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燈拆電影
-
2 # T丨b_spike
既然是看電影,就應該拋除純批判的眼光去看。個人覺得故事情節大於一切,一個好的劇本加上拍攝手法和演員的傳神表演能讓人有很強的代入感。想說一下最近很火的戰狼2。這是我唯一一部目不轉睛去看的電影,都說戰狼2抓住個個好時機。我想說機會擺在那裡,中國產保護月大家也都知道,建軍節更是被更多人熟知。吳京他敢拍,敢去賭,懂得我們現在大部分華人的心理,他就是成功了。至於說炒作的,我覺得還是涉世未深吧。另外還是想說一句,大家不要道德綁架,成為隱形網路暴力的一員!
Filming is the art of lights and shadows.
電影是光和影的藝術
-
剪影 突出與省略的平衡點
剪影是電影中最為常見的光影處理手段之一,它能夠有效地省去人物外形特徵,把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更重要的地方。
比如在一些動作片中主角以剪影的方式進行打鬥,一方面能夠突出肢體動作,另一方面也豐富了武打場面的多樣性,是動作片導演喜聞樂見的一種表現手法。
《007:大破天幕殺機》中這場高樓打鬥戲最為人津津樂道,
不僅動作戲連貫好看,背景幕牆上的水母圖案更是提升了這場打戲的藝術性,
剛硬與柔和在同一畫面裡體現,美輪美奐。
也就是說,光和影能夠把畫面切分成兩個層次,在同一個平面中同時並置兩種對立元素,以此表達影片的某種複雜性。
譬如《搏擊俱樂部》的結尾,前景是傑克牽著馬拉的手的靜態剪影,後景我們看到摩天大樓轟然倒下,既暴力又具美感。
在這個畫面中前景象徵聯合,後景代表拆分,正合了《搏擊俱樂部》解構與重構的兩重性。
有的時候處於高亮部分的背景又可以作氣氛烘托的作用,譬如《愛樂之城》中戀人在星空下起舞,《ET外星人》裡小男孩載著ET從夜空中騎行而過……
背景都為剪影中的人物關係鋪上了一層浪漫、奇幻的氛圍。
而影片中最常出現這種表現手法的時刻多處於日出或日落階段,
在電影學中這一時段也被稱為魔幻時段,英文叫Golden Hour。
顧名思義,因為太Sunny線角度接近地平線而呈低色溫,整個畫面被橙紅色的光映照得暖烘烘的,特別適合導演在前景中表現人物的內心戲。
像《Sunny燦爛的日子》裡就有馬小軍俯瞰米蘭和劉憶苦交好,心裡特別不是滋味。
還有一些情況下剪影並不需要背景的輔助,導演之所以使用剪影,是為了隱藏更多細節,刻意製造神秘感。
比如希區柯克那部經典的《驚魂記》,大師德萊葉的《吸血鬼》都有這類運用。
這種手法常見於恐怖型別片當中,陰影幾乎就成為了魔鬼、兇手等等邪惡的勢力的代名詞。
陰影 開篇人物的重點側寫
用陰影來介紹人物也是不少導演喜歡用的方式。
比如被庫布里克稱為是“本世紀不可能被搬上銀幕”的神片《香水》,導演湯姆·提克威開篇就把男主角放置在一片陰影當中,只露出他那個神奇的鼻子。
相當聰明地利用陰影簡化甚至省略了不必要的視覺元素,著重突出想要觀眾看到的東西,只憑一個鏡頭立即明晰了這是一部關於氣味的電影。
《色·戒》走的又是另一種套路,李安要介紹特務頭子易先生出場,人物夠神秘,從事的職業也是見不得光的活計,所以安排他走了好長一段黑暗的甬道,一直到觀眾耐不住性子了才給你們瞧一眼他到底是何許人也。
這麼做更是突出了易先生那雙鷹一樣的眼睛,顯出此人的兇狠與神秘。
《007:大破天幕殺機》的開篇也是同一個世界同一種套路。
詹姆斯·邦德從後景軟焦當中以剪影的形式走來,到了近處才被一束光線照亮他的面部,同樣是突出了眼睛,但這一次導演想表達的更是人物的機敏與警覺。
再來看《教父》開篇,當年科波拉的設計可是把派拉蒙嚇個夠嗆,第一個鏡頭居然沒有對準主角,而是對準了一個不怎麼重要的小人物。
鏡頭緩緩拉開,在軟焦的陰影區域才顯出老教父舒展又具有威嚴的背影,這一效果可比直接正面拍攝老教父來得高階得多。
看到這裡,想必你也已經發現,凡是透過陰影出場的人物都具備同一個特徵,那就是神秘。
尤其是那些超自然生物最適合以影子的形式登場,比如《花木蘭》裡的木須龍,《美女與野獸》裡的野獸,《幻想曲2000》裡的拖把小精靈……
它們的初次亮相都是以陰影的形式和觀眾見面,也可以算作是迪士尼的某種經典套路吧!
