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duh23333
-
2 # 岢嵐二十五
初期的自衛機槍是掉掛形式沒有限位器,所以射機時很難控制機槍的射角(大部分是人員緊張或大專注……)。隨著發現問題和後來改進再增加死角的射位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
3 # 無數平凡
各個國家的“山人自有妙計”,有安裝在尾部的,還有機腹的,有機頭或者機身兩旁的。
不過並不能完全避免,應該說是各有千秋
-
4 # 一葉楓流
機槍的轉動保證射界,這個射界是靠機械限位保證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射擊死角。
讓尾翼處於射擊死角,就不會射到自己的尾翼。
-
5 # 老鷹航空
二戰時期的大型轟炸機,尤其是美軍手中的B-17、B-29這樣的四發遠端轟炸機,全身上下配置了12處自衛機槍或者機炮戰位,在執行轟炸任務過程中採取大編隊飛行,這樣在面對敵方攔截戰鬥機時就擁有了極強的自衛火力。這些自衛機槍一般設定在機頭、極為、機腹、機背和機身兩側,幾乎實現了360度全向自衛火力覆蓋,算是“刺蝟”級別的防衛能力。
為了避免在編隊飛行過程中,遭遇敵機進行密集射擊時不發生誤傷自己機體以及友軍飛機的事故,當時的轟炸機主要採用下面兩種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
1、部分採用電動或者液壓傳動的炮塔設定了角度限制器;
以B17為例,機頭、機尾、機腹都算是朝前朝後朝下射擊,不會誤傷自己,尤其是機腹炮塔,直接面對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因此,這一戰位的炮手是轟炸機上最危險,陣亡率是整個轟炸機機組成員中最高的。
轟炸機上的機背炮塔比較特殊,在其旋轉向後射擊的過程中容易誤傷垂尾,因此這種炮塔增加了角度限制器,只能在安全射擊角度範圍內進行射擊,這樣就避免了誤傷自己。
此外還有機身兩側的人工機槍戰位,也是採用一樣的限制器,從而讓槍手只能向其正前方左右兩側合理角度範圍內以及下方和上方射擊,避免了打中機翼和平尾。
2、編隊飛行中,為了避免各自轟炸機火力的誤傷,不同批次的轟炸機保持一定的高度差,同時在同一個方向上,各個轟炸機的槍手只負責其中一個點,這樣就一方面能夠集中火力完整的覆蓋一個方面(而不是一個帶點),另一方面能夠避免誤傷和火力浪費。
總的來說,轟炸機編隊飛行是一種非常高效的空中防衛陣勢,相比於分散隊形或者單槍匹馬的攻擊方式,大規模編隊轟炸方式在當時條件下是最好的選擇。當然,誤傷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戰爭就是這樣。
-
6 # 軍武小咖
當時的轟炸機主要作用是對地攻擊,主要攜帶大量炸彈,對地面部隊進行攻擊,敵對國家會想方設法用飛機進行攔截。配備機槍並不是像現代攻擊機一樣打擊地面,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德國斯圖卡俯衝式轟炸機。因此大部分轟炸機其實不是為了攻擊地面,而且為了防禦空中威脅。戰鬥機在攻擊時的軌跡基本都是固定的,所以轟炸機上的機槍手對那些飛機進行攻擊,可以很有效的防止攔截。機槍基本是用來自衛用。
當時的戰鬥機使用的航炮比轟炸機使用的機槍射程更遠。因此,在這兩者的共同作用下,一般轟炸機在執行轟炸任務時,都有己方的戰鬥機護航,目的就在於:在更遠的距離上將敵方的戰鬥機驅離。而一旦敵方戰鬥機突破己方護航戰鬥機的防禦圈,靠近轟炸機群時,轟炸機才會使用機槍進行自衛,當然轟炸的火力並不弱,二戰日期就有過記錄轟炸機的戰績比戰鬥機還要好,這是搶戰鬥機的飯碗嗎?(開個玩笑,這種例子還是比較少的)。
戰術轟炸機因為注重載彈能力,從而限制了生產成本和飛機的自身重量。導致了他們大多數火力僅能保持一種程度。輕型轟炸機的自衛火力也是如此,因而大多數轟炸機的自衛機槍很難擊中自己尾翼。部分轟炸機裝有電動或液壓傳動炮塔,設定了角度限制器。以B—17為例,飛機的頭、尾和腹都是朝著前方和下方射擊的,因而不會擊中自己的尾翼。轟炸機的機背炮塔是比較特殊的,在旋轉向後射擊時容易誤傷自己的垂尾。因此,炮塔只要有了角度器的限制,在加上安全射擊角度範圍,從而能防止誤傷自己。
