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果果醬ai

    我認識一個人,跟他哥哥合夥做生意,收入還可以,但是他口碑不好,做生意時候不誠信,愛貪小便宜,有時候有點坑人。後來他結束了生意回到老家去了,才聽他哥哥說他有一個自閉症的兒子,為了養這個孩子費了很多心思,他做生意有點坑,也是為了多存錢給他兒子的,為了更好的陪伴他兒子,他回老家開了一家公益性的自閉症兒童的康復中心,在省會請了很專業的老師過去幫助那些孩子,他的康復中心幫助了很多的自閉症兒童,現在的他經常出席一些專業的交流會。為了幫助那些孩子,付出挺多的

  • 2 # SUM電影

    我是從事特教行業的,當然生活中接觸過很多的特殊兒童,你覺得你的提問角度應該是社會中人吧,作為社會中人,我們應該做的就是:理解,包容和愛護。

    經常在新聞中看到,某某孩子“拿”別人的東西,某某孩子被學校勸退等等事情,在我們的潛意識裡,孩子們似乎很不安分,故意在和大家作對,也沒有良好的教育,其實,這是因為大眾對特殊兒童缺乏的深度瞭解和同情。

    比如說自閉症兒童吧,由於認知,社交等方面的障礙,讓他們不能像普通孩子一樣正常的和人交流溝通,不能夠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他們才會採取那種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搶”和“拿”。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和包容,因為這只是特殊兒童的“普通”行為。在生活中,我們都能夠接受普通兒童的“特殊行為”,為什麼就不能接受特殊兒童的“普通行為”呢?

    特殊家庭,每一年在話費到孩子身上的金錢和精力不是一般的家庭能夠想象和承受的,他們的精神壓力是非常大的,也非常需要社會的支援和幫助。如果我們能夠幫助到他們,哪怕只是杯水車薪,對他們來說也是"雪中送炭";如果做不到的話,請我們儘量保持公平和公正,對孩子能夠多一些愛心和耐心。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特殊兒童,或許本就是完美的,和普通兒童一起,見證著生命的多樣性!

  • 3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孩子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逐漸人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用我們的情感,語言,以及認知引領孩子漸漸的從家庭走向學校在走向社會。但是這個過程中我們父母和孩子以及我們家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而這些困難需要父母和整個家庭共同去克服。

    這些困難的源頭就是孩子的診斷,大家以為孩子還小。其實從人的記憶角度孩子是記住他被診斷時的情景,如果這些情景在兒童成長過程被喚起那麼它就成為兒童早期創傷的源頭,而這種創傷如果沒有被我們早期發現並給予治癒的話,它可能一方面就會帶給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的困難,另一方面就會造成兒童發展的心理症狀,表現出來就是在他成長過程遇到我們無法理解的問題。

    這樣就會一直困擾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兒童的心理創傷不是隻有一個事件而引起的,心理創傷的造成就是好多心理事件疊加在一起,而兒童的心理創傷會影響她與父母的關係,如果這時父母沒有好的覺察那麼就給孩子造成新的心理事件就這樣會一直迴圈下去!

    當我們去面對特殊兒童的成長我們首先想到的孩子的疾病,或者孩子身體的殘障部分,其實這不是對孩子的歧視而是對孩子的正真的尊重,因為孩子身體上的殘障或者是症狀是孩子身體的一部分,如果我們不去正視孩子殘障就等於不能接納孩子的全部。甚至從精神層面我們的不重視孩子身上症狀就是抹殺孩子作為主體的一部分。

    讓母親獨自面對一個殘障的孩子其實是有些困難,母親的情緒和壓力,都沒有人去理解更沒有人去支援。以及孩子殘障帶給母親的焦慮而引發母親不好的狀態。當母親獨自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是困難甚至是痛苦,那麼這時候爸爸的支援或者家庭的理解對年輕的母親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當家庭成員去站在母親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在成長過程的困難,並願意給予母親支援。那麼媽媽的狀態可能會有所好轉,也是這種支援恰恰會帶給孩子一種安全感。而這種支援需要整個家庭的力量從內而外煥發。