變化 一代教父的逐步升級
說到陰影運用的第一人,好萊塢可有一位“陰影王子”,
他就是著名攝影師戈登·威利斯。
如果沒有他在《教父》系列中的經典奉獻,恐怕今天的電影人在陰影這個學問上還玩不出這麼多花樣。
此話怎講?
拿主角麥克來打個比方,在《教父》第一部的初始階段麥克剛從軍隊服役回來,從未涉足過老爸經營的黑幫事業,此時的他面部大部分都在高亮區域,沒有陰影。
但是隨著與家族事業關係越來越密切,麥克臉上的陰影面積也隨之越來越大。
雖然《教父》系列一反我們通常認為的黑幫冷酷形象,但是戈登·威利斯依然把黑幫定義為法外之徒,因此人物越是與黑幫關係緊密,在影片中呈現的面部陰影面積就越大。
當麥克成功執行任務殺死了對立家族的老大,這也意味著他徹底承擔起了科里昂家族的使命,此刻陰影占據了他面部的四分之三,也是開篇以來他參與家族事業最深入的一次。
然而戈登·威利斯高妙的地方還在於他給每個主要人物設計的面部陰影都各不相同。
比如馬龍·白蘭度飾演的老教父每每登場都使用頂光照明。
這種照明法會在西方人特有的高眉骨下方留下一大片濃重的陰影,使人無法看清他的眼神,從而產生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即便是在室外的大太陽底下,老教父的面孔依舊被包裹在陰影之下。
另一個比較有特色的陰影角色是老教父的義子湯姆·黑根。
他常常以半張臉籠罩在陰影下,半張臉清晰可見的形象示人,
這種表現方法具有三層含義。
一是黑根負責打理科里昂家族對公的事業,半明半暗代表他黑白通吃的兩重性。
二是黑根是老教父一手撫養長大的義子,他在科里昂家族中既是自己人又是外人,半明半暗代表著他尷尬的處境。
三是黑根對失去老教父庇護後的科里昂家族產生了信心上的動搖,半明半暗代表他搖擺不定的衷心,可以說是非常巧妙了。
再有一個特例,就是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他本是教父寶座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卻因為太過火爆的脾氣而間接被敵人設計暗殺。
為這個人物造影時,戈登·威利斯考慮到他直接的性格而特意沒有在他的臉上堆積任何陰影。
全場桑尼都是以面部高亮的形象示人,這也側面提醒了觀眾桑尼絕對不是教父之位的最終接班人。
陰影,究竟是五十度灰,還是五十度黑,沒想到竟然還有這麼多的講究。
在戈登·威利斯開疆闢土般對陰影的研究和嘗試之下,終於“黑色電影”不再只停留於黑色的題材,而是更進一步地在光影藝術層面也達成了黑色的統一。
電影是一座光和影的神殿,
在往期內容中繼續收看“光”在電影中的巧妙運用。
我們,只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