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沈桎

    李紳出身很苦,所以在他年輕的時候可以寫出《憫農》這樣關切農民苦難生活的詩作。但是他後來走上仕途,隨著官越做越大(當然其實也不大,就是縣級),所有美德和優良品質都丟掉了。

  • 2 # 心懷17

    關於李紳驕奢淫逸的故事我很早就讀過此類文章,最出名的段子就是說李紳當了大官之後,生活非常的奢侈,他最喜歡吃雞舌頭,據說一頓飯都需要吃三百多隻雞。但是這個段子並沒有真實的歷史證據,應該屬於無法證實的野史。

    但是李紳當了大官之後生活水平提升了是不爭事實,最有力的證明就是劉禹錫的那首詩《贈李司空妓》:

    高髻雲鬟宮樣妝,

    春風一曲杜韋娘。

    司空見慣渾閒事,

    斷盡蘇州刺史腸。

    劉禹錫被貶做蘇州刺史,李紳邀請他飲酒,並招來了歌妓來在席上作舞助興,飲酒期間,劉禹錫對宴席上的奢華,感到不滿與痛惜,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對李司空的譴責與勸戒,“司空見慣”這個成語就出自這首詩。其實古代像李紳這種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基本都是這樣,妻妾成群,生活優裕,大詩人白居易也是如此,我們很難用今天的道德標準來評價千年前的文人,但是這些古代高官能夠用筆寫下群眾的疾苦也是難能可貴。

  • 3 # Lingting1314

    曾寫下"鋤禾日當午,汗滴和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李紳,一直是以呼籲關心三農,尊重人民勞動成果,愛惜糧食的正面形象示人,竟然和驕奢淫逸扯上關係,實在今人匪夷所思。

    李紳小時候父親就死了,一直跟著母親生活,日子過得不是很寬裕。母親從小就教育他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好考個功名。就是在這期間,他親眼目矚了農民付出了辛苦勞動,卻仍然解決不了溫飽的現象,後來在青年時期創作了流傳千古的《憫民》。

    李紳也算爭氣,雖然在三十多當考中進土後,在官場浮浮沉沉,幾經波折,但之後也算官運亨通,從司馬、刺史、節度使,到最後被拜相併封為趙國公,完成了從縣市警備令、省長、省委書記、國家總理的步步高昇,真可謂是風光一時,光宗耀祖!

    那麼,本來身為貧苦孩子,透過自己的拼搏努力,最後華麗麗轉身,成為國家重要領導幹部,李坤是否因此變得"驕奢淫逸"了呢?我想很多人肯定會這麼想。

    在詩人劉禹錫被貶蘇州刺史時,李坤請劉禹錫來家中做客,除了美酒佳餚,席間還有歌伎表演助興。劉禹錫據此做詩一首:"高髻雲鬟宮樣妝,春風一曲杜韋娘。司空見慣混閒事,驚斷蘇州刺史腸。"很多解釋地方說劉禹錫看不慣現場的奢華,以此詩勸誡乖遣責李坤。我覺得倒未必,那時候家中三妻四妾,包二奶,養小三都不算什麼,只要你養的起。再說劉禹錫這首詩說實話寫得不怎樣,只不過是因為"司空見慣"這個成語才出名罷了。但當時的社會風氣就是這樣,朋友來了招歌伎就跟現在你請朋友去KTV一樣平常。以一首詩來證明李坤"奢淫",那麼唐朝比他"奢淫"的多了去了。

    還有一說,李紳位居高官之後,生活上越來越豪奢,一天光吃飯就要花好幾百塊。並且,他喜歡吃雞舌頭,每天要殺三百隻雞,後院的死雞堆積如山。這個純屬謠言,我翻遍了各種資料,都沒找到這個說法的記載。你想想,一天三百多隻,一個月就萬餘隻,那一年呢?要是真的,勢必一雞難求,這需要多少養雞廠,帶動多少養殖戶,就衝著養髮展養殖業和推動當地經濟來說,歷史也要記上一筆!一個謠言而己,更說明不了什麼。

    最後,說一說"吳湘案"。

    李坤踏入政壇十多年後,捲入朋黨之中,他加入了李姓黨派,並且是骨幹之一。後來李黨失勢,他也跟著被貶。本來他以為站錯了隊伍,沒想到若干年後,李黨重新得勢,他也又得到提拔。前因就是這樣,至於朋黨之爭的細節,與本文無關,就不多講了。

