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看你有點眼熟
-
2 # 南陽諸葛亮
近些年,中國掀起學習《弟子規》的熱潮。但熱鬧的背後,對於學習《弟子規》的意義的認識仍存在極大偏頗。本文擬就學習《弟子規》的意義做一簡單探討。一、學習《弟子規》可以促進家庭和諧、社會和諧對於學習《弟子規》可以促進家庭與社會和諧這一點,可以說,即使沒有學過《弟子規》,甚至不熟悉《弟子規》的人都會有這種共識。《弟子規》的核心是孝悌忠信、仁愛和平,這裡面教導我們要“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夠學習和落實《弟子規》,那麼他的家庭自然首先會變得和睦、溫馨、和諧;這個家庭的人慢慢會影響到他們周圍的人,使得他們周圍的人知道禮義廉恥,懂得溫良恭儉讓,進一步影響更多的人。當社會多數人按《弟子規》的要求行事時,自然會實現社會和諧。二、學習《弟子規》可以促進身心和諧人由於追求和貪圖物質享受,僅以物質財富的多寡作為衡量人成功與否的標準,必然使得絕大多數人心靈備受煎熬,身心自然不和諧。
-
3 # 達山之石
《弟子規》朗朗上口,多多背誦一些傳統文化的字句,有利無害!現代人過於輕浮,需要一些古典文化的沉澱,今天不知道含義,終究有一天會理解,不背誦不接觸永遠不會知曉!古文大多教人從善,克己復禮,尊師重道,應大大提倡和發揚!
-
4 # 詩三味書堂
《弟子規》,是古代的啟蒙讀物,與《三字經》、《千字文》等並列成為教育子弟的必讀之書。曾經看到一篇文章,批駁當下興起的“國學熱潮”,說居然讓孩子們讀《弟子規》,受封建思想的荼毒,並且給《弟子規》貼上了“偽國學”的標籤。這是令人很難理解的一件事。
《弟子規》真的是某些人眼中的“偽國學”,以至於流毒無窮?我們且看《弟子規》的總綱: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有餘力,則學文。
這一句出自《論語·學而》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句的意思是: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餘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弟子規》總綱只是將夫子的話稍加變動,然後變成了行動指南,用以教導子弟。在這裡,我看不出有何流毒所在,也不知道,某人所謂的國學又究竟是怎樣一個境界。
一、孝悌
孝,即是孝敬父母,悌,即是敬愛兄長,引申為順從長上。孝悌,是中華名族的傳統美德,哪裡是什麼“偽國學”?
“孝悌”是我們處理家庭關係的準則,因為一個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本,也是幸福的根源。如果家庭不和睦,作為家庭中的一份子,會感到幸福嗎?所以,孔子很重視家庭關係,曾經說過:“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曾國藩一直很重視孝悌之道,在其家書中更是諄諄戒導兄弟、子侄輩,如:“澄弟每以我升官得差,便謂我是孝子賢孫,殊不知此非賢肖也。如以此為賢肖,則李林甫、盧懷慎輩,何嘗不位極人臣,赫奕一時,詎得謂之賢肖哉?予自問學淺識薄,謬膺高位,然所刻刻留心者,此時雖在宦海之中,卻時作上岸之計。要令罷官家居之日,己身可以淡泊,妻子可以服勞,可以對祖父兄弟,可以對宗族鄉黨,如是而已。諸弟見我之立心制行與我所言有不符處,望時時切實箴規。至要至要。”(《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弟子規》中更有“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的細則,難道不應該倡導兄弟和睦,家庭和睦?把一個家弄得雞飛狗跳,就是某人眼中所謂的國學?
不可否認,弟子規中有一些過時的東西,如“晨昏定省”,但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應該照搬照抄呢?如果你天天按照古人的做法晨昏定省,那也沒有必要。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行為規範,我們學習《弟子規》,並不是要照搬照抄上面的行為準則,而是結合當今時代,建立符合我們這個時代的行為準則。只要不離孝悌的宗旨,我們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形去做去為,沒有必要膠柱鼓瑟。
二、謹信
《周易·坤卦》說:“括囊,無咎,無譽。”意思是說,像緊緊扎住口袋那樣緘口不言,沒有災害也沒有榮譽。
《周易·履卦》也有:“履虎尾,不咥人,亨。”踩老虎尾巴,老虎卻不咬人,這是怎樣的一種謹慎呢?
在老子《道德經》中有“治大國若烹小鮮”,在《論語》中有“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這些同樣在強調謹慎。
一個人,謹慎從事,那麼,過錯就會少很多,一個國家,謹慎從事,那麼麻煩也會少很多。初入職場,如果事事謹慎,不會被領導抓住把柄,與人交往,謹言慎行,那麼,不會破壞與人的關係。試問,一個人謹慎有錯嗎?
我們再看看弟子規: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醜。
鬥鬧場,絕勿近,邪僻事,絕勿問。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
借人物,及時還,後有急,借不難。
這些都是關於謹慎的細則,同樣我也看不出有什麼流毒所在。
我們再看看信,誠信。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就像大車沒有車轅與軛相連線的木銷子,小車沒有車槓與橫木相銜接的銷釘,它靠什麼行走呢?
一個國家,如果政府沒有信用,政策法令就難以推行。一個單位,如果領導不講信用,就難以服眾。一個人,如果缺乏信用,那麼他與周圍人的關係,必然交惡。
就拿現在的電商來說,如果失信於顧客,店還能開下去嗎?還有,如果貸款購房,或者買車,不是要查徵信?我不明白,給孩子們講誠信錯在哪兒?
“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我們再看看弟子規: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事非宜,勿輕諾,苟輕諾,進退錯。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這些都是講誠信的,可以說,能夠成為座右銘,陪伴我們終生。
回覆列表
認真通讀《弟子規》大家就會明白,其實《弟子規》一直在講的是什麼呢?就是兩個字:聽話!比如:“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從小孩子聽父母的話,長大了孩子聽長官的話。說到這兒,有人曾經非常驚訝的問我,教孩子聽話不對嗎?難道你不想你的孩子聽話?我說,你問出這樣的問題,只能說明你中毒太深!
聽話意味著自己不用思考,什麼事情都由別人來做主。事實上作為一個人,我們兩個肩膀之上的器官不僅用來吃飯,更重要的是用來思考!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聽從別人的安排,怎麼可能培養出他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呢?要知道他的人生之路,最終還是要由自己來走,做父母的不可能事事包辦直到孩子老死為止!尤其重要的是,聽話,意味著思考和決定都是由別人做出的,自己只是聽從而已,所以自己是不負責任的。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是絕對不會有責任感的。
從當代的教育出發,我們發現,絕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不再是包括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是簡簡單單的分數,成績。當我們對成績過分重視時,我們總會失去一些珍貴的東西。拿考試來說,小時候,老師教導我們不要作弊,但是,不要作弊的目的不再是讓我們養成誠實守信的品德,而是為了防止被捉到。兩種目的的區別失之千里,於是就廣為流傳了一句,你可以作弊,但是不要被發現。結果,我們把我們的創造力放在了發明更多高科技去作弊,並以沒被發現為榮。而從成績的結果來看,我們收穫的遠大於我們失去的,只是它不用考試,輕易發現不了。
但是,關注考試成績有錯嗎,在中國這個人情社會,當高考這座也許是唯一改變命運的獨木橋出現時,我們只能竭盡全力為之拼搏。社會之複雜遠不是一句好壞能夠評價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險境中找一條出路。而其中的一個方式,我覺得,便是學習弟子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