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提琴心聲
-
2 # 牛裁縫
我在看CCTV1《開講啦》節目時,偶遇一位老指揮來開講,其中有人提問: 我想聽交響樂,我卻不懂交響樂,請問指揮我該怎樣聽?
老指揮曰: 可以不要懂,你只要聽起舒服就行了。比如: 命運交響樂在作曲時,作家是怎麼想的?有誰知道?
所以,你不必要弄懂,只要聽起舒服就行了!
老指揮一席話使我茅塞頓開,於是我也開始用音箱(藍芽)來聽外華人的交響樂了,多聽常聽後,慢慢地就開始感覺到心情舒服了。
熟悉的《交響樂•沙家浜》除外,因聽熟了唱詞,瞭解其故事情節。
中國產交響樂的《花兒與少年》和其它聽熟了樂曲還是聽起津津有味。我認為: 聽交響樂講故事、講歷史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並不是高不可攀的陽春白雪。
真得感謝CCTV1巜開講啦》欄目,特別是那位瘦小的(男性)老指揮指點迷津,使我認真去聽交響樂,獲一種可以養生的情趣!
-
3 # 三十二樓看風景
還真是有一點可以察覺的差異。
越好的樂團,它的各個聲部,就像是同一根大蔥上的蔥尖,根子上是契合緊密的,分開來又是舒展自然的;同一聲部不同樂器在速度節奏音量音色上是高度一致的,組合得彷彿就是一個人演奏出來的。
一個完整的作品,不會讓你從音樂的流淌裡跳戲,感覺到“聲部”的存在。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2608985304720507554&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https://haokan.baidu.com/v?vid=1112976396390926001&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
4 # 健君觀宇
這個問題本身是比較和判斷交響樂團的不同水平或高下。人們的比較習慣是中外或東西方,進而是歐美不同城市的樂團。不是專業,不能從專業的角度去評判,只能談談作為普通觀眾的看法。交響樂是舶來品,它的出現早於我們的接觸有二三百年,其主要作品來自於歐洲作曲家,其交響樂團也要早於我們上百年。所以西方與我們的樂團水平不在一個起跑線上,高下似乎立判,就像教授面對著小學生。中國正式的交響樂團產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樂團,前身是延安魯藝,現為國家大劇院樂團;當然各省市的樂團也先後出現,起點很高,不可小覷。中國產的交響樂代表作品有黃河、梁祝、紅旗頌、沙家浜等,我們是在大喇叭、收音機的年代不由自主地聽到並熟悉起來。後來才追本溯源主動去找西方作品欣賞,才發現了交響樂團及其作品的洋洋大觀。平心而論,西方的水平高於我們,人們津津樂道的是紐約、倫敦、維也納,更以能在金色大廳演奏為榮耀。但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的交響樂團發展迅猛,各省市都有了自己的樂團。隨著中國歌唱、演奏家在國際上頻頻獲獎,西方音樂界對我們刮目相看,又隨著中國樂團屢屢登入金色大廳,帶去的中國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我們的交響樂團已經步入世界一流,相當於“副教授”嘍!常在影片上看到西方樂團演奏中國樂曲,中外演奏員同臺演繹中國作品,不由得感動感慨加自豪!
-
5 # 手機使用者崔永方
首先您得喜歡欣賞古典交響樂。而愛好是自己培養的。
一般來說,能讓人耳熟能詳的,比如:
柴科夫斯基第三交響曲、貝多芬第五鋼琴協奏曲、孟德爾遜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拉赫瑪尼諾夫鋼琴協奏曲,等等。
恕我直言,這裡還有很關鍵的一點。得看您的聽覺、樂感要準確。(其實這並不複雜,仔細想想,自己唱歌音準如何?)
