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凱恩1997

    宋人積弱經年,骨子裡都透著懦弱,殺與不殺實無差別。而金人起於馬背,崛於彎刀,自然是強悍之民族,臥榻之側豈能留下一隻殘狼窺視,再殘也是狼,殺之除卻方可安睡。

  • 2 # 歲月似指尖流沙

    簡單的說,蒙古和金乃是世仇,成吉思汗的父親就是被金人所殺,依照蒙古人的做事方法,報復是必然的,宋與蒙古在滅金是曾是聯盟,並無仇恨,所以宋朝皇室有一個好的結局。

  • 3 # 手機使用者82860817017

    因為從情仇恩怨上講,蒙古人恨透女真金朝,但是對於南宋,蒙古人實際上是心懷愧疚的,蒙古能夠那麼快就滅金,是因為得到南宋傻逼皇帝的幫助

  • 4 # Px19721201

    南宋是華夏文明正統。元要延續繼承正統,開宗立朝,作為統治者這個都搞不清楚嗎。不管是曹操繼承漢室,還是朱元璋繼承元,怎麼也要弄個小皇帝搞一下禪讓,表示皇位來的正。只不過明朝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南明小皇帝是被吳三桂弄死的,要不清朝也會搞這一套。所以不管是國家還是家族,正統很重要,成吉思汗還說他們黃金家族是蒙古正統。現在的人不是老喜歡追本溯源也是這個理。

  • 5 # 陳大舍

    諸位看官,這裡是陳大舍道古。以史為鑑,可知興衰。承蒙青眼,不勝榮幸。

    歷史上金國和宋朝皆為蒙古所滅,但金國皇族幾乎別屠戮殆盡,而宋朝宗室卻大多得以保全。同為黃金家族的對手為何差別如此之大?

    其中原因有很多,比如宋朝滅亡時的蒙古已經基本是大元朝,完成了由軍事部落到王朝國家的升級;宋恭帝投降時元朝南方仍舊有著宋朝孤忠的抗戰,殺害宋朝帝后會激起更大的反抗……等等。

    但是宋朝宗室最終能夠保全的根本原因是在於元世祖忽必烈,尤其是察必皇后的仁德。

    元世祖及察必皇后御真。

    《神鵰俠侶》中的元世祖。

    先說一下,很多人認為傳統史家對女性參與政治都是反對態度,一概以“牝雞司晨”、“紅顏禍水”概括,但事實上絕非如此。在古代史書中對於女性參與政治的態度很客觀。只有禍國殃民、敗壞公序良俗的女政客才會被指控為“妖孽”;而對於優秀女政治家的稱讚一直是不絕於史,比如史書上對於察必皇后參與政治的描述就是:

    “其性明敏,達於事機,國家初政,左右匡正,後有力焉”。

    至元十三年,宋朝行在臨安開城投降,元軍統帥伯顏丞相將幼君宋恭帝與謝太皇、全太后祖孫婆媳三人及宮眷全都擄到元京師大都,為此元世祖大擺筵席慶祝強敵滅亡。席間惟有察必皇后若有所思。元世祖問道:“我終於征服了江南,以後不用再打仗了,大家都很高興,為什麼惟獨你不快?”察必皇后意味深長地回答道:

    “妾聞自古無千歲之國,毋使吾子孫及此,則幸矣。”

    之後依照蒙古武士的習俗,一個男人在拿到戰利品回家後一定要和家人分享,尤其是要先讓自己最心愛的女人挑選出最喜歡的禮物。元世祖將宋朝宮中裡掠來的財物堆到了察必皇后的面前,但是察必皇后的反應十分平靜——“後遍視即去”,之後還對元世祖說:

    “宋人貯蓄以遺其子孫,子孫不能守,而歸於我,我何忍取一物耶!”

    最後被俘的宋朝君臣也在察必皇后的仗義相助之下免去了屈辱的獻俘儀式,察必皇后勸諫自己的夫君說:

    “自古無不亡之國,奈何辱其末帝 ,本朝子孫若能倖免亡國,方可慶幸!”元朝的仁德與明清易代之際,同為異族入主中原的清朝大肆殺害明朝宗室的無謂暴行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大型歌舞劇《釣魚城》講述了一個讓人很看了會很尬的故事:元憲宗蒙哥汗,為了救一個宋人兒童而壯烈犧牲……不談歷史,這部劇在很多方面還是挺成功的。

    而且察必皇后的善良似乎也對她的夫君產生了影響。看到宋室在北方有種種生活上的不習慣(元大都即今日的北京,自安史之亂以來整整有五百年不是漢文明的核心區域,對於生長江南百餘年的宋室君臣來說這裡肯定是個古怪的“異域”),察必皇后曾經多次替宋室君臣說情,希望放元世祖放這些人回江南故鄉。但遭到了拒絕,元世祖的理由是:

