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國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全境平均海拔200—600米,沙漠和半沙漠佔到國土的90%,沿海平原和內陸沙漠綠洲為居住區,全國629萬人(2016)的85%聚居在離海岸100公里的狹長地帶。
“利比亞不缺反對派,只缺統一派”,後半部分成立,前半部分應該改為“不缺分立勢力,本位主義盛行,國家意識淡薄”。
一、在人文地理上,利比亞分為三部分:東部昔蘭尼加,是利比亞沙漠一部分,以班加西為中心,佔全境面積一半,為石油主產區。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亞,屬於馬格里布,以首都的黎波里為核心,集中了國家政治權力和商業活動。西南部是落後的費贊內陸,與撒哈拉以南非洲聯絡緊密,居民稀少,多為貝都因人和綠洲務農者。
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構成了利比亞人口的97%,均為遜尼派。因為石油和服務業的發展,利境內曾有大量外籍勞工,最多時200萬。
二、利比亞漫長的歷史呈現以下特點:來自歐洲和中東的數十家勢力先後光顧,阿拉伯篇幅佔1/3強。利比亞人的國家觀念和向心力弱,地域和部族歸屬感強。
三、部落,是利比亞區別於馬格布其他國家的鮮明特徵。該國民族學家指出,利比亞境內生活著約150個部落和家族,其中30多個在該地區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前4大部落佔全華人口1/3。從該國政治社會組織的構成看,昔蘭尼加和費贊完全以部族作為社會統一的基點,的黎波里塔尼亞則依賴家族親緣的聯絡與忠誠。浸淫在悠久深厚的部落傳統和情結中的人們,自然而然地生成高於國家意識的部落政治,“利比亞是個部落國家”所言不虛。
四、獨立後60年的王國與民眾國沒有完成凝聚國家意識的歷史使命。現代利比亞的兩位領袖——伊德里斯國王(1951-1969年在位)和卡扎菲上校(1969-2011)先後統治國家60年,都沒有彌合地域裂痕和部落紛爭。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國名中透射出上校思維的混亂。“民眾國”的概念世界獨一無二,利比亞沒有政黨和各級權力架構,卡扎菲“不在任何地方,但又無處不在”。“社會主義”有嗎?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論”,其實是把伊斯蘭主義和社會主義雜融。至於“大阿拉伯”,作為阿拉伯文化傳統最薄弱的北非國家,“大”的實質是“泛”,這在卡扎菲支援巴勒斯坦事業,力主與埃及、摩洛哥統一,建立馬格里布聯盟的熱情中顯現。
五、阿拉伯之春開啟一段更加混亂分裂的程序。2011年,國內起義者、保皇派、地方勢力、部族力量和伊斯蘭極端勢力在西方支援下聯手,卡扎菲的生命於當年10月20日畫上句號。
史學家早就預見後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無論何時出現,都將陷入局勢緊張、危機四伏的狀態,無數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將上演群雄逐鹿的大戲。2014年,當利比亞局勢失控,極端與世俗激烈對抗之時,英國媒體給出經典的解讀:國內區域對抗區域,區域內部落對抗部落,部落內家族(家庭)對抗家族……利比亞豈不是“無可救藥”?
利比亞國面積176萬平方公里,全境平均海拔200—600米,沙漠和半沙漠佔到國土的90%,沿海平原和內陸沙漠綠洲為居住區,全國629萬人(2016)的85%聚居在離海岸100公里的狹長地帶。
“利比亞不缺反對派,只缺統一派”,後半部分成立,前半部分應該改為“不缺分立勢力,本位主義盛行,國家意識淡薄”。
一、在人文地理上,利比亞分為三部分:東部昔蘭尼加,是利比亞沙漠一部分,以班加西為中心,佔全境面積一半,為石油主產區。西部的黎波里塔尼亞,屬於馬格里布,以首都的黎波里為核心,集中了國家政治權力和商業活動。西南部是落後的費贊內陸,與撒哈拉以南非洲聯絡緊密,居民稀少,多為貝都因人和綠洲務農者。
阿拉伯人和柏柏爾人構成了利比亞人口的97%,均為遜尼派。因為石油和服務業的發展,利境內曾有大量外籍勞工,最多時200萬。
二、利比亞漫長的歷史呈現以下特點:來自歐洲和中東的數十家勢力先後光顧,阿拉伯篇幅佔1/3強。利比亞人的國家觀念和向心力弱,地域和部族歸屬感強。
三、部落,是利比亞區別於馬格布其他國家的鮮明特徵。該國民族學家指出,利比亞境內生活著約150個部落和家族,其中30多個在該地區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前4大部落佔全華人口1/3。從該國政治社會組織的構成看,昔蘭尼加和費贊完全以部族作為社會統一的基點,的黎波里塔尼亞則依賴家族親緣的聯絡與忠誠。浸淫在悠久深厚的部落傳統和情結中的人們,自然而然地生成高於國家意識的部落政治,“利比亞是個部落國家”所言不虛。
四、獨立後60年的王國與民眾國沒有完成凝聚國家意識的歷史使命。現代利比亞的兩位領袖——伊德里斯國王(1951-1969年在位)和卡扎菲上校(1969-2011)先後統治國家60年,都沒有彌合地域裂痕和部落紛爭。
“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的國名中透射出上校思維的混亂。“民眾國”的概念世界獨一無二,利比亞沒有政黨和各級權力架構,卡扎菲“不在任何地方,但又無處不在”。“社會主義”有嗎?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論”,其實是把伊斯蘭主義和社會主義雜融。至於“大阿拉伯”,作為阿拉伯文化傳統最薄弱的北非國家,“大”的實質是“泛”,這在卡扎菲支援巴勒斯坦事業,力主與埃及、摩洛哥統一,建立馬格里布聯盟的熱情中顯現。
五、阿拉伯之春開啟一段更加混亂分裂的程序。2011年,國內起義者、保皇派、地方勢力、部族力量和伊斯蘭極端勢力在西方支援下聯手,卡扎菲的生命於當年10月20日畫上句號。
史學家早就預見後卡扎菲時代的利比亞:無論何時出現,都將陷入局勢緊張、危機四伏的狀態,無數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力量將上演群雄逐鹿的大戲。2014年,當利比亞局勢失控,極端與世俗激烈對抗之時,英國媒體給出經典的解讀:國內區域對抗區域,區域內部落對抗部落,部落內家族(家庭)對抗家族……利比亞豈不是“無可救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