    對於成長中殘障兒童來說,他所遇到的困惑不僅僅來自自己身體更多的來自內心深處無助。而這份無助感是他行動上的障礙帶給他心理上打擊,所以這是父母對於孩子在康復過程中的理解和幫助是顯得尤為重要。而這是父母應該及時用語言給予孩子認知上引領,從而支援兒童心理上發展。如果沒有及時引導那麼就會造成孩子心理發展的障礙。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會慢慢意識自己的身體和周圍小朋友的身體不同,也會感到來自他人的語言和行為或者眼神中傷害,其中還會有康復帶給孩子困惑,導致孩子內心的混亂與不安。其實這是父母是糾結的和忐忑的,很多父母都希望在孩子幼年時積極幫助孩子康復,最後不要給孩子留下任何殘障痕跡,讓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沒有殘障的困惑。其實在這種行為是對的,但想法卻錯誤的,在兒童幼年時期積極幫助孩子康復只是希望減少孩子殘障讓寶寶更好的成長,但這並不代表我們要回避孩子殘障。其實面對有殘障的兒童他們內心的困惑和不安有時候不需要我們這種專業學心理學的,孩子更會帶著這困惑去找父母,因為爸媽的她們最信任的人。如果說爸媽不告訴孩子他為什麼和別的小朋友不同,而是由其他人告訴孩子他的殘障或是孩子自己發現的。這才是真正會引起孩子內心的混亂甚至自我毀滅。所以這是父母可以用孩子能聽的話將孩子的身體狀況講給孩子聽,並告訴孩子康復的意義以及父母對於他的感情。其實這樣語言既是對孩子的幫助也是對父母自我治癒。

    面對特殊兒童成長過程還有一個我們無法避免的標籤,這些標籤有的是社會貼的,有的是家庭本身貼的。其實這是的標籤會產生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就是父母的認同,如果真的認同標籤的話其實就是對孩子成長有了一種安排,那麼我就要分清標籤的來源是孩子的診斷,而診斷只是對孩子的症狀或者孩子的行為進行命名而不是對孩子整體進行命名。另一方面父母覺得不服氣,就一直用自己所有努力幫助孩子進行“成長”從而打破標籤,其實這種成長從表面上看幫助孩子克服身體上的障礙,但是從人格上父母就沒有承認孩子是獨立個體。

    希望大家有一顆勇敢的心的改變自己人生中可以改變,用一顆寧靜的心去接受我們人生中不能改變。這樣的生活既有希望也有殘缺!

  • 4 # 大貝姐姐

    您好!對智力落後的孩子,我們也要教育、訓練,方法可能就不同於一般幼兒了,我們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要有正確的教育觀。首先在思想上必須樹立弱智幼兒應該教育,可以教育的觀點;而不能認為“汝子不可教也”。他既然是人,就要有人的價值和人的尊嚴,應和同齡幼兒一樣享有教育的權利。千萬不要輕視、歧視這些幼兒。 2.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確立目標。應該承認弱智幼兒在智力上與正常幼兒的差距,因此要分析幼兒的實際情況,是重度、中度還是輕度弱智,然後根據不同情況確定目標。應該相信經過反覆的訓練和教育,會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要講究教學方法。由於弱智幼兒智力落後,有些正常幼兒很容易學會的東西,對他們來說也要認真地教,反覆地練。為此,成人一定要有耐心。 (1)步子要小。如教孩子穿衣,就要分成許多細小的動作、環節,一點一滴地教,慢慢地學,耐心細緻地要求。 (2)反覆要多。反覆可以增強記憶、鞏固記憶。教他們學會認識一個字,要有教幾十遍,甚至上百遍才會學會的思想準備,反反覆覆的出現及練習才會有效果。 (3)家庭成員一起教。家庭成員都要有信心地教好孩子,有時“一對一”地教,有時可以媽媽一人教,而爸爸、爺爺、奶奶與他一起充當學生來學,讓幼兒有信心地學。 (4)結合生活實際教。結合生活實際來教容易學,不要過分強調識字、計算。 對弱智幼兒要愛而不溺愛,要把對幼兒的愛慘透在嚴格而耐心的教育中去。在教育時要配合用一些生動形象、色彩鮮豔的教具,多通道地刺激他們的各種感覺器官,留下印象會更深些。教育時還要注意排除一些外來干擾,如把易使他分心的東西拿開。每次教學的時間不要長。只要我們重視對弱智幼兒的早期教育、訓練,就能發揮其潛力,對幼兒,對家庭,對國家都會帶來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追女孩子要怎麼表白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