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九月鎂
-
2 # 非衣189742400
誰都扛不住的一個概念,年輕時不以為意,一到奔三了,那就需要與孤獨友好相處了。最喜歡的古詩詞,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3 # 餘小魚
你好,我是小魚,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關於時間,很多人都在追求高效,研究時間管理,希望自己的投入可以換來更多的產出。
坦白說,小魚也一直在追求做一個高效能人士,想方設法在同一個時間幹兩樣事情,比如跑步的時候聽書,排隊的時候回覆資訊。
但是這裡我想說一下關於時間有哪些是不可以節省的,大致有3類,總結如下:
01 減少睡眠時間來滿足自己努力的需要。魯迅先生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一樣,擠擠還是有的。”所以,那些白天來不及做完的事,就想著佔用晚上的時間,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家常便飯。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據統計,人類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需要不同的睡眠時間:剛出生的時候,每天睡20小時;3歲之前,每天睡14-15小時;3-6歲,每天至少要睡12小時;7-15歲,每天要睡8個小時左右;15歲以後,每天最好能睡上6-7小時。
當然,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睡眠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只睡5個小時,一整天精神都很好,有的人睡7個小時,白天還昏昏沉沉。我就屬於覺多的人,不睡滿8小時,一天都打不起精神。
可是有些人,情願低質量的努力,也不願意休息一下,精神飽滿地再去戰鬥。其實,如果做幾天時間開銷統計,你會發現,根本不用忙到晚上不睡覺才能成長的地步。
一天有24個小時,就算有全職工作,拋開8小時工作時間,其他的時間還是可以利用的,就看你能不能做好高質量地具體安排了。
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發明了統籌法,它是一種安排工作程序的方法。比如,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葉也有了。怎麼辦?
辦法甲:洗好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間裡,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洗水壺,洗茶壺茶杯,拿茶葉;一切就緒,灌水燒水;坐待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丙:洗淨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坐待水開;水開了之後,急急忙忙找茶葉,洗茶壺茶杯,泡茶喝。
哪一種辦法省時間?我們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後兩種辦法都誤了工。
豆瓣紅人水湄物語曾說,她可以把一天24小時過成192小時,怎麼過的,就是統籌安排時間。只要我們稍微留心安排,就會發現根本沒到必須熬夜拼體力的時候。
想起我前公司的老闆,才四十歲,一天夜裡猝死了。留下7個億的資產,她老婆帶著嫁別人了。想想,他要是地下有知,冤不冤啊?
當然,這裡不是讓大家趁早花錢及時享樂,而是讓大家保重身體,別有命掙錢沒命花。
02 試圖減少與家人陪伴的時間。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
以我自己為例吧。我小時候父母特別忙,整天忙著掙錢,晴天有晴天的活,雨天有雨天的事。以致整個童年,我都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人家的小孩都穿媽媽做的鞋,頭上是媽媽扎的麻花辮,而我和妹妹從來沒有過。人家門前還有小菜園,黃瓜、茄子、西紅柿,跟媽媽一起澆菜,累了就摘根黃瓜,可是我家從來沒有過。
這些都是我童年特別期盼和嚮往的生活,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缺愛。
在我的內心深處,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歡聲笑語,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家門口有一個菜園,或者花園,已經成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必須規劃之一。每次回老家看到別人家的菜園,我都羨慕不已,誰家陽臺上要是種了一些花花草草,彷彿就是世外桃源。
可見,一個人缺什麼,就拼命想要什麼。有時,這種偏執,會導致一生都過得不快樂,不能很好地享受當下。
當然,這裡舉這個例子並不是對父母怨恨,畢竟他們也有他們的限制。如今,我們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只希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現在有很多家庭的安排是這樣的:爸爸出去掙錢,媽媽在家陪伴孩子。看似安排妥當,實際情況怎麼樣呢?
