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澤聊體育

    首先作為家長,平常在家的言談舉止很重要,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麼平常在家包括說話,一定要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男女關係,避免傳達傳統的重男輕女思想!

    其次如果家裡有兩個子女,如果是異性,那麼更加需要注意平衡對兩個孩子的關心!小孩子的三觀,很大一部分是透過家長渲染造成的!龍生龍,鳳生鳳並不是說孩子剛一出生有什麼本質的區別,而在於後天所處的環境!

  • 2 # 小拳頭媽媽

    如果周遭有性別不平等的話語或行為出現,成人也應該引導孩子理解和尊重不同人的觀念和想法,但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盲從,更不能人云亦云。擴寬視野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漸漸感受性別平等的公正公平,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 3 # 孩寶小鎮親子閱讀

    前幾天在網上搜索樂高積木的資源時,看到的這樣一張圖片:

    這是在樂高積木盒裡面,給父母們的一段話:“創造和衝動在所有孩子心中都同樣強烈,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關鍵是想象力,而不是技巧!“

    娃娃屋不僅屬於女孩子,在男孩子手中也可以變得貼近人性;太空船也不僅是男孩子的專利,在女孩子手中也可以激動人心,關鍵的是,我們渴望激發出的是孩子那顆充滿創造力的心!

    這似乎顛覆了我們很多人的想法,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汽車是屬於男孩子的,洋娃娃是屬於女孩子的。那麼這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到底應不應該有呢?我們先從孩子的性別認知說起。

    孩子的性別認知

    有研究顯示,孩子的性別觀念形成在兩歲到五歲間。兩歲左右的孩子就對男人和女人的外部特徵有了基本的區分,等到三歲的時候,小朋友就可以認清自己的性別:我是男孩,還是女孩?到了四歲的時候,小朋友對自己的性別標籤就有了清晰的認知。比如女孩子可以穿裙子,男孩子不可以穿裙子。

    也是從這個時刻開始,孩子的性別觀念在一點點形成,也容易形成對於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這些刻板的性別印象,很容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為其套上一個無形的枷鎖。

    記得小時候,常常有人跟我說“女孩不擅長學數學”、”不擅長學物理“,久而久之我就真的相信了!現在想想,這樣的話對於從小就喜歡數學的我,無非是潑了一盆冷水。

    在美國一本著名的兒童讀物《威廉的洋娃娃》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威廉一直很想要一隻可以玩的洋娃娃,可是他的爸爸卻不以為然。他身邊的男孩子為此而嘲笑他。

    終於有一天,威廉的奶奶發現:威廉想要一個洋娃娃,是因為他想在長大後成為一個好爸爸。

    這個故事很感人,也給我們老師和家長提了個醒:在孩子的性別認知上,我們是最好的領路人。

    從我們的言語開始

    關於課堂上的語言,我也經過了一番學習。記得剛剛開始做老師的時候,我會跟全班說“Hello boys and girls!”,後來我聽到有的老師說的卻是"Hello everyone!",“Hello friends!",在那一刻我意識到,我們不需要給孩子的性別貼標籤,大家都是朋友,完全可以用everyone和friends來代替,讓所有的孩子感受到被包容。

    每個孩子都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成長經歷。對於性別的偏見也不盡相同。當有小朋友說出”Marnie不能玩,這是男孩子的遊戲“的時候,我們要立即抓住這個"教學的時刻teaching momment”,然後告訴孩子們:”沒有一個遊戲是隻屬於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我們大家可以一起玩!“

    選擇恰當的童話書

    英國《衛報》曾經在兩年前和市場調查公司Nielsen做過一個研究,在孩子們最常讀的100本童書中,那些有“領導氣質”的角色,男性比女性要多出50%左右。而更有趣的是,在所有的反派角色中,男性反派是女性反派角色的八倍!只有一本書裡,主要的反派角色是女性化的。

    選擇不貼性別標籤的書。有時候這樣的書不好找,我就用這種方法:把書中的"he“換成"she"。比如故事中的人物是個有領導力的男生,我會給這個人物一個新的女生名字,然後講給孩子們聽!

