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enxinsihu
-
2 # 森貓心理
這種心理是屬於不自信。
一、不自信,甚至自卑別人都覺得你很好,但你自己卻感覺一無是處。別人覺得你好,這肯定是一個事實。你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你一無是處,這肯定不是一個事實。
沒有一個人是一無是處的,每個人都有多面。有缺點也有優點。別人都覺得你好,那你應該先找找別人覺得你好的地方。看不到自己好的地方,不肯定自己,這屬於不自信,或者是自卑。
二、認知偏差人為什麼會覺得自己不好。本質上來說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好。從而產生不自信的心理。
你的認知裡就沒有自己好這個概念。對自己的認識出現了認知偏差。
有自知之明是好事,但是應該建立在全面認識自己的基礎上。建議可以讓周圍人對自己客觀評價,你可以對自己的經歷的事情進行總結呀。結合周圍人,自己的評價和認識來全面認識自己呀。
三、鼓勵自己不善於表揚自己,肯定自己,鼓勵自己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樣的。最有可能的情況就是在自己的成長過程當中,自己的父母身邊最親近的人總是否定自己,批評自己,導致自己從小就沒有獲得應該得到的肯定,讚美。
既然從小缺失肯定,讚美,表揚。那麼長大之後就應該自我克服。
當別人覺得你好時,建議問問別人覺得自己哪一點做得好。從而建立對自己的自信。
也可以記錄表揚日記,記錄自己一天當中所做的事情,值得肯定的地方。日積月累的話,也能培養自信。
-
3 # 莊周夢蝶
你為什麼就覺得“別人都覺得你很好”?果真如此,那你應該內心產生喜悅才對啊。有時候我們總會臆想一些事情。別人覺得你好不好無所謂,如果你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那麼別人眼中的“好”是怎麼來的?是你違心的偽裝的嗎?總想做一個能人見人愛的人,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累!越活越累!你活出你自己了嗎?所以,請先放下所謂的“別人”吧,先把自己調整好,想想自己想要什麼?迴歸自己的本心,努力活出“真我”!
-
4 # 娃娃心理
別人覺得我很好,自己卻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是因為自我認知衝突的原因,自己沒有守住自己的心神,心靈不夠自由,沒有開啟自己的心泉。在別人眼裡很好說明自己外在的表現比較好,自己也期待和嚮往他人的認可,也就是高自尊的心理,所以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面面對社會化的環境,並得到了外界的認可。而心卻是向裡面成長的,外在表現只是成長了自己的社會能力,卻沒培養出自己認可自己的態度,沒有養成守住自己心神的基本功,也太在意外界的影響,容易被幹擾。所以需要讓自己的內心強大,找回自我,多問自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
-
5 # 斜月三星齋主人
內在的東西如果沒有處理好,外在不管多麼優秀成功都會有匱乏感的。
就好像有很多貪官,他們即使身居高位,衣食無憂,但依然不停的收斂錢財,他們缺的不是錢,因為童年的匱乏感一直存在,所以內心的那份匱乏,讓他們不停的透過向外界索取,來填滿自己內心的坑洞。錢、地位被用來彌補內心的自卑、空虛、童年的匱乏感。
關照自己的內心,不過度向外索求,處理好自己的內心,經營好自己的內心,才能逐漸讓自己有所改變。
提高自己內心的能量,做自己喜歡擅長又有意義的事情,從小事做起,慢慢積累好的自我評價,人才會越來越有自信。
-
6 # 碧浪達夫人
首先這是典型的不自信的的表現,可能在你的人生經歷中曾因為自己的過錯而耿耿於懷,有著過不去的坎兒。
其次,每個人對很多事情評判的標準是不一樣的,可能在別人看來你已經做的很完美了,但以你的標準來看你遠遠不夠的,你是一個追求極致的人,一件事你覺得做不好就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輸不起。
這種情況讓我想起《少有人走的路》中,曾經寫到有兩種心理疾病,分別是人格失調症和神經官能症,這兩種心理疾病就是有兩個極端,前者是強調“我不能”、“我不可能”、“我做不到”,他們缺少自主判斷及承擔責任的能力;後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不應該”掛在嘴邊。不管做任何事,他們都覺得能力不及他人,他們缺少勇氣和個性。不少人兼有神經官能症和人格失調症,統稱為“人格神經官能症”。在某些問題上,他們把別人的責任攬到自己身上,內心充滿內疚感;而在別的問題上,他們卻一推了之。
