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311548442999

    花鼓鑼子

    花鼓鑼子是一種源於萊蕪顏莊一帶的民間舞蹈,自清朝末年流傳至今,已有近百年曆史。當時萊蕪荒飢窮饉,民不聊生,許多人流落集鎮,靠乞討賣藝謀求生路。這些人往往根據自己的職業特點或唱或說並加以表演,以求招徠顧客或博得憐憫。顏莊村民張鳳旨、苗傳美等人,蒐集加工改編了沿街乞討者與賣唱者擊鼓敲鑼的韻律,賣藥人打傘的技巧,磨刀人打夾板的節秦,熔多種民間技藝於一爐,形成一種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

    歷史沿革

    相傳清朝末年(1887年),那時的顏莊村土地荒涼,人民生活飢寒交迫,衣不遮體,食不飽肚,乞討者到處皆是。當時顏莊村位於萊(蕪)新(泰)路之要衝,既是商賈來往、匠人聚散的重要集鎮,又是迎神賽會、焚香祭祀的主要場所,經濟較為發達,民間文化藝術自然活躍。當時有村民張鳳旨、苗傳美、劉俊田、楊春慶、吳慶乾等人,酷愛民間藝術,時常聚在一起戲耍唱跳,自娛自樂。成為本村春節過年、迎神賽會活動的中心人物。經過多年的演練,他們逐步將乞丐的敲花鼓、藝人的打銅鑼,賣鼠藥人的耍旱傘,磨剪刀人的打夾板等技藝融為一體,演變成一種獨特的歌舞說唱表演形式,由於以花鼓、銅鑼為主要演出道具和伴奏樂器,故取名:花鼓鑼子。

    “花鼓鑼子”的起源與發展和當地的民間民俗及廟寺的祭祀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絡。過去的村民衣食無助,家境貧寒,他們時常去廟寺燒香跪拜,祈求神靈保佑家人平安,把生的渴望寄託在神靈上,在這種環境的影響下,他們不甘於貧窮和寂寞,時常聚在一起唱唱跳跳,自娛自樂,以窮歡樂來尋求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溝通。久而久之,則形成了花鼓鑼子這一獨特的藝術表演形式。

    在每年的春節前後是"花鼓鑼子"表演活動的熱鬧時期。他們五位藝人及樂隊鼓手一起到村中廟寺去燒香跪拜,祈求神靈賜福平安,保佑"花鼓鑼子"代代相傳。拜完神靈後,花鼓鑼子表演隊便集中排練演出,開始對臺詞、湊戲文、並修整演出服裝和道具等,進行演出前的準備工作。此時,本村的村民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給他們送些米麵和布料等,送錢送物,圖個祥和吉利。過了春節,先在本村演出三天,然後,再按請貼順序到外村和集鎮上去演出。正是這種形式和內容賦予了它頑強的生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博格巴要走,西班牙幫續約難,這是曼聯喪失鬥志的主要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