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語家味道

    這就要從一種簡單易行的觀測方法和一種相應的觀測儀器說起。這種觀測方法稱為高表測影法,相應的儀器就是圭表。所謂高表測影法,通俗的說,就是垂直於地面立一根杆,透過觀察記錄它正午時影子的長短變化來確定季節的變化。垂直於地面的直杆叫表,水平放置於地面上刻有刻度以測量影長的標尺叫圭。

    太陽每天東昇西落,正午時處於最高的位置。但季節不同,正午太陽的高度也不相同,夏季時太陽高一些,冬季時低一些。

    因此,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現了太陽高度變化造成的物體影長變化與歲月週期變化的相關性,進而確立了最早的幾個節氣——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由於中國主要位於北迴歸線以北,當正午時,太陽始終位於正南方,圭表中的圭尺朝南北方向放置,垂直的表因太陽照射形成的影子正好落在圭尺上。到了冬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低,影子最長;而到了夏至日,正午太陽高度最高,影子最短。經過長期的反覆觀測記錄正午日影,確定了一年中影子最長最短的位置,因此確立了夏至與冬至。

    而兩次冬至或夏至之間的時間間隔,就是一個迴歸年。在確定了迴歸年週期之後,人們把一年的時間再二十四等分,即得出了二十四節氣,古人把這種方法叫“平氣法”。因為冬至時影子最長,其相鄰幾天的影長變化最為明顯,更利於觀測記錄。

  • 2 # 三野行動美食探索

    一月: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正月:正陽之月。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端月:是指農曆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暮春:即夏曆三月,或陰曆三月。蠶月:夏曆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上春:指孟春正月。春日:夏曆三月。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麥月梅月純月清和余月。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鬱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於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巧月:七月七日是中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桂月、壯月、仲秋:農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曆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於無陽,故以名之。”小陽春:指農曆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曆十月為“小陽春”。孟冬:初冬,指農曆十月。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十二月: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迴節。臘月:古代在農曆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曆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裡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 3 # YALELIGHTING

    古時的“四季”也叫“四時”,指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後來又按夏曆把12個月分為: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分別為孟春、仲春、季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分別為孟夏、仲夏、季夏;七月、八月、九月為“秋”,分別為孟秋、仲秋、季秋;十月、十一月、十二月為“冬”,分別為孟冬、仲冬、季冬。

    孟春等名稱,古人常作相應月份的代稱。《楚辭·九章·哀郢》:“民離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東遷。”《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古代又有四孟(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的說法。

    但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時,所以後來稱春秋就意味著一年。 《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活不到一年。後來曆法日趨詳密,由春秋再分出冬夏,所以有些古書排列的四時順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

  • 4 # 三邵爺的夢囈

    古代是按 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四季的,並且即使在今時今日還相當準確的。

    “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 5 # 未初心之助

    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象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小時候總是聽老人說

    “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

    “清明前後安瓜點豆”

    這些諺語都是怎麼回事呢?

    大家都知道

    地球自傳軸是傾斜的

    接收到的太陽熱量就不一樣了

    所以

    有了一年四季變化、晝夜長短不一

    於是聰明的古人

    就製作了土圭測量日影的長度

    每年的日影最長那天定為

    “冬至日”

    日影最短的那天為

    “夏至日”

    又將春秋兩季中晝夜時間相等的一天

    定為了“春分”“秋分”

    商朝的時候定出了

    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四個節氣

    周朝時又發展為了八個節氣

    秦漢時

    完成了二十四節氣的確立

    漢武帝太初元年定製了

    《太初曆》

    農民伯伯就是靠著中國古代指定的歷法

    來播種和收割農作物的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菊花最近敗了後該怎麼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