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喵好詩詞
-
2 # 小胖愛解說
發起這場戰爭的人是儲子,並不是孟子。有人問孟子態度。孟子說一個流氓國家去征討另一個國家我為什麼要鼓勵它。可見孟子是持反對態度的。
-
3 # 搖滾米飯9307
燕國思想太超前。主要是儒家鼓吹禪讓制,只在燕國成功了,結果還禪讓的人還死了,從此不再鼓吹禪讓制了。君不君,臣不臣的,當然要攻打他了。可能說的不對,最近沒看孟子了好長時間。。。
-
4 # 晴之黎明
正義也是要彰顯的,有時候勢必要透過武力實現,比如湯王征伐,武王伐紂。孟子所講的是天下大義。所以不能用戰爭是不義的這種思想硬套。
就比如對待一個社會之惡,你是用武力把他打服了不敢在做惡了,這樣更有社會正義性。
還是在單獨事件正義的範疇下,把使用武力違法,違反道德等約束來打擊和限制想要出手對付社會之惡的一方,更有社會正義性?
這種社會正義性,就是天下大義和戰爭本身不義看法的一種矛盾統一。
-
5 # 好玩的國學
在攻打燕國的問題上,孟子耍了一個滑頭!
公元前316年,燕國國君噲突發奇想,非要學習古代聖王禪讓,把王位讓給相國子之。但噲既沒有聖王的智慧,也沒有聖王選賢用人的才能,他禪讓的子之,也不是什麼好人。眼看著到手的王位飛了,燕國太子表示嚴重不服,於是擁護子之的一派和太子一派兵戎相見,燕國陷入內亂。
齊國大臣沈同私下裡問孟子,能否討伐燕國,孟子說可以。孟子是個通權達變的人,他崇尚和平,但他更反對不義戰爭。燕國因為荒唐的禪讓陷入內戰,讓百姓妻離子散,必須以戰止戰,結束燕國的內亂。在孟子看來,燕國國君無權隨便把王位讓給別人,而子之也沒有權力接受君位,總之,燕國該打。
匡章率兵進入燕國,很快平定了內亂,但齊國好像並沒有撤軍的意思。有人問孟子,是不是你讓人去攻打燕國的,孟子斷然否認。孟子說,我確實說過可以討伐燕國的話,但我沒有說齊國可以討伐。因為只有上天指派的人才可以討伐燕國。這就像一個人犯了死罪要殺頭,只有主管刑罰的人才可以去殺人。如今,齊國和燕國一樣無道,我為什麼要說齊國可以討伐燕國呢。
其實,孟子就是在“耍賴”,但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讓人無法反駁,這就是孟子,一個心懷天下雄辯滔滔又有點滑頭有點可愛的孟子。
公元前314年,齊國在燕國的軍事存在已經取得壓倒性優勢。齊宣王想直接吞併燕國,就去找孟子商量。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於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
齊華人攻打燕國,大獲全勝。齊宣王問道:“有人勸我不要吞併燕國,有人又勸我吞併它。我覺得,以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只用了五十天就打下來了,光憑人力是做不到的,這一定是天意。如果我們不佔領它,上天一定會降下災禍的。吞併它,怎麼樣?” 孟子說:“燕國的老百姓高興,那就吞併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武王便是。燕國的老百姓不高興,那就不要吞併它。古人有這樣做的,周文王便是。以齊國這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去攻打燕國這樣一個同樣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燕國的老百姓卻用飯筐裝著飯,用酒壺盛著酒漿來歡迎您的軍隊,難道會有別的意思嗎?不過是想擺脫那水深火熱的日子罷了。如果您讓他們的災禍加深了,那只是統治者由燕變成齊罷了。”
滑頭的齊宣王告訴孟子,齊國軍隊花了五十天就拿下燕國,這肯定是上天的旨意,既然上天讓我吞併燕國,那我就應該聽上天的,不聽上天的就會遭到天譴。孟子說,燕民歡迎你就取燕國,不歡迎就不取。老百姓當初歡迎齊國的軍隊,是希望幫他們逃離水深火熱的日子,而現在,他們比以前更悲慘,用一個殘暴無道的齊國,代替另一個殘暴無道的燕國,燕國的老百姓會答應嗎?
