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翔小籠包,又叫“南翔小籠饅頭”,簡稱“南翔小籠”,不管是什麼包子,到了上海統統都叫“饅頭”,這也是上海方言特色。南翔小籠源自上海嘉定區南翔鎮。該品素以皮薄、餡多、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很多人容易把“南翔小籠”和“上海小籠”畫上等號,因為“南翔小籠”的名氣實在太大。但其實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些區別。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之地,自然也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小吃,其中小籠/湯包類便有幾大流派,南翔小籠、無錫小籠、蘇式小籠、南京雞汁湯包等等。
南翔小籠特點是皮很薄,幾乎呈半透明狀,幾乎是所有小籠/湯包類中最薄的。南翔小籠個頭也很小,一籠可以放上10-12個。肉餡味道鹹鮮,調味比起其他地區的小籠/湯包清淡一些。
無錫小籠個頭比南翔小籠大,皮也更加厚實,無錫小籠最大的特點是湯紅味甜,用了許多醬油和糖來給餡料調味,若不是江蘇、上海本地的朋友,一般怕是吃得極不習慣。透過小籠薄薄的麵皮,便可隱隱感受到紅色的湯汁。
南京雞汁湯包最大的特點就是褶子朝下蒸制,湯汁也是以雞湯為原料。雞汁湯包在上海不算普及,影響也不大。
上海人民吸收了各種地區小籠的製作技巧,也不斷創新,把小籠發展得更精緻,有了蝦仁小籠、蟹粉小籠、鹹蛋黃鮮肉小籠等等。
說完各種小籠的區別,那麼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說南翔小籠。
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於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因餡料為秘製配方,製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製作而成。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傳人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後因戰亂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流失於歷史記載。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製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1997年,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2000年,他制訂了該技藝的標準和規範,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麵、擀麵,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標準。
所以要吃正宗的南翔小籠當然首選城隍廟南翔饅頭店or南翔古鎮了。當然南翔饅頭店底樓排隊的可以忽略,實在是太難吃,要吃正宗的請上樓多花點錢。南翔古鎮的小籠店就很多了,選擇更豐富,我吃過幾家,水準都還不錯。現在也有一家曾經的網紅小籠店,在不少商場有連鎖,叫做佳家湯包,做得也是南翔風格的小籠。
其他風格的小籠店也推薦幾家:城隍廟綠波廊,南京路泰康,七寶老街無錫小籠館,連鎖的富春小籠。
“上海小籠”的故事真不是一個“南翔小籠”可以說得盡的,上海是海納百川之地,有很多不同風格的小籠包,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恐怕也難以說得清“上海小籠”究竟是個什麼樣,這才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有趣之處。
部分內容參考《申江服務導報》&“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網”。
上海南翔小籠包,又叫“南翔小籠饅頭”,簡稱“南翔小籠”,不管是什麼包子,到了上海統統都叫“饅頭”,這也是上海方言特色。南翔小籠源自上海嘉定區南翔鎮。該品素以皮薄、餡多、味鮮而聞名,是深受國內外顧客喜愛的傳統風味小吃之一。
很多人容易把“南翔小籠”和“上海小籠”畫上等號,因為“南翔小籠”的名氣實在太大。但其實兩者之間還是存在一些區別。上海是一個海納百川之地,自然也匯聚了全國各地的小吃,其中小籠/湯包類便有幾大流派,南翔小籠、無錫小籠、蘇式小籠、南京雞汁湯包等等。
南翔小籠特點是皮很薄,幾乎呈半透明狀,幾乎是所有小籠/湯包類中最薄的。南翔小籠個頭也很小,一籠可以放上10-12個。肉餡味道鹹鮮,調味比起其他地區的小籠/湯包清淡一些。
無錫小籠個頭比南翔小籠大,皮也更加厚實,無錫小籠最大的特點是湯紅味甜,用了許多醬油和糖來給餡料調味,若不是江蘇、上海本地的朋友,一般怕是吃得極不習慣。透過小籠薄薄的麵皮,便可隱隱感受到紅色的湯汁。
蘇式小籠製作方法和無錫小籠差別不大,一脈相承,個頭一般比無錫小籠稍小一些。白湯,沒有無錫小籠那麼甜,調味以突出鮮美為主,但一般也會加少量糖調味,甜度高於南翔小籠。不少人以為“上海小籠”=“南翔小籠”,其實過去上海流傳最廣的應該是“蘇式小籠”,不少上海人民的記憶裡可能“上海小籠”≈“蘇州小籠”。畢竟南翔小籠更細巧,製作成本&難度更高,不利於普及。南京雞汁湯包最大的特點就是褶子朝下蒸制,湯汁也是以雞湯為原料。雞汁湯包在上海不算普及,影響也不大。
上海人民吸收了各種地區小籠的製作技巧,也不斷創新,把小籠發展得更精緻,有了蝦仁小籠、蟹粉小籠、鹹蛋黃鮮肉小籠等等。
說完各種小籠的區別,那麼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說說南翔小籠。
南翔小籠製作技藝於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誕生,因餡料為秘製配方,製作技藝一直靠師徒之間薪火相傳。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鎮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對大肉饅頭採取“重餡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他用不發酵的精麵粉為皮,豬腿精肉手工剁成的餡料加上肉皮凍製作而成。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第二代傳人吳翔升在上海城隍廟開設南翔小籠饅頭店。後因戰亂等因素,第三代、第四代傳人流失於歷史記載。1958年,古猗園重新恢復經營南翔小籠饅頭,第五代傳人封榮泉改良製作工藝,使南翔小籠重回普通百姓餐桌。1997年,李建鋼成為第六代傳人。2000年,他制訂了該技藝的標準和規範,選料、配方、攪拌乃至揉麵、擀麵,每一道都有明確的標準。
所以要吃正宗的南翔小籠當然首選城隍廟南翔饅頭店or南翔古鎮了。當然南翔饅頭店底樓排隊的可以忽略,實在是太難吃,要吃正宗的請上樓多花點錢。南翔古鎮的小籠店就很多了,選擇更豐富,我吃過幾家,水準都還不錯。現在也有一家曾經的網紅小籠店,在不少商場有連鎖,叫做佳家湯包,做得也是南翔風格的小籠。
其他風格的小籠店也推薦幾家:城隍廟綠波廊,南京路泰康,七寶老街無錫小籠館,連鎖的富春小籠。
“上海小籠”的故事真不是一個“南翔小籠”可以說得盡的,上海是海納百川之地,有很多不同風格的小籠包,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恐怕也難以說得清“上海小籠”究竟是個什麼樣,這才是上海這座城市的有趣之處。
部分內容參考《申江服務導報》&“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