人說交響樂太高雅,是(陽春白雪),我聽不懂。君此言差矣。西方古典的交響樂曲,並不是極少數人才會去欣賞的。它的特徵在於能夠表述出人的各種情感,渲染、烘托出某些特別的氣氛。人類的喜怒哀樂,被表述得淋漓盡致。
我記得很久以前,當時剛剛買了自己第一臺CD機時,朋友送給我一張全數碼方式錄音的碟片。就是孟德爾遜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84號,費城交響樂團演奏,小提琴:耶莎~海菲茨。聽過後非常喜歡。經常在小坐之時播放一遍。
久而久之,對它的旋律相當熟悉了。從這以後,其它樂團演奏的版本也會認真欣賞,如果有樂手在演譯時,稍有拖沓不當之處,即便能分辨出來。確實,同樣的樂譜,大師與高手之間,仍然是有微妙差別的。
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幾大交響樂團,柏林、芝加哥、費城、克里夫蘭。確實是各有千秋,名不虛傳。
試舉例,我個人覺得柏林交響樂團演奏、卡拉揚指揮的,貝多芬《英雄交響曲》最激動人心。而芝加哥交響樂團銅管樂隊演奏、馬里納爵士指揮的《凱旋進行曲》最輝煌熱烈。也聽過小澤征爾指揮,克里夫蘭交響樂團演奏,喬治~格什溫的《大峽谷》交響組曲,其中的(日落),簡直就是讓人身臨殘陽如血之其境,讓人不由得感慨萬千,潸然淚下。
令人高興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許多交響樂團,業已進步不小,演出水準實在令人刮目相看。體現出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不可小覷。
學會欣賞交響樂,是很好的提高自己素質修養的良方。不信就試試,您會有驚喜收穫的。
回覆列表
欣賞交響音樂必須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最好是有比較懂一點的朋友帶著你慢慢循序漸進,從簡單的交響曲開始著手欣賞比如我們中國的交響曲“紅旗頌”!
交響樂的發展是從古典音樂逐步逐步演化變革而成,早在13世紀後期,西方是以宗教音樂為主題樂(聲)慢慢發展,西方許多民間樂器的改革也是從那個時期逐步完善,小提琴的出現應該在14世紀,那個時候的小提琴無論從外型和技術都和今天有所不同,拉得弓子和近代小提琴家的弓在材料上也是完全不同,今天的小提琴絃是金屬材料製作,而早期的琴絃是羊腸線,就是把羊的腸子涼幹後擰成一股繩。
西方銅管樂器重大的改革是在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後,因此交響音樂形成主要階段在17世紀到18世紀這一百年中,為什麼?因為西方器樂最為成熟的基點在這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也誕生了許多世界著名的交響樂作曲家。
交響,是我們華人近代翻譯的中文名詞,我們華人根據西方交響樂中不同聲音混響和器樂交替聲部得以譯名,應該說非常正確✔
西方樂器最早帶到我們中國的是利瑪竇傳教士,乾隆皇帝在圓明園中有過這樣的記載……。
交響音樂主要有絃樂器和銅管樂器二大部分組成,絃樂主要有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加貝司形成聲部,管樂主要是有小號,短號,圓號,長笛,單簧管,雙簧管,長號,中音號,低音號和次低音號為主要聲部,再把打擊樂鼓的系列逐步融入其中,如此這般慢慢發展中,最後成為了今天我們舞臺上非常完善的一支編制齊全的西樂交響樂團的建制。一支全編制的交響樂團還有包括豎琴,小管風琴在內的特殊編制……可以根據需要,採取大小二組不同演奏員的交響樂團編制,大型交響樂團可以上百人,小型交響樂團可以在三四十人,再小一點的規模就是“迷你”小交樂團了。
瞭解了編制還要熟悉樂隊中不同樂器各種各樣聲音和表達方式,同時展開你的想象力,把作曲家為什麼用這樣的器樂聲音來作音樂旋律主題等等知識,這樣,你透過文字的搜尋,作曲家的歷史背景和作曲意圖,還有音樂旋律的特色和民族音樂特定的調性結合起來欣賞,慢慢慢慢地就可以由淺入深,慢慢品味西方交響樂的內涵和作曲家本人的意圖和思想了。
最後簡單回答關於樂隊水平高低的話題,評判一支交響樂團水平高低在那裡?在普通的舞臺劇場上,還是在高檔的音樂廳,或者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我來告訴大家,在錄音棚!在世界上最高階的錄音棚!一支世界級別的交響樂團進入錄音棚的時間越短就越顯示他們的水平高低!為什麼?因為在錄製音訊軌道上,整個團隊的樂手沒有一個是可以出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