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闊天空169058430
-
2 # 悠客冠群
今人多用墨汁,且書法漸趨向純藝術領域轉變。時代使然,墨色更多服從於表現。多由對比,塊面關係來決定。脫離傳統書法與內容相關聯的束縛後,墨色變化更具誇張和形式發揮的空間,作品則更多呈現裝飾性。
在此基礎上,濃淡,乾溼,枯潤的配合可極大豐富視覺,也很大程度避免了用筆功力不足的弊端。這從日本流行書風和韓美林,劉洪彪,王冬齡,王墉,石開,曾翔,劉正成等作品中多見。也正成為時代爭辯的主要方向。
我個人認為,古典流派的書法自然價值巨大,但作為線條藝術的筆墨表現藝術,創新也正逢當時。所謂百家爭鳴,各領風騷。
筆墨,濃淡是提高書法魅力的技巧之一,對書法作品的繼承和變革都具有意義,是需要勤加掌握的,對出作品意義很大,值得重視。
-
3 # 舊事如流水
明朝以前,書法在墨色的變化上不是很大,墨色的幹、溼、濃、淡的變化是在明朝以後逐漸變化的。在變化後,讓書法創作表現力更加強了,給人們的視覺衝擊力更大了。
1、書法的變化加強了實、虛、密、疏的變化,濃墨給人一種實與密的感覺,而淡墨則給人的是一種虛疏的感覺。
2、墨色的變化能反映出書寫的連續性和過程,從濃至淡,從溼到乾的變化,更加強化了人們書寫的節奏感和審美觀了。
3、所有的作品中,不論濃墨淡墨,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層次上。墨色的變化,可以更加豐富作品的內涵與審美,更加提高了書法藝術的表現力度。
書法,只有在墨色的變化之後,才更能映襯出書法之美,墨色變化之後,不僅作品內涵豐富了,而對提高書法藝術的表現力,則更加有審美觀和理念了,墨色乃書法中的‘靈魂’。
-
4 # 北山牧童
先說個題外話,我是向來不贊同以古代單純的書法理論去解讀書法的。這種人為的藝術都離不開人,當然包括視覺藝術,心理學,人文,歷史,顏色,平面設計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才得到你看到一件藝術品後的切身感受。
首先,看下古人對墨色的闡述。
墨色,在早期的書法理論中似乎提的比較少。
在不斷的歷史演變和探索過程中,唐代張彥遠就出現了“書畫同源”,“墨分五色”等說法。這就拓寬了書法創作和審美的範圍。
書畫同源的說法,是被普遍接受的。所以,很多理論、技法在兩者之間可以互通,互相借鑑使用。
墨色當然有相通的地方。相對畫的色彩(黑白、彩色)變化,書法似乎顯得單調很多。簡單說,就是墨(黑色)落在紙面(白色)後產生的黑白灰。而“墨分五色“的說法就細化了墨色的分類,分成了五類。其實五類墨色也說法不一,一種說是:焦、濃、重、淡、清;一種說是:濃、淡、幹、溼、黑。
無論哪種說法,至少墨色區分更細了。
分的細,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就會上視覺上層次更豐富。
單從墨色的豐富上講,做個簡單對比,《玄秘塔》就不如《蘭亭序》更有層次,而《蘭亭序》就不如《自敘帖》更有層次,《自敘帖》與《祭侄文稿》相比就沒《祭》中的墨色更豐富。
如果這個不好理解,我們拿繪畫做個對比就很明顯了。簡筆畫只有簡單的線條,和紙之間只有黑白關係。而素描就開始在黑白之間出現了過渡色——灰。
再看照片(可以作為繪畫的延伸),照片中的黑白之間灰度的過渡就更細更密集。所以就視覺中所看的資訊的豐富性來說是不斷加強的。
回到”墨分五色“理論,它實際是脫胎於中國最初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理論。音樂中不也有無色嗎——宮、商、角、徵、羽。
