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hD蕭何

    這個問題有科學問題和哲學問題兩個部分組成。

    我們先來看科學問題:量子實驗觀察會對結果產生不同結果。我們轉換成專業術語,即觀察(看)使得量子發生波函式坍縮,由疊加態變成惟一態。這是量子力學至今仍然未能解決的一大瓶頸問題

    仍然有不少科學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首先我們要認識清楚,觀察(看),這一行為具有物理行為。簡單來說,我們肉眼去看,是有光的反射,我們才能看到。這裡有兩個限制條件,其一是光速限制,其二是量子太小了。如果說用光子打到量子上,在反射回來,這明顯就改變了量子的能量和位置,所以量子波函式會坍縮。

    當然還有更為專業的解釋,一個是“退相干理論”和“平行宇宙理論”。

    退相干性理論認為,量子在被觀察的時候發生了退相干,所謂相干是指各個疊加態有一定的相關性,退相干即不在相關,而是發生量子糾纏。量子甲有ABCD四種疊加態,一旦被觀察,就會退相干,只呈現A態,BCD三種態透過量子糾纏給了量子乙。

    平行宇宙理論則認為量子甲有ABCD四種疊加態,被觀察後在這個世界你看到的是A態,你在別的三個世界分別看到是BCD其中的一個態。

    所以哥本哈根學派的科學家並不認為觀察真的導致了量子波函式坍縮!

    接下來回答哲學問題,物質和意識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認為物由心生!

    幾千年來,二者相互糾纏爭鬥,誰也說服不了誰。只是信仰問題,我信仰馬克思主義,則會出唯物主義的角度出發解釋一些科學問題;如果有人信仰宗教,則會更多的從神學的角度解釋世界。

    科學家也是有信仰的,普通民眾不要被科學家的信仰所帶偏。

  • 2 # 繁星落石

    不能證明或者證反。

    這種觀察行為不是主觀意識決定的,而是物理意義上的一種客觀的行為,形成了有觀察者對某一個物質的狀態進行了觀察這樣一個事實。因為是物理上的觀察行為,所以無論有多少人來觀察,其結果是保持一致的,即從隨機過程中切片出來的一個隨機分佈的其中一種狀態。這種狀態與被誰觀測無關,也與觀測者有無意識無關,即使計算機觀測也會得到同樣的結果。

    而且物質決定意識這是一種哲學觀點,並非物理學上絕對的一個定義,你的大腦中的電訊號產生了你所謂的思維,如果這種方法被認為是物質決定了意識那麼可以理解,因為無論是電訊號還是化學訊號,都需要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才能產生。那麼當人死後是否擁有意識,因為死後不存在物質,只需要探究意識是否存在,但這卻是無法確定的事情,所以上述論點也無法證實。

    假設物質決定意識證偽,那麼意識應當存在於這個時空並且即使死亡或者其它形式的失去肉體,都不會導致意識的喪失,而意識的觀測會導致量子機率的收斂,那結果必然是由於大量觀測者的存在,我們的世界已經高度收斂,未來會成為確定性事件,分子和原子等性質不該存在任何無法確定的情況,那麼就無法解釋目前發現的量子不確定性性質,自相矛盾。

  • 3 # 霜葉9975

    量子可能具有生靈,有神經系統,一測它就關閉有關功能自我保護。

    孔怕我們對它還是知其皮毛都不到。

  • 4 # 老狼課堂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題主所說的量子觀察實驗,其實就是微觀粒子的雙縫干涉實驗,這要從光的波粒二象性說起。

    我們都知道,雙縫干涉實驗完美地證明了光是有波動性的,也就是說光是一種波。

    但是,之後的光電效應,又證明了光是具有粒子性的,愛因斯坦稱之為光子,並提出了波粒二象性的理論,即是說光同時具有波動性與粒子性。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粒子性與波動性就是光的兩個側面,就像硬幣的正反面,從不同的角度,你能分別看到正面或反面。

