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映初成名中心

    孔子被後人尊為聖人,就他本人而言,他只是平凡人中的有心人。在孔子之前儒做為現實生活中一存在職業,是孔子聚這個職業的聰明成為一系統,用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2 # 跬步求索

    文化思想是沒有憑空出現的,他一定是前人基礎上的延伸發展。比如我們看到的戰國爭鳴的諸子百家。基礎都是周朝長時間的繁榮穩定,他們不過是那一代的思想家,對前人經典解讀的切入點和各自的側重面。

    孔子之前確實沒有儒家這麼一個學派。但你看儒家的“六藝”卻沒有一項是孔子原創的。比如《尚書》中“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看著是不是很眼熟?同樣,儒家乃至整個諸子百家他們的核心思想其實都不衝突。他們的來源都是“六經”。只是各學派的重點不同。更明顯的例子,道德經裡的道可道非常道。當時都沒有道家,但這個道其實《周易》裡已經有了。孔子也沒有憑空想象出《春秋》,他只負責了編撰。

    在諸子百家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詩經,已經有了禮記,已經有了尚書。。。我們說孔子愛遊學愛讀書,至少他當時是有書可讀的。所以非得較真在孔子之前有沒有儒家學派我們可以說“儒”的思想早就有了。而孔子是第一個提出有教無類,第一個把這些思想擴大傳播範圍的人。

  • 3 # 兩木即是林

    直至今日,我們一直都尊稱孔子為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實際上,嚴格來講,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他,把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提煉、彙總,併發揚光大。

    那麼,在孔子之前,有沒有儒學存在?或者說有沒有其他“儒者”或儒家思想存在?下面,筆者試圖透過現存典籍,一起揣摩端倪,共同商榷。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橫跨三千年歷史,自傳說中的皇帝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園前122年)。孔子所在的年份“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集於一部曰《孔子世家》,詳細記載了孔子出生至離世的全部。透過此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發端、成型、發展、大成的各個階段。

    在《孔子世家》第六段:魯南宮敬叔言魯君曰,“請與孔子適周。”魯君與之一乘車,兩馬,一豎子俱,適周問禮,蓋見老子云。辭去,而老子送之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於魯,弟子稍益進焉。

    魯昭公給了南宮敬叔一輛車,兩匹馬,一名僕童,讓他帶著孔子到周去學禮,據說是見到了老子。這是司馬遷第一次寫到孔子拜見老子,送別時,老子以“仁”賜之。正是這三句話,啟發了孔子。事實上,孔子先後曾多次與老子交流,可以說,老子的思想對於孔子後來儒家思想的整合和延展起了很大作用,甚至把孔子從老子那裡學到的知識,比做儒家思想的“源泉”也不為過。後來,自周返魯後,孔子的弟子才逐漸多起來。可見,老子的教授對孔子的儒家思想起到了“引領”作用。

    再後來,當孔子29歲(公元前522年)時,齊景公問政孔子後,甚為高興,欲給孔子封賞田地,大臣晏嬰不贊成,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後景公敬見孔子,不問其禮。

    晏嬰對於孔子的思想很是不以為然。在他看來,“儒者這些人,雖然能說會道,卻是不服從律法約束的。他們桀驁不馴,不能作為下臣使用。......如今,孔子講究繁文縟節,重視的所謂禮,齊國不能學來用。”可能是受了晏嬰諫言的影響,齊景公以後再見到孔子,果然不再向其問禮了。

    由此看來,起碼從兩方面我們可以看出,在孔子之前,即有未成型的儒家思想存在。

    一是,老子的部分思想接近儒家思想,給了孔子極大的啟發,堪稱孔子儒家思想的“奠基石”。及至後來,孔子仍然受老子影響,多次請學老子。

    二是,當孔子釋“禮”、“仁”給齊景公時,晏嬰因反對當下類似孔子思想的“儒者”,而力諫齊景公不於接受。既然晏嬰進諫,那他必然早已對齊國甚至其他諸侯國傳播的有關儒家思想有所瞭解。也就是說,鑑於當時孔子還不到三十歲,籍籍無名,影響力甚微,加之來齊國時間短暫,晏嬰聽到的所謂儒家意識學派的資訊不可能是孔子所言,極有可能是他人。