    另外,在給小朋友講故事時,我們要有意識的來幫助孩子戰勝性別的偏見。比如當書中寫到“boys love to play kickball"的時候,我們就告訴他”有的女孩子也喜歡玩kickball,而且踢的還很棒!“。當書中寫到一個男孩子在玩洋娃娃的時候,我們告訴孩子不要笑他,因為有的男孩子就是喜歡洋娃娃,我們要尊重別人的選擇。

    一個懂得包容與理解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會站的更高,走的更遠!

    性別平等:內心的強大

    為了讓孩子從小懂得性別的平等,我們要讓他們明白男孩和女孩都一樣!美國老師常常使用下面這樣的Venn Diagram文氏圖,幫助比較男孩和女孩的共同點:

    細心的讀者可能發現了,兩個圓圈中間的詞語並不都是褒義詞,例如,男孩和女孩都可以充滿愛心(caring),都可以很勇敢(brave)。但是也都可以很吵鬧(loud),也會變得情緒化(emotional)。

    這樣一來,男女都一樣,對於性別的枷鎖也在一點點解開。在我們的認知中男孩子要堅強、要勇敢,有淚絕對不輕彈!但這無形中也賦予了男孩子沉重的負擔。當他每一次想哭的時候,內心都會告訴自己”不可以,我是男生“!

    久而久之,很多男孩子會變得脆弱,內心不堪一擊,即使想哭,也要表現得很堅強!但這並不是他們的本意呀。

    所以關於性別的平等教育,不僅僅是懂得男女的平等,更是讓男孩和女孩都能獲得內心的強大與自由!

    首先要告訴他,異效能做的事情,你也能做;其次再告訴他,異性可以不做的事情,你也可以不做。注意順序,要先教會他如何學著異性做,再去教會他如何學會異性的不做。

    現在的許多田園女權,就是隻學會了不做,卻沒學會做,導致女權在中國被許多人詬病。你講究男女平等,你就不能既想要家務對半、孩子一起照顧、雙方父母一樣地贍養,又問男人要車要房要彩禮,談權利的時候你說男女平等,你都想要,談義務的時候你又說你是女的,什麼都不想付出。著很顯然是不對的。

    同樣,作為一個男性你也不能既想要女人相夫教子、為家庭做出犧牲、替你贍養父母,又想要經濟上的AA,這樣也很不要臉。

    所以在教育孩子男女平等的時候,要先教他做什麼,再教他可以不做什麼。

    對於異性可以做的你也可以做,舉個簡單的教育女孩的例子:這個東西很重,但是男孩子可以搬起來,那麼你也可以嘗試著搬起來。你搬不動,不是因為你是女孩,而是因為你力氣小。而對於男孩:女孩可以學習做家務、做針線活,那麼男孩子也應該去學。儘量模糊兩性之間的差異,不要和孩子說,因為你是女孩所以這個事情你做不了,以及因為你是男孩,所以這個事情你不該做等。

    對於異性可以不做的你也可以不做,例如對女孩:男生可以不做家務,你也可以不做;甚至男生可以不生孩子,如果你不願意,你也可以不生,沒有什麼事情是“女人”必須要做的。同樣對男孩也是一樣,沒有什麼是“男人”必須做的,一桶飲用水,如果你力氣小,那麼你也可以扛不動。不要和孩子說,女孩子家家的,怎麼可以不會什麼什麼以及你這樣這樣,還是不是個男孩子等等。

    兩性平等,小到給孩子買一個玩具,大到教育方向,以及協助孩子制定未來的人生規劃,只要是可以的,都要儘量去抹去性別之間的差異。不是男孩子就非要玩奧特曼,女孩子就一定要玩洋娃娃。在小的時候可以兩種型別的都給孩子買,大一點就儘量去讓孩子自己選。

    特別是家裡有男寶也有女寶的,最能體現平等教育。有的家長會讓女孩子洗碗、掃地,然後讓男孩子幫助自己提購物袋、跑腿等,儘量不要這樣,讓兩個孩子去學習同一件事,去做同一件事。甚至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告訴孩子們,這是個體差異,而不是性別差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伽裡略用實驗證明了他的什麼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