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寶時光
-
2 # 女性情感課堂
其實不只題主有這個疑問,很多人都和題主一樣迷惑,為什麼學習成績好的當老闆的少,學習成績不好的很多人當老闆呢?這個問題在你我身邊發生的案例太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都有這樣的同學案例。包括自己出了社會帶的兩個班,目前最有成就的也不是成績最好的。有時我就在總結一這個問題,是什麼原因讓他們成為了老闆,那學習好的人都去哪裡了呢?學習成績好還有用嗎?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從下面幾個方向思考著,試圖找到能夠證明他們關聯的因素。
一,學習是人獲得知識認知的一種方式,但絕不是唯一的一種方式,人們獲取知識認知更多的還是從社會中,經驗中獲得,有句話稱實踐出真知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學校學習成績好的到了社會不一定能學得快學得好(特別是那種死讀書的)。
二,很多在學校裡讀書好的並不是天賦有多高,而是他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反覆的學習那些課本知識,在老師眼裡他是勤奮刻苦優秀的榜樣,他會把大把大把的時間用在學習上,除了吃飯睡覺,基本都是在學習。因此在除了學習以外的事情上他其他是空白的,沒有時間,沒有更多的時間去想,去鍛鍊開發那方面的能力,以至於出現社會上多年來批評說的高分低能現象。
三,反觀學習成績不好的同學,他們可能是因為興趣而偏科,或許是因為貪玩而沒有用心學,無心學,但他們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有著極強的學習模仿能力,反應快,動手能力很強,雖然他沒有更好的成績升入高一級學府,但他一旦出入社會在實踐中認準一件事情就會幹的非常出色,這也間接的成就了他做老闆夢。
四,學習成績好在老師眼裡都是好苗子好學生,在心裡上一直有種國寶待遇,而調皮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他們往往是老師理麻的物件,同學嘲諷的物件,一次次的打擊練就了他百毒不侵的性格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這種能力正是做企業老闆所需要的,面對風雲變幻的市場經濟,市場,營銷,成本,員工工資,售後……諸多環節那點能讓你省心。
五,創業是件風險很高的行業,是一個風險和利潤成正比的行業,在中國的中小創業公司中存活率大概在百分之三左右,很多成績很高的同學在實際操作中有時候看得太透太精,他有兩種反應,自視清高一是看不起,二是看不上,成績差的同學可能沒有想那麼多那麼遠,先幹著,然後在幹中尋找更好的機會機遇。
六,其實這個社會做老闆的人情商是很高的,你要整合你周圍的資源,需要高情商,那些學習成績好的人很多都天然一副優人一等的意識,因此不擅長放下面子求人,而學習成績不好的,他就沒有這麼多顧慮該求的求,該玩手腕的就得玩,可能放學習成績好的人,他的價值觀覺和老闆意識有衝突,而寧可不做老闆也要堅守自己的價值觀
學習和能力不成正比,學校學習只是一個階段,應試教育以分論英雄,中國目前處於一個經濟社會大變革時期,傳統的培養儲存器式的學生必將被具有開創行的人才所代替,一個有思想,有想法,有創新意識的學子會在將來更受社會歡迎。因為你的記憶能力趕不上雲端儲存,你的計算能力抵不過雲計算。那你還拼啥只能拼思想和創意了。
-
3 # 庭爸談育兒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說說我的看法,
學的好不如會玩好,這個說法要建立,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要考慮進孩子的年齡。從年齡上來說,那麼在7歲以前,會玩比會學更好。到了7歲以後,則需要會學比會玩好。
為什麼這麼說呢?
01、玩,是孩子的工作。沒錯,孩子是在玩中學習,在玩中鍛鍊的。比如搭積木,幾歲的孩子,他搭積木需要用到什麼呢?他要有空間判斷能力,會觀察哪塊積木怎麼擺放才不會倒。他要有想像能力,在頭腦裡遙想,這塊積木要這麼搭,那塊要那麼放。首先一定是在頭腦裡有成型的想像,搭的積木才能又高又穩。而這種想像剛開始一定是沒有的,而是在玩的過程中一點點的建立起來的。
同時,看到了,想到了,還要幹嘛?那就是動手對吧?
