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更好及

    姜是古姓。古籍中留下來的女人名很少,往往是來自國家的國氏,或者姓,或者諡號或者夫君的一些名稱來代表。

    先秦之前的姓氏制度與秦漢後有很大區別,相當複雜,學問很深。

    舉例來說,你是姬姓,你被封到某個地方,比如這個地方叫陳,你後人就以陳為氏,後來姓氏制度變化,大家就把陳當做姓了。再比如你是周天子的兒子,是王子,後來乾脆以王為姓氏了。

    這些知識是閱讀先秦古籍的基礎,如左傳,看一看,大有收穫,裡面一字千金。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們看春秋時期歷史的時候,名字中帶“姜”的女子很多。比如魯桓公的夫人文姜,魯莊公的夫人哀姜、叔姜,鄭莊公的母樣“武姜”,晉武公的夫人齊姜;衛莊公的夫人莊姜、夷姜等等。但嚴格來說,這裡的許多姜都不是名,而是姓或氏。

    春秋時期,對人的稱呼並不是後來的姓加名的模式。而且孩子也並不都姓父親的姓。姓與名本質上都是對人進行身份區別。比如齊國,是周朝初年姜太公的封地,姜太公的祖先姓姜氏,夏朝的時候,姜氏的祖先一部分封於呂,一部分封於申,三代時期,有以地為姓的習慣,所以,姜太公又稱呂望。就是以地為姓,當姜太公封於齊之後,他的後人們有以國為姓的,有以地為姓的,但他們都是姜氏之後。

    古代氏是別貴賤的,也就是說,有氏的,其祖先是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也可以直接理解為氏族的首領。同一氏之下,可能有很多姓。上面的姜氏就是例子。

    古代諸候國為了保持血統的高貴,不同國家之間可以相互通婚。一個國家的公子可以娶另一個國家的公主為妻。這樣,就使得後代的血統在父母雙方都是高貴的。這就是古代繼承製中,嫡子的位置遠遠高於庶子的原因。因為他們以後在權利的繼承和爭奪中,不得可以得到父系的支援,還可以得到母系的支援。

    春秋時期,齊國申國都是姜氏,特別是齊國,是一個大國,齊國的公主嫁與其它諸候國為妻的,統統稱之為某姜。比如齊姜,齊是姓,以國為姓,姜是氏。齊姜,就是齊國姜氏。齊姜合在一起就是姓加氏。宣姜,是衛宣公的夫人,宣是丈夫的諡號,加上自己的氏號,就成為宣姜。比如哀姜,是魯莊公的夫人。哀,是她自己的諡號。為什麼稱“哀”呢?因為哀姜在魯莊公去世之後,與莊公的兄弟慶父私通,造成兩代魯公的被殺,給魯國造成了很大的混亂。最後,齊桓公以孃家人的身份把哀姜處死。因為她的下場很悲哀,所以諡號為哀,稱為“哀姜”。上面的這些稱號,其實都是史書用的。並不是人物在世時現實使用的。這一點,無論男女都是一樣的。比如齊桓公,在繼公位之前,稱為公子小白,在現實中,他的父母長輩稱他為“小白”,百姓稱其為“公子”。至於後世寫史者把他寫成姜小白的,純屬是強做解人。與其叫姜小白,不如叫齊小白更合理一些。因為齊裡肯定有姜,姜氏不一定都姓齊。前邊說過,姜氏封國還有申。所以,姜不僅有齊姜,還有申姜。

    戰國時期是個過渡,到漢以後,姓與氏就合而為一,沒有什麼分別了。太史公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就常寫姓某氏。這時,一般人的稱呼就用姓加名的模式了。秦始皇的時代,大約還不完全是姓加名的模式。比如秦始皇名“政”,一般稱之為贏政,也有稱為趙政的。稱為贏政,因為秦國是贏氏,稱為趙政,因為他母親是趙華人。也就是趙華人生的兒子“政”,戰國時,這也是一種稱呼方式。

