了一個“打不死的小強”,第三次被貶到了蠻荒之地海南島,他竟然說“此心安處是吾鄉”。豁達如此,你奈他何?

    可以想象的是,無論到了哪裡,蘇軾身邊少不了酒,同樣少不了酒後的詩作。

    當然了,酒後能文的不止他們幾個,像蘇軾的老師歐陽修,乾脆自號“醉翁”,他的《醉翁亭記》毫無疑問是醉酒後內心真實的聲音:“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還有那個無酒不歡的劉伶。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嗜酒如命,被稱為“醉侯”。有一個關於劉伶的故事最能說明他的嗜酒程度。

    劉伶常常坐著鹿車,帶一壺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真是要醉死方休啊!

    這個劉伶,自視甚高,曾發出“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的酒後豪言。

    你看,他的生活空間是天地,所以,醉死在哪裡還不都是一樣?

    所以,劉伶才寫出《酒德頌》啊,他選擇“惟酒是務,焉知其餘”。這樣把飲酒當成一項事業來經營的人,劉伶之外,恐再無第二人。

    其他如“三曹父子”、陶淵明、劉禹錫、韋應物、杜甫、杜牧、白居易及至清朝曹雪芹,個個都是無酒不歡,酒後能言的高人,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蟄伏小說所有人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