有一個叱吒職場幾十年的老總退休以後,回到家裡,感覺自己是個外人。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毫無所知。每當孩子跟媽媽有說有笑,對自己畢恭畢敬,心裡特別不是滋味。這種尊重的本質,就是沒把你當自己人。
更難過的是,媽媽稍有頭疼腦熱,孩子都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一天24小時陪著,拉著手噓寒問暖,而爸爸不舒服了,只是交代去醫院看一下,完全沒有那種親暱的擔心的不得了的神情。
是孩子無情嗎?不,Ta也愛著爸爸,只是找不到愛的表達方式。爸爸在外為這個家拼了幾十年,到頭來卻沒有了親情。這就是人與人微妙的情感,再豐富的物質贈與,也比不上交心的日常陪伴。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這番話,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和回味。
03 減少社交時間,杜絕參加朋友聚會。這兩年關於社交這個話題,有很多新穎觀點提出來,比如,請停止無效社交;比如,你只要變得優秀,自然會吸引到人脈,用一句比較文藝的話來說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樣的觀點的確沒錯,但是很多人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成了能不參加社交就不參加社交,最大限度減少社交時間用來提升自己。
我想說的是,成為優秀的人,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但並不代表我們要刻意不去社交、不去關注人脈這件事情。
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社交圈好一些,身邊有三五知己,開心了,就去喝一杯,最近比較煩,就約好一起喝個痛快。在這個壓力山大的社會里,我們需要朋友攜手前進。有一首老歌不是唱過嗎,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很多大咖也說過,如果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去靠近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人,那我們自己是不是離優秀也越來越近了呢?開啟渠道,開闊眼界,遠比一個人閉門造車更容易做成一件事情。
據心理學家研究,一個人的幸福指數很大一部分來自與外界的聯結。如果一個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與外界交流,那麼Ta的人生不會圓滿。要知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你的喜怒哀樂多少都是與外界相關,或者說是跟外界比較之後的結果。
適當參與社交活動,不僅讓你變得開心快樂,還可以開啟腦洞。有時候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可能在跟朋友的聊天中,就會豁然開朗,從而找到答案。
當然,社交有風險,擇友需謹慎。
總結一下,即使再忙,也不要想著一再壓縮睡眠時間、陪伴家人時間和社交時間。
以上三點,你想到了嗎?
-
4 # 九月鎂
我已經退休了,每天有大把的時間閒著,年輕的時候想做的事沒時間做,等老了有時間做,人也變懶了,甚至覺得沒必要做了,老了以後沒有胸心大志,也沒有了理想,就是以前愛吃的東西也不喜歡吃了,每個年齡段的想法呢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每年的想法也不一樣,年輕時喜歡交朋友,年齡大點看透了一些事,人也變的越來越冷漠,就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呆在家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唉,不說,人老話就多。
-
5 # 非衣189742400
誰都扛不住的一個概念,年輕時不以為意,一到奔三了,那就需要與孤獨友好相處了。最喜歡的古詩詞,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
6 # 餘小魚
你好,我是小魚,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關於時間,很多人都在追求高效,研究時間管理,希望自己的投入可以換來更多的產出。
坦白說,小魚也一直在追求做一個高效能人士,想方設法在同一個時間幹兩樣事情,比如跑步的時候聽書,排隊的時候回覆資訊。
但是這裡我想說一下關於時間有哪些是不可以節省的,大致有3類,總結如下:
01 減少睡眠時間來滿足自己努力的需要。魯迅先生說:“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一樣,擠擠還是有的。”所以,那些白天來不及做完的事,就想著佔用晚上的時間,凌晨一兩點睡覺是家常便飯。可是,這樣真的好嗎?
據統計,人類在不同的生命階段,需要不同的睡眠時間:剛出生的時候,每天睡20小時;3歲之前,每天睡14-15小時;3-6歲,每天至少要睡12小時;7-15歲,每天要睡8個小時左右;15歲以後,每天最好能睡上6-7小時。
當然,每一個人的情況不一樣,睡眠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有的人只睡5個小時,一整天精神都很好,有的人睡7個小時,白天還昏昏沉沉。我就屬於覺多的人,不睡滿8小時,一天都打不起精神。
可是有些人,情願低質量的努力,也不願意休息一下,精神飽滿地再去戰鬥。其實,如果做幾天時間開銷統計,你會發現,根本不用忙到晚上不睡覺才能成長的地步。
一天有24個小時,就算有全職工作,拋開8小時工作時間,其他的時間還是可以利用的,就看你能不能做好高質量地具體安排了。
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發明了統籌法,它是一種安排工作程序的方法。比如,想泡壺茶喝。當時的情況是:開水沒有;水壺要洗,茶壺,茶杯要洗;火已生了,茶葉也有了。怎麼辦?
辦法甲:洗好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在等待水開的時間裡,洗茶壺、洗茶杯、拿茶葉;等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乙:先做好一些準備工作,洗水壺,洗茶壺茶杯,拿茶葉;一切就緒,灌水燒水;坐待水開了泡茶喝。
辦法丙:洗淨水壺,灌上涼水,放在火上,坐待水開;水開了之後,急急忙忙找茶葉,洗茶壺茶杯,泡茶喝。
哪一種辦法省時間?我們能一眼看出第一種辦法好,後兩種辦法都誤了工。
豆瓣紅人水湄物語曾說,她可以把一天24小時過成192小時,怎麼過的,就是統籌安排時間。只要我們稍微留心安排,就會發現根本沒到必須熬夜拼體力的時候。
想起我前公司的老闆,才四十歲,一天夜裡猝死了。留下7個億的資產,她老婆帶著嫁別人了。想想,他要是地下有知,冤不冤啊?