    總之,我們今天所見的歷史書上,春秋時期女子名字中所帶的“姜”,雖然在第二個字上,但他們大都不是名,而是氏。歷史沒有給出她們像後世那樣獨立使用的名。

    最後再說一個帶姜的名人,這就是“孟姜”。排行老大的,稱之為孟,比如我們現在稱為孟春,孟夏就是這個意思。老大不是稱為伯嗎?對。正妻所生的嫡子,老大稱伯,庶子為老大,就稱孟。老二稱仲,無論與“伯”排,還是與“孟”排,都是一樣,因為有“伯”在,無論是孟也好,仲也好,都沒有繼位的合法性。因此,所謂的孟姜,就是姜氏某一代中庶長子留下的支派。

  • 3 # 月皎

    更正一下問題中的錯誤,“姜”是姓,而不是名。

    比如史書中記載的莊姜、宣姜等,她們都是姜姓女子,而且都來自齊國。“莊姜”的名字由來,是因為齊國的姜姓公主嫁給了衛莊公,所以叫“莊姜”,類似於後世張姓女子嫁給王姓丈夫,就叫“王張氏”一樣。同樣,“宣姜”的名字,是因為齊國公主嫁給了衛宣公。

    春秋時期的姜姓女子,出現的頻率還是非常高的,其中的原因,與齊國等姜姓諸侯國在春秋時的地位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說,齊國的姜姓女子,在春秋時是受到非常熱烈地追捧的,主要原因有:

    姜姓作為上古有影響的部落之一,從周族發展壯大時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西周天子的姬姓,與源於神農氏的姜姓,在歷史上有著頻繁的聯姻。這種聯姻,一方面出於“同姓不婚”的禮法,另一方面出於部族間力量聯合的需要。

    比如周文王姬昌的爺爺古公亶父,就是娶了有邰氏部族的姜姓女子為妻,被後人稱為太姜:

    古公有長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聖瑞。(《史記·周本記》)

    從那時起,姜姓女子的優良品德,就得到了極力宣揚,在《列女傳》《詩經》等典籍中就多見記載:

    太姜者,王季之母,有臺氏之女。大王娶以為妃。生泰伯、仲雍、王季。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大姜。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列女傳》)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詩經·大雅·綿》)

    就是說,太姜不但在管理家庭後勤、教育子女方面成績斐然,而且在參與國家大事中也有著巨大貢獻,就連舉族搬遷這樣的大事,古公亶父都要和她商量。

    太姜如此大的成績和地位,不只是因為她的賢良淑德,還因為她背後孃家的家族力量,周族的發展興盛,離不開有邰氏部族的大力支援。

    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時期,在實施滅商大計中,離不開一個極其的關鍵人物,他就是呂尚,也就是太公望,後人稱之為姜太公。其姜姓封國在各諸侯國中佔有重要地位。

    姜太公為神農氏的後裔姜姓,《史記》中記載了他的名字由來:

    太公望呂尚者……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

    在周武王伐商之後,分封的異姓諸侯國中,姜太公所封的齊國,是發展最快的,這源於姜太公的因地制宜、順應民風。

    而這種不改變當地原有居民的基本生活習慣、因勢利導的治理政策,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的齊桓公爭霸。管仲在幫助齊桓公治理齊國時提出了順應國民風俗習慣的主張:

    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春秋時期齊國率先進行的改革,在成就了其霸業的同時,也促進了其他諸侯國的主動聯姻。人們都以能娶到齊國公主、也就是姜姓貴族女子為榮:

    豈其娶妻,必齊之姜?豈其食魚,必河之魴。《詩經·陳風·衡門》

    也就是說,不到了一定級別,一般平民想要和齊國的姜姓結為親家,已經成為一種奢望,甚至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特別是《詩經》裡讚美齊莊公女兒莊姜的詩,已經成為千古第一美人詩: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碩人》)

    由此可見,在春秋時期,一個有著正式血脈傳承的姜姓女子,其身份是多麼高貴。在名字裡有一個“姜”字,已經成為一種無上的榮耀,頻繁出現在史書裡的姜姓女子,每一個名字後面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 4 # 谷老師

    這道題的問法有毛病,錯把姓當成了名。

    以孟姜女為例,他實際上姓姜。人們習慣上把一家的幾個姑娘從大到小排列排序為,排序為,孟,仲,叔,李。以姜姓為例,就是孟姜,仲姜,叔將,李姜。由於齊國是姜子牙的封國,因此,歷史人物中孟姜,仲姜就非常多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戀愛到結婚的最佳時間是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