    “爾婦人無遠慮,若使之南還,或浮言一動,即廢其家,非所以愛之也。苟能愛之,時加存恤,使之便安可也。”

    看到夫君能如此周全的考慮,察必皇后便更加照顧宋朝君臣。

    但就像歷史上大多數的情況一樣,一個好的開始並不意味著必然會有好的結局。至元十五年,察必皇后歸天。同年,宋朝最後一代君王年僅八歲的祥興末帝及文武軍民三十萬人於厓山壯烈殉國。不久,已經做了父親的宋恭帝和兒子趙完普被迫雙雙剃髮為僧。三十多年後,法號合尊大師的宋恭帝默默死去,據說是被元英宗殺害(《山庵雜錄》等漢文書籍認為是因為文字獄;而藏地史料也說過合尊大師被冤殺——“流出的血是白色的,像奶子一樣”)宋恭帝遇害後,其子趙完普,繼續為僧。後因徐壽輝自稱宋主。元順帝復將趙完普及其親屬僕從由張掖遷往沙州(今敦煌),後不知所終。

    薩迦寺,宋恭帝於此出家。據釋念常《佛祖歷代通載》記載:“是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於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

  • 6 # 歷史的小學生

    南宋開慶元年(公元1259年)二月初五,在元軍兵臨城下之時,攝政的謝太后決定降元,四歲的宋恭帝趙㬎正式退位。三月二日,元軍主帥伯顏進入臨安。元世祖忽必烈收到捷報後,命伯顏速送南宋君臣到大都朝見,趙㬎同母親全氏和少數侍從離開臨安,被逼前往。謝太后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強迫下啟程北上。第二年的閏三月二十四日,趙㬎一行到達大都。由於忽必烈此時正在上都,趙㬎被迫啟程前往,於四月底抵達。五月二日,忽必烈接見了趙㬎等人,趙㬎被降封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司徒、瀛國公。表面對南宋宗室優選有加,實際上把他們圈禁在高牆深院之中,並希望以此麻痺南宋臣民的抗元鬥志。

    謝太后在“冷眼交流”的七年之後,於七十四歲病逝。全後則帶著年幼的趙㬎出家為尼,後來死於正智寺。其他一些低階的妃子由於地位低下,境遇什麼悲慘,出於無奈,只能以死抗爭。陳氏、朱氏兩名妃子和兩個宮女以上吊自盡而明志。在朱氏的衣服中發現一首詩,詩中寫道:“既不辱國,倖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為北臣。妾輩一死,守於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忽必烈得知後大怒,將四人頭顱割下,懸掛於全皇后寓所,以示警告。其野蠻行徑,暴雷無遺。

    趙㬎雖然年紀尚幼,但他畢竟是南宋臣民的正統象徵,仍然是忽必烈的心頭之患。於是,以趙㬎不宜居大都為名,將他遷往遠離內地的上都安置。

    趙㬎十八歲時,元朝在中原的統治趨於穩定,但抗元運動仍然此起彼伏,有官員上奏道:“江南歸附十年,盜賊迄今未靖者,宜降旨立即招捕。”而這些抗元的隊伍無不以恢復宋室、營救趙㬎為名,使得忽必烈感到深深地擔憂。於是,忽必烈下旨將趙㬎遷往更加荒遠的土蕃去學習佛法,即日啟程,不得延誤。

    趙㬎到達土蕃後,居住於薩迦大寺,被尊為“合尊”法師,意思是“天神家族的出家人”,這是對王室子弟出家僧人的尊稱。趙㬎在薩迦寺一心向佛,以青燈黃卷為伴,研究佛法,學習藏文,不問世事。透過多年苦讀,成為一代高僧,一度擔任過薩迦寺的總主持。

    公元1323年,趙㬎已是一個五十三歲的老人了,轉眼他已在土蕃生活了三十五年,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安享晚年,但他在一次雲遊之際寫下一首小詩,詩中定道:“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黃金臺下客,應是不歸來。”表露了懷念故國而又無法歸去的思緒。元英宗聽說後,認為趙㬎是在“諷動江南人心”,下旨將他處死於河西。一代帝王,即使小心翼翼,也終沒有逃脫被處死的結局,真是令人惋惜。據記載,趙㬎被處死後,“注血成乳”,這是佛教的一種習慣說法,用來表示受害者的冤死。

    最後談一下處死趙㬎的元英宗,他的死同樣來得突然。在位僅四年,於公元1323年八月,也就是他處死趙㬎的同一年,在從上都返回大都的路上被刺死,年僅二十一歲,史稱“南坡之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周浦附近有什麼好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