當然,這裡不是讓大家趁早花錢及時享樂,而是讓大家保重身體,別有命掙錢沒命花。
02 試圖減少與家人陪伴的時間。心理學家武志紅說:
“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是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這是一個真相,我們必須尊重的真相。”
以我自己為例吧。我小時候父母特別忙,整天忙著掙錢,晴天有晴天的活,雨天有雨天的事。以致整個童年,我都沒有享受過父母的關愛和陪伴。
人家的小孩都穿媽媽做的鞋,頭上是媽媽扎的麻花辮,而我和妹妹從來沒有過。人家門前還有小菜園,黃瓜、茄子、西紅柿,跟媽媽一起澆菜,累了就摘根黃瓜,可是我家從來沒有過。
這些都是我童年特別期盼和嚮往的生活,一直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缺愛。
在我的內心深處,最大的幸福就是一家人能夠在一起,歡聲笑語,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家門口有一個菜園,或者花園,已經成了我對美好生活的必須規劃之一。每次回老家看到別人家的菜園,我都羨慕不已,誰家陽臺上要是種了一些花花草草,彷彿就是世外桃源。
可見,一個人缺什麼,就拼命想要什麼。有時,這種偏執,會導致一生都過得不快樂,不能很好地享受當下。
當然,這裡舉這個例子並不是對父母怨恨,畢竟他們也有他們的限制。如今,我們也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只希望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悲劇不要再重演。
現在有很多家庭的安排是這樣的:爸爸出去掙錢,媽媽在家陪伴孩子。看似安排妥當,實際情況怎麼樣呢?
有一個叱吒職場幾十年的老總退休以後,回到家裡,感覺自己是個外人。孩子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毫無所知。每當孩子跟媽媽有說有笑,對自己畢恭畢敬,心裡特別不是滋味。這種尊重的本質,就是沒把你當自己人。
更難過的是,媽媽稍有頭疼腦熱,孩子都心疼得不得了,恨不得一天24小時陪著,拉著手噓寒問暖,而爸爸不舒服了,只是交代去醫院看一下,完全沒有那種親暱的擔心的不得了的神情。
是孩子無情嗎?不,Ta也愛著爸爸,只是找不到愛的表達方式。爸爸在外為這個家拼了幾十年,到頭來卻沒有了親情。這就是人與人微妙的情感,再豐富的物質贈與,也比不上交心的日常陪伴。
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曾經說過:“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和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這番話,值得我們好好深思和回味。
03 減少社交時間,杜絕參加朋友聚會。這兩年關於社交這個話題,有很多新穎觀點提出來,比如,請停止無效社交;比如,你只要變得優秀,自然會吸引到人脈,用一句比較文藝的話來說就是: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樣的觀點的確沒錯,但是很多人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成了能不參加社交就不參加社交,最大限度減少社交時間用來提升自己。
我想說的是,成為優秀的人,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但並不代表我們要刻意不去社交、不去關注人脈這件事情。
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社交圈好一些,身邊有三五知己,開心了,就去喝一杯,最近比較煩,就約好一起喝個痛快。在這個壓力山大的社會里,我們需要朋友攜手前進。有一首老歌不是唱過嗎,千里難尋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
很多大咖也說過,如果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去靠近什麼樣的人。如果我們的身邊聚集了一批優秀的人,那我們自己是不是離優秀也越來越近了呢?開啟渠道,開闊眼界,遠比一個人閉門造車更容易做成一件事情。
據心理學家研究,一個人的幸福指數很大一部分來自與外界的聯結。如果一個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從不與外界交流,那麼Ta的人生不會圓滿。要知道,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你的喜怒哀樂多少都是與外界相關,或者說是跟外界比較之後的結果。
適當參與社交活動,不僅讓你變得開心快樂,還可以開啟腦洞。有時候你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問題,可能在跟朋友的聊天中,就會豁然開朗,從而找到答案。
當然,社交有風險,擇友需謹慎。
總結一下,即使再忙,也不要想著一再壓縮睡眠時間、陪伴家人時間和社交時間。
以上三點,你想到了嗎?
回覆列表
我已經退休了,每天有大把的時間閒著,年輕的時候想做的事沒時間做,等老了有時間做,人也變懶了,甚至覺得沒必要做了,老了以後沒有胸心大志,也沒有了理想,就是以前愛吃的東西也不喜歡吃了,每個年齡段的想法呢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每年的想法也不一樣,年輕時喜歡交朋友,年齡大點看透了一些事,人也變的越來越冷漠,就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呆在家裡,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唉,不說,人老話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