    之後,德布羅意表示不服,你愛因斯坦既然說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那麼普通的粒子也應該具有波粒二象性,並提出了物質波的概念。很快,德布羅意的理論就被電子衍射實驗證實。(事實上,電子衍射實驗結果是早於德布羅意的理論兩年的,只是研究者無法解釋實驗結果,所以一直沒有公佈實驗結果)

    在電子衍射實驗之後,科學家相繼用質子、中子、α粒子甚至碳60等微觀粒子做實驗,均觀察到了衍射現象。這證明了,微觀粒子是具有波動性的。

    總結一下,波經過雙縫是會發生干涉的,併產生干涉條紋,而經典粒子經過雙縫並不會干涉。

    以上的實驗都似乎都證明微觀粒子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之後的研究者在重複粒子的雙縫實驗時,驚訝地發現,如果不在雙縫後面觀察,那麼實驗結果證明粒子是波動性的;但是如果在雙縫後面觀察,那麼實驗結果證明粒子是經典的粒子性的。這也就是說,微觀粒子到底是波動性還是粒子性,跟觀察者有關。

    對於這個實驗的結果,眾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甚至為了解釋這個實驗現象,還產生了平行宇宙的理論。

    當然,最權威的解釋是哥本哈根學派得出的理論:微觀粒子到底是波還是粒子,這跟觀察者有關,這微觀粒子本身是波和粒子的疊加態,如果觀察者一旦去探測,那這微觀粒子立刻就塌縮成波或粒子,至於到底塌縮成粒子還是波,與觀察的方式有關。

    這在經典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們試著換成經典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這個理論:在一個晴朗的夜晚,天空中有沒有月亮,與我們看不看有關,就是說我們不看天空時,月亮是在與不在的疊加,我們看一眼天空,月亮立刻塌縮成在或不在的一種狀態,至於月亮塌縮到哪個狀態,與我們觀察的方式有關,可能我們帶上眼鏡看,月亮不在天空,我們摘下眼鏡看,月亮就不在天空。

    哥本哈根學派的理論顯然是不能服眾的,不止愛因斯坦反對這個理論,連量子力學的創始人薛定諤也是不同意的,並提出了薛定諤的貓來質疑這個理論。

    薛定諤的貓

    將一隻貓關在裝有少量鐳和氰化物的密閉容器裡。鐳的衰變存在機率,如果鐳發生衰變,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氰化物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變,貓就存活。由哥本哈根學派系的理論,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貓就理應處於死貓和活貓的疊加狀態,也就是說這隻貓是既死又活的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

    哥本哈根學派的迴應:在微觀的世界裡,這隻貓就是既死又活的狀態,你一開啟容器,就是去觀察它了,你一觀察它,它立刻塌縮成死或不死兩種狀態中的一種,並且貓到底是死還是活,由你觀察的方式決定。

    當然,對於這個實驗結果還有另外兩種常見的解釋,我們一併說一下。

    1.平行宇宙解釋:這是埃弗雷特博士研究期間提出的,他認為量子力學中存在多個平行宇宙。以薛定諤的貓為例,貓是不可能處於既死又活的狀態的,應該說是在一些平行宇宙中,貓是死的,另一些平行宇宙中,貓是活的,這給觀察者反饋的資訊就是,不同的觀察的方式,看到不同狀態的貓。當然了,這個理論是被哈根學派給否了。(多說一句,現在很多關於平行宇宙的科幻電影的理論根源來自於此。)

    2.微觀粒子有意識:這種解釋常見於抖音和快手等網路平臺,就是說粒子有自己的意識,它會選擇讓你見到它的粒子性還是波動性。當然了,這種解釋看看就好。

    最後回到題主的問題,量子世界的粒子性還是波動性與觀察的方式有關,是否證反了物質決定意識?我認為沒有。即使在經典的世界,我們觀察方式不一樣,看到的事物也會不一樣,就像下圖的圓柱一樣,它到底是圓形還是方形,還是圓形和方形的疊加態?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對物理世界的認識,就像盲人摸象一樣,我們以為看到了事物的全貌,其實,我們很可能只是摸到了大象的腿或耳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理解雨果所說的“藝術有兩大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