最後,想說的是不管遇到什麼問題要及時與家人或是朋友溝通,要記住,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
7 # 小陳說保
最真實的心理,別人說的都是假話。
其實也就是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的要求而已。自我要求偏高,也就是沒安於現狀,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感覺把。這樣的感覺也是對的沒啥毛病。不一定要活在別人的眼中,努力成為自己想要的那個人就行了。
別人覺得你很好,自己也不用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樣會打擊自己的,可以對自己的要求高一些,去努力就行了。如果不想努力,那就要試著和別人一樣接受現在的自己,覺得自己很好才行,畢竟快樂最重要。
-
8 # 常州子觀心理工作室
你好!
這是一個令很多人都困惑的問題。
比如,來到我的諮詢室裡的很多人,外形漂亮/帥氣,事業成功,人緣好,家庭美滿······但唯獨自己總是覺得“我不夠好!”,甚至像你一樣“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要回答“為什麼會這樣?”,還得從我們對自我認識之初說起。
我們在剛出生時,不大會將自己做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感受,而是和媽媽一體的。但是到了2歲左右,我們開始有了自我的感覺,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會“對著幹”,大人說東偏要往西。當我們有了自我的概念之後,就會慢慢形成對自我的認識,但是這個認識從哪裡來呢?——是從別人的眼睛裡看到的!如果對方對我笑,對我友好,對我關注,甚至直接誇我,那麼我會覺得我是可愛的,是“好”的;如果周圍大多數人(最主要的還是重要他人,即直接養育人)經常都對我這樣,那麼基本上可以確認“我是好的”;反之,如果大家經常對我表現出討厭、批評指責、甚至忽略,那麼我們會覺得“我不好”“我一無是處”。
當然,這個時期只是奠定我們對自我認識的基礎,而實際上,自我認識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豐富和調整,尤其是到了成年之後,我們有能力去做分析、判斷,就可以有機會從客觀的角度去看自己,重新評估自己。
所以,不妨退後一步,像旁觀者一樣去重新認識自己這個“朋友”:TA優秀的部分、美的部分······
-
9 # 指尖幻城210
比人覺得你很好分為兩種,第一是你真的很好!第二則是別人很好。至於你說的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也是對應的。如果是第一種,那就是你過於不自信;如果是第二種,那你就要好好跟“別人請教一下”了。
無論是哪個方面我們都要學會自信(自信不是自大)。那首先我們來說第一種,如果你真的很好,那不自信的原因會佔據一大半因素,可能是跟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也可能因為經歷過一些別人所不知的事情讓你不夠自信,因為自己被認可的時候比較少,所以就很希望被認可,一旦被認可又很矛盾的覺得自己不太好。這是一個很矛盾的關係,需要自己慢慢改變,可以透過一些聚會、健身、與人溝通等方式來增強自己的自信度。
第二種那就是自己有時候很多事情做的不是太完美,但因為家庭環境或者說是成長環境的影響,導致自己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會做錯事情,但又覺得自己一身公主病沒有會做的,別人又不想說不好聽的讓你難堪,所以自己會非常的矛盾。這就需要自己慢慢去跟“別人溝通”,慢慢發現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努力改善就好
總之一句話:做好自己,對得住他人
回覆列表
一個是品德,一個是能力。還有可能是一時失誤,失誤是不可避免的,主要還是自己多問問自己,為什麼認為自己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