那有人說為什麼不是七、八或九之類的,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我在另外的文章中會詳細介紹。簡而言之,生活經驗的積累,如果分三種太少了,如果七種八種太多了,反覆實踐中五色的區分足夠在繪畫中應用,無音在音樂中也基本夠用。
當然,後來西方吧顏色分為七種,音樂分成七階就更精細更準確。
綜上,書法中的墨色會根據墨中新增水分的多少,和書寫速度的變化而變化。墨與紙之間,就是黑到白的色彩變化。不同的字型而言,篆書、隸書、楷書的墨色變化較少,行書、草書的墨色變化較多。在透過書法傳遞感情上,草書優先,也因為草書中墨色的豐富性。墨色的變化越豐富,視覺傳達的資訊就會越豐富,越有層次。
-
5 # 麓風軒
書法中墨色的變化,是透過五種墨色的應用,使得墨色在書寫中由濃到淡、由淡到幹、由幹到枯的梯度,形成對比關係、節奏變化、空間層次、情感表達,以此來豐富作品內涵、提高書法藝術表現力的。首先,所謂“墨分五色”,是指墨的濃淡枯溼的變化層次。在書寫過程中,墨的層次變化遠超過五個層次。比如漲墨、濃墨淡墨、枯墨,每一個層次中又可以分出漸次變化的多個層次。它們在書法的表現上構成了鮮明的對比關係。
其次,墨色變化表現力豐富。1、漲墨是墨與水的交融在紙面的滲化作用,產生一種氤氳的效果;2、濃墨是一種力量的體現,它的視覺效果比較強烈,能夠起到凝聚精神的作用;3、淡墨則顯得清雅幽深,給人以空靈清遠的聯想;
4、枯墨或飛白是黑白相間的墨色表現樣式,其意在虛虛實實之間;5、有時墨色中間濃兩邊淡,線條渾厚飽滿,有立體感;而側鋒用筆則墨色分佈相對均勻,點畫特點是靈秀輕薄。
再次,不同的墨色在一幅作品中呈現時,它們彼此充當了相互對比的因素,並且在這種相互對比中為作品的節奏、韻味增添了內涵。書法墨色變化,正式靠這種對比關係、節奏變化、空間層次、情感表達,以此來豐富作品內涵、提高書法藝術表現力的。
最後,明代書法家王鐸,是墨色應用的高手,其中漲墨就是王鐸的發明。在王鐸的大幅式草書當中,墨色變化異常豐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筆墨表達!(附圖:王鐸草書《鳳林戈未詩卷》(區域性)可以作為墨色學習的參考)
-
6 # 陳天哲
書法中墨色的變化為作品增加了更多的內涵。我從下面四個方面來分析:
一,增加了層次感!焦、濃、幹、溼、淡的墨色本身就是層次,這裡面還可以運用宿墨!現在的草書家不僅將上述墨色用到,甚至於毛筆乾枯,用到筆根裡的墨,如圖一二三,胡抗美的草書!
二,增加了自然的書寫性!墨色的從濃到淡,是一個自然的表達過程,書法的書寫性自由呈現!
三,虛實關係出現了!墨色濃、重部分為實,溼、淡、幹、枯部分則為虛!
四,多了對比元素!書法作品中的對比元素有正、斜,粗、細,動、靜,大、小等等,因為墨色的豐富,無疑是增加了六、七種對比元素!
五,透過墨的運用,增加了點、線、塊、面!我們看一下沙孟海先生的榜書,其點、線、塊、面等元素的出現,皆是透過用筆用墨的高度概括完成的,如圖三、四、五!
-
7 # 百合相伴又一春
書法中的墨色變化是書法藝術創作的處理方式之一,枯潤、濃淡運用得當,可以豐富線條元素,使作品起伏跌宕,自然生動,藝術感強烈,像顏魯公的《祭侄文稿》,濃淡乾溼極具自然,把胸中的悲憤宣洩在紙上,無暇顧及書寫技巧與蘸墨,寫到筆下無墨而意猶未盡,可成稱書法典範。
回覆列表
書法中墨色的變化大多出現在草書當中,以筆頭的快速行走,帶出筆畫中的留白,使字看起來更蒼勁有力,還有就是在一些大字書法的個別筆畫中有此現象,能否增加作品內涵,個人看來不見得,這只是部分書法家的寫法,有的是特意為之,反而顯得不好看了。我還是認為寫書法就踏踏實實來,透過筆墨展示力量,要想力透紙背,需要靠功夫,長久的練習才成,好的書法必是看著舒服,心嚮往之,每個筆畫都是恰到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