    孔子曰: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很多知識我也不是生下來就知道,只是我喜歡研究和繼承古人的思想罷了!雖為自謙,但也可以得出,在整個儒家思想體系裡,孔子研究和探索地最為全面,最為深入,並且廣集大成。

  • 4 # 匠心1123

    儒是一種職業。後孔子之門被稱為儒士,是種鄙稱。為啥?墨家科學派,儒家術士派。老子道德經明文寫過: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孔子寫過類似強字之曰儒了?之後很多嘲笑其人迂腐便用儒生稱之,現在倒成了時尚了。

    你就想,一個搞喪葬祭天的,談論治國?如果你說的治國有方,那就是不務正業,如果治國有方應該摒棄祭祀,大興民智。可見儒家之論處處打臉。大半本書都在抄道德經易經和百家學說,最核心的點就是當兒子必須孝順,家裡死人了必須大操大辦這才叫禮才叫理。要不就是君君臣臣,國家祭祀大家必須支援,不然就是不仁不義。講修身修性也是圍繞名利地位而言。怎麼做才能讓別人誇你,覺得你是個講理的人。自然,天候,大勢,一律不知所云。

    中國光是發展中國家就已經感覺儒學之大糟粕,等民智真正提升到一定階段,儒學即被淘汰。

    常講錢之人必貪利,常談風月必好色

    常談忠孝者必不知忠孝。

    古人最好的文化就是自然與辯證,危難時候可以幫助民族走過難關。儒學就是這些大學的陰陽反面,大國習之必亡。可謂文化圈的return,世界國態級的終結者。

    寧可沒文化也不學儒家。

  • 5 # 仁己及人

    不是創作,而是發現。仁義禮智信古已經有之,只不過沒有人明明白白說出來而已。

    孔子老子對話有一句話,先道,而後用德,進而用仁,仁懷用義,義壞用禮,就是說,當天下大道充盈的時候是不用專門說仁的因為人們的行為自然符合仁德。孔子之前,饒舜,都是行為自然符合仁德的,哪怕後來春秋戰國時代,還有宋襄公,楚王止戈為武等等

    孔子是明明白白說出來了。為後世樹立行為標準。這就是仁義之學

  • 6 # 吳山野士

    孔子之前是沒有儒學一說的。孔子廣收學生,孔子從事儒這個職業,人們把孔子所傳授的學說稱為儒學。所以儒學不是孔子創立。

    孔子推廣教育傳播了傳統學說。孔子主講易經、尚書,周禮、音樂、詩經、春秋。所以這些學說與孔子的職業並沒有太大關聯。這些經典雖然都經過孔子的編排,但不屬於孔子的創作。所以儒學不是孔子特別創作的。

    但是儒這個字從人從需,有要成為一個人們需要的人的意思,這也是孔子教授學生的主旨。所以孔子以及門徒皆以儒自據。

    儒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教育與學習的目的。所以儒極力推崇普世價值觀仁愛。仁愛成為了儒學的中心思想。

    《論語.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種子的中心是仁,有仁的種子是好種子,沒有仁的種子是壞種子。

    生命的中心是仁,無論你是那一個民族、無論你是屬於那一個國家。無論你的信仰是什麼。仁愛都將是你判斷價值的依據。喜歡的在心中會增值,不喜歡的在心中會貶值。難道不是這樣的嗎?西方的普世價值與之比較,西方的普世價值還普世嗎?民族、國家、信仰都是一道道的門檻。

  • 7 # 至樂無如讀書

    孔子被稱為聖人,而周公被稱為元聖。周公是儒學說的奠基者,是孔子無限想往的聖人!“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吾不復夢見周公”。

    周文制禮作樂、周易、宗法制等就是儒家思想的源頭,儒家思想倡導的仁義禮智信,就源於周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精英律師》開播,劇情以及演員表現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