所以接下來就是調動小手的各個肌肉群,透過抓、拿、捏、放、推、扒等等動作來讓積木按自己的想法來放。每一次的擺放,就是在調動手部肌肉,甚至是全身肌肉一起行動,如果積木較大,他要會搬動,擺放,挪動。這些動作是不是又能鍛鍊到了大肌肉群呢?鍛鍊到全身的動作協調呢?
好,每次搭積木,對他都是一次挑戰。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積木只是原材料,到底怎麼擺才行,他要想一想,如果目標達到,他就能體會到滿滿的成就感,成功了,他對自己會很滿意。如果失敗了呢?會不會很沮喪?難過?生氣?憤怒?於是他會決定懲罰一下積木,把它們都推倒,哼。看我厲害吧?
發現了嗎,連擺個積木,都是對情緒的考驗,對達成目標的磨練。
這時候要是有個人跑出來橫插一腳,告訴他,你這樣不對,要這麼擺?這時候他的感受是什麼?感受到了不尊重,而且破壞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會很反感這個平時叫爸爸媽媽的人來插手。
這還不算,繼續玩下去,如果在幼兒園,就會有別的小朋友加入,怎麼和對方溝通,怎麼指揮別人,怎麼維護自己,甚至,怎麼打架保衛“領土”,這都可能發生。
好,點到為止,不然寫下去,你一定看得睡著了。
小小的玩積木,背後就有這麼多的名堂。
那麼,7歲以後,發生了什麼呢?
02、學,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從玩,開始進入到習慣建立,學習為主的生活。
基本上,7歲以前,主要的各個敏感期都已經度過,身心發展都完成得差不多了,基礎也打下了。有時候,你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因為到了七歲,前面的各種能力都已經發展得差不多了。
此時,重心一定要往構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引。
在7歲以前,實際上習慣的養成是一直伴隨著的。
而到了7歲以後,學習的習慣要重視,在三年級也就是9歲前,還有兩年機會給我們來糾正、鞏固、強化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這樣的習慣有:
專注力、注意力集中的習慣。
做事認真負責的習慣。
寫作業細心和檢查的習慣。
獨立寫作業,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
遵守學校制度,調整自己行為的習慣。
學習與理解能力養成的習慣。
做事情能有目的的堅持的習慣。
主動、積級、開朗的習慣。
良好的人際溝通與交流的習慣。
邏輯分析、閱讀的好習慣。
這裡簡單列舉的這些習慣,你一定發現了,主要是圍繞著學習來展開的。
這樣,不論從心理也好,生理也罷,孩子完成從玩,到學的過渡。
最後說回來,玩得好背後的意思,我相信一定是指父母創造良好的“玩”的環境與氛圍,讓孩子在玩中得到最好的成長。
而學得好,基礎是建立在玩得好的基礎之上哦。
所以,才有馬雲那句話:不讓孩子玩,30年後他們找不到工作。
所以,馬爸爸都說了,我們是不是也聽聽啊?
回覆列表
001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讓年齡小的孩子在玩中學習,正是利用了他的天性,這樣的學習還不至於遭到排斥。
002 學習類玩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隨著家長對孩子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各種早教類玩具種類更新迅速。有很多玩具確實有一定的啟發作用,比如小孩子都愛的樂高。
003 早教中心的推廣。現在在一二線甚至三線城市上早教班從時尚演變成剛需,而他們崇尚的很多理念就是陪孩子玩,透過各種教具讓孩子在與家長的遊戲中積累知識。
004 玩也是可以是學習內容的實踐。比如我平時帶孩子下井字棋。其實在玩的過程中可以教給孩子對角線、點成線以及規則等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