國際政治講究平衡,各諸侯國顯然不願看到齊國吞併燕國變得強大,組成聯軍攻打齊國,齊國陷入困境。齊宣王趕緊來請教孟子,孟子說,燕華人本來是用筐裝著飯、用壺盛著酒來歡迎齊國的軍隊,而現在,齊國的軍隊殺死他們的父兄,捆綁他們的子弟,毀壞他們的祖廟,拿走他們國家的重器,而天下的諸侯本來就忌憚齊國的強大,現在齊國的土地擴大了一倍,而你又不肯行仁政(孟子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忘記推銷他的仁政),這樣肯定會引來各諸侯國的聯合討伐,大王你趕緊撤軍吧。
果然,各諸侯國組成的聯軍,把齊國打得“流水落花春去也”,齊國被迫撤軍。這次失敗,也埋下了齊國衰落的種子。齊宣王后悔沒有聽孟子的話,“甚慚於孟子”。
從此以後,齊宣王和孟子之間有了裂痕,他們再也不能好好地聊天做朋友了。
-
6 # 百里不奚
燕王噲一不愛美女,二不聽流行音樂,三不興建娛樂場所,四不進行狩獵活動,唯一的愛好就是親自拿著農具下地幹活。委屈自己而為人民群眾奉獻到這個地步,就是古代的所謂聖王明君,也不過如此了。
但是燕王噲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他經常虛心聽取各種意見。這就引出了另外一個人物,燕國的相國子之。有的書上說,子之確實非常賢能,也有的書上說,子之其實是個一肚子壞水的炒作專家。但不管怎麼說,燕王噲非常欣賞子之。
有人跟燕王噲說,您對您的大臣還不夠信任,於是燕王噲就對子之言聽計從;又有人說,要不您乾脆把國政都交給子之得了,於是燕王噲就讓子之一切可以全權決斷;還有人說,當初禹說是要傳位給益,但禹任命的官員,卻全是自己的兒子啟的黨羽,可見是做姿態,其實還是想讓兒子將來掌權,您不能像他那樣,於是燕王噲就乾脆把三百石以上的官員的印信,全部交給了子之。
從此,子之面南背北當起了燕王,而燕王噲不再過問政事,反而當起了臣子。
三年後,燕國發生了動亂。燕國因此“構難數月,死者數萬”,燕王噲死了,子之也死了(被齊華人醢了,砍成肉醬)。齊國軍隊乘虛而入,一度全部佔領了燕國。
孟子和燕王噲是同時代的人,燕齊兩國緊鄰,孟老師在齊國縱論天下大勢,燕國是眼皮子底下的事,他當然不能不關注。孟子跟齊國大臣沈同說:
“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
燕王噲無權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也無權接受燕國。這就好比說,有一位先生,您很欣賞他,您能不跟齊王打招呼,就把你的崗位讓給他麼?他能不得到齊王的任命,就接受你的崗位麼?燕王噲讓出自己的國君之位,和這有啥區別?
當然這話也引出一個問題,做大臣的,要出讓自己的崗位的話得先跟國君請示,那君主要禪讓,跟誰請示呢?孟老師也有解答,答案是:跟老天爺。
當然,老天爺不會說話,但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所以跟老天爺請示的實質是:一切順從民意。
於是孟子提供了一個大兜圈子的堯舜禪讓的版本。堯把舜推薦給上天,神明都認可了舜主持的祭祀;堯讓舜主管政治事務,老百姓都安居樂業。但舜仍沒敢接受天下,堯崩了,三年之喪已畢,舜就跑到荒郊野外躲起來了,希望這樣維護堯的兒子丹朱的繼承權。但躲起來是沒有用,天下的諸侯和老百姓,全部把丹朱撂一邊兒,而緊密團結在舜的周圍,於是舜沒辦法這オ到了“中國”(這裡的中國意思是首都),登上了天子之位。
回覆列表
當時的第一發起人不是孟子,而是儲子。有人問過孟子鼓勵齊國打燕國嗎?
孟子說一個無道之國去征討另一個無道之國,我為什麼要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