    本案的主角吳湘,與李黨的帶頭大哥有諸多積怨。就在李坤重得重用,擔任淮南節使時,這位仁兄犯事了,落到了李紳手中。吳湘的罪名有兩個,一是貪贓,二是強搶民女。單是貪贓這一條,在大唐法律中,就是死刑。李紳把吳湘給砍了頭,本來是名證言順的,可壞就壞在時間上。大唐還有一條法律,秋後問斬,就是說殺人是有時間限制的。關健是李紳把吳湘審完,犯罪事實確鑿以後就把他宰了,沒等到秋後。李紳當了多年官,難道不明白這個規定嗎?他急於下手除掉吳湘這一舉動,就有公報私仇的嫌疑了。

    結果吳湘一死,他同黨的一派不幹了,鬧得沸沸揚揚,但最終不了了之。當然,李坤身處朋黨之爭的漩渦中,他這件事做得的確欠妥,沒沉住氣,一件順理成章的事讓他搞雜了,難怪被對手認為利用手中職權徇私枉法了。就這個事件來說,跟"驕奢淫逸"似乎關係不大。

    我認為,李紳留下的詩作之中除了《憫農》姊妹篇最為出名之外,和同時期白居易文學成就相差甚遠。或許,李坤因為長期浸淫官場,特別是中後期熱衷結黨,文學才華漸漸被自己埋沒。

  • 4 # 不務齋

    李紳在唐朝並不是非常出名的詩人,只因為寫了兩首《憫農》,讓他得到了“憫農詩人”的稱號。也成為膾炙人口、兒童都會的著名唐詩。

    那麼,能寫出如此悲天憫人詩句的李紳,到後來為什麼是一個禍害百姓的貪官,實在是無法相信。

    李紳寫下這兩首詩的時候,他才不過30歲,不過他要一直到35歲才考取進士,也就是說寫這首詩時的李紳還在讀書,還是個窮秀才,親眼看到農民辛苦勞作收穫的糧食產量也不多,這引發了李紳的同情心。

    一、官二代家庭

    此前家裡的爺爺、父親都是高官,李紳就是個官二代,不過父親在小時候就死去了,讓李紳家一下子窮苦起來,受到了同族的排擠,這在李紳小時候的心中埋下要做官發財奪權的念頭;

    二、流浪生活

    後來母親也跟著過世,就剩下李紳過著流浪生活,充分接觸了底層人民,不過他依舊沒有忘記讀書。這樣的苦日子造成了李紳雙面的性格,一個是自強不息憐憫貧窮;二是立志成材做官發財;

    三、一朝成魔

    唐憲宗時的宰相被刺身亡,成為李紳命運的轉折點,由於之前所忍受的白眼,李紳一朝成魔投入李德裕門下,成為李黨頭馬,一步一步向權利臣服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政客;

    四、奸人李紳

    有一個姓崔的官員,和李紳是同榜進士,有一天,崔同學特意來拜訪李紳,可是在路上他的僕人和城裡百姓吵起來了,後來被李紳聽說了,就把這個僕人處以極刑。還把崔同學也一起抓了,嚇得崔同學趕緊磕頭道歉,李紳還是打了他20棒子,才算了結。

    李紳因為被權利徹底矇住了心,才做出一些無法理解的事情,在他眼裡,只要能保住他的權利,百姓的性命算的了什麼?他就如同一個小丑般,飛揚跋扈。

    最終,死去的李紳因為“酷吏”被褫奪三官,子孫不得再入仕。

  • 5 # 蘭影竹風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我來從心理和行為的關係方面分析研究下!

    有一類人,心理本來就是追求奢靡之人,也行奢侈之事,他的品行又與社會倡導和審美格格不入,於是心理產生矛盾和不平衡因素,在一些方面就會產生遵從宏揚社會倡導和審美的表象言行,以慰藉自己矛盾不安的心理,自我解脫,自我辯解粉飾。就如同做壞事的人會進寺廟解心結一樣,不同的是自我解脫和靠第三方(佛)解脫。這也是佛教能在中土大地植根生存的根源,因為其勸善規德解煩避世的功用得到了廣泛的認可。

    那麼以上這類人給旁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好人”,但“江山易改,本性難易”,時間久了,其本來“面目”又會在眾人面前暴露,後人又會認為他們是“偽君子”,如果這類人刻意“偽”,往往比“真小人”更可怕和可恨!這就是李紳的《憫農》和他的人生反差!

    其實追求好的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和人類共同的追求,但我們人類是群體社會,個人並非生活在孤島上,有些災難是需要群體共同應對解決的,自己在奢侈的同時必須要想到對相應的人群整體的影響,如果對群體影響損害很大,必須自律,才能在群體中得到認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數學,孩子上課時聽得明白但一自己做題就不會寫過程是為什麼?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