一般轟炸機都是叢集作戰,為了避免各自轟炸機火力的誤傷,不同批次的轟炸機保持一定的高度差,但是別的問題接踵而至,就是有機率把炸彈砸在自己下面的轟炸機上。在同一個方向上,各個轟炸機的槍手只負責其中一個點,你打你的,我的我的,互相不參與。這樣就一方面能夠集中火力完整的覆蓋一個方面,既保證了火力的覆蓋,又可以避免誤傷。
與二戰時期相比不同,現代轟炸機已經取消了機槍。因為,從當今戰爭條件來看,轟炸機裝有機槍已經沒有任何用途了,畢竟像很多戰鬥機都已經取消了機炮。
-
7 # 泥濘中的海豹
遇到敵機只能依靠機上戰友互相配合,依靠“Mustang”戰鬥機的有力護航,還有就是靠運氣了,祈禱別被防空炮擊中,整個二戰美國轟炸機部隊是陣亡率最高的軍種之一
-
8 # 赤焰噠噠噠
先引入一個概念——射界。什麼是射界呢?射界就是武器的設計範圍,是一個以武器本身為圓心,射程為半徑掃過武器可轉動的角度形成的扇形範圍。當然,武器不僅可以在平面左右轉動,還能上下轉動。所以如果武器的設計角無論上下還是左右轉動都只能是銳角的話,射界會拓展到一個類似於圓錐的覆蓋範圍。轉動角度再大的話,射界的形狀我也無法用語言來描述了,大家自行想象。理論上可以實現空間360°全覆蓋,是一個類球形,但實際上武器不可能可以實現空間360°轉動,所以任何一款槍炮,都有射擊盲區。那二戰轟炸機可以怎麼防止自衛機槍擊中自己的機翼或者尾翼呢?辦法是:在合適的位置設定炮塔,不同的炮塔設定不同的射界,將機翼和尾翼設定在自衛機槍的射界盲區之內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這張照片是我從線上圖書館找來的美國B-17轟炸機各位置自衛機槍或者機炮的射界示意圖。可以看到,不同位置的機槍負責不同方向的防禦,可能誤傷尾翼的機槍只有背上那一架。只要保證尾翼在這架機槍的射界盲區之內,就可以完美避開誤傷尾翼。那麼問題又來了,背上機槍為了避開尾翼而使用液壓系統限制了炮塔往這個方向轉動,如果敵機從這個方向飛來射擊自己,豈不是隻能眼睜睜的被攻擊?這時候就涉及到二戰轟炸機編隊飛行的問題了。二戰轟炸機都是叢集出動,大量轟炸機組成很多個機組,然後編一個大編隊。不同的轟炸機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高度飛行,從而實現其攜帶的自衛機槍射界重合,同時補全臨近轟炸機自衛機槍的射界盲區。這個時候問題又來了,那就是戰友誤傷,編隊飛行在作戰的時候有可能會擊中友機。這個情況在二戰時非常常見的,那時候技術水平有限,不可能利用計算機輔助射手來避開我方目標。所以這個問題解決只能憑藉人力,機槍手經過日復一日的訓練,配合,誤傷的機率可以大大降低。但就算是這樣,因為轟炸機的機動性和攻擊自己的戰鬥機相比實在是太差,就算裝備大量自衛機槍作用也非常有限,依然逃不過被擊落的命運。轟炸機編隊的自衛還得靠己方的護航戰鬥機,所以現代轟炸機集體取消了自衛機槍。再說一點題外話,敬佩一下二戰時期那些敬業的機槍手!轟炸機機組一般由駕駛員,通訊員,機械師,機槍手等組成,其中崗位最危險,最刺激的就是機槍手了。因為需要對外射擊,所以炮塔需要設定在機身之外。而且需要儘可能的避免飛機飛行,炮臺內部空間非常狹小。再加上需要良好的視野,炮塔幾乎都是採用玻璃設計。機槍從射擊口伸出機外,會留下一個較大的口,在飛行的時候,風會一直吹進來,蹂躪著窩在裡面的機槍手。▲這是轟炸機機槍手的作戰崗位,擁擠,狹小,裝置複雜,而且不密封,還透明。想象一下,窩在這麼一個小空間裡面,周邊都是透明的,在幾千米高空飛行,不斷有風從穿口灌進來。刺激不?我敢說大部分人還沒開始作戰,剛起飛就已經腿軟了,更別說還需要不斷和來襲戰鬥機作戰了。對於現代空戰來說,機槍根本沒有任何防禦作用,所以現在轟炸機現在都沒有炮塔了,也取消了機槍手的崗位。
回覆列表
一般都是在機腹部靠後設立機槍吊艙。機槍的轉動角度會設計成有限的保證在槍管抬舉到最大角度時機槍彈道不會掃到機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