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鰓病,是對蝦的一種常見病,甚至包括高價進口的親蝦都會發病。對於黑鰓病的病因,近些年只侷限於細菌性病原的探索,比如弧菌引起的黑鰓。其實黑鰓病的成因及其表現,早在1982年,學界前輩孟慶顯、俞開康(這兩位前輩應該是山東魚病界的奠基人了吧)就有過詳細的論述,記述了包括水質不良、煤渣等汙物附著、弧菌感染、絲狀菌感染、鐮刀菌感染、聚縮蟲寄生、瓶體蟲寄生等引起的七種黑鰓病。
一、水質不良
Nimmo等1977年報道桃紅對蝦在水中含有760ppb鎘時,經9天以上鰓絲就變黑。Lighter等1977年報道在加州對蝦和藍對蝦中,銅的濃度為0.5-9ppm時,對蝦就呈現黑鰓現象。作者在1980年的山東威海市和1981年廣西防城小龍門養殖場,均發現由水質不良導致的黑鰓病,從頭胸甲鰓區的外部用肉眼就能看到鰓絲變黑現象,但鏡檢鰓絲卻沒有任何寄生物,且鰓絲內部組織不變黑。
二、煤渣等汙物的附著
1979年10月,山東省文登縣養蝦場在收蝦時,發現有一些對蝦的鰓外觀呈黑色,而沒有呈現其他症狀,生長髮育也沒有受到明顯影響,鏡檢鰓絲,沒有或僅發現少量寄生物,但鰓絲之間粘附大量微細的煤渣,使鰓呈黑色,而鰓絲組織未受任何影響。分析原因是附近工廠排放的黑煙中含有大量微細的煤渣,落入養蝦場,蝦在呼吸時,煤渣隨水流經過鰓絲時候被過濾而粘附於鰓絲之間。
三、弧菌
弧菌病能引起典型的黑鰓,鰓上有黑斑,或鰓的外觀呈黑色,用水洗去汙物後鰓絲呈現土黃色。同時還有鰓組織空泡變性、腫脹、變脆,甚至腐爛脫落。
四、絲狀細菌
在對蝦上寄生的絲狀細菌是一種白絲菌,種名已確定的僅有毛狀白絲菌(Leucothrix mucor)一種。中國山東和江蘇的東方對蝦及其卵和幼體上、廣西的長毛對蝦和廣東的墨吉對蝦上都發現此菌寄生在鰓絲、附肢和體表上,而以寄生在鰓絲上的危害較嚴重。主要症狀是黑鰓,鏡檢鰓絲髮現大量絲狀細菌,其菌絲細長,如毛髮狀從生,不分枝。絲狀細菌都是附著在對蝦鰓絲表面,並不侵入組織內,似乎對組織沒有傷害作用,但大量的菌絲及粘附的汙物等能妨礙鰓的呼吸,在水中溶氧不足或蛻皮時容易引發死亡。
五、鐮刀菌
日本對蝦和桃紅對蝦、褐對蝦、加州對蝦、藍對蝦和白對蝦都發生過鐮刀菌病。在顯微鏡下鏡檢受感染的鰓絲,可看到鰓絲表面和內部組織中都有許多大的分生子。鐮刀菌寄生的鰓絲頂端變成黑褐色並萎縮,甚至組織破損。有時鰓的其他部分或受感染的體壁及附肢也會變黑。
六、聚縮蟲
聚縮蟲在對蝦中流行極為普遍,山東和江蘇的東方對蝦,廣西的長毛對蝦和廣東的墨吉對蝦鰓上和體表均有發現。聚縮蟲感染病蝦不僅僅鰓呈現黑色,並且體色也變黑,體表、附肢甚至眼睛上都附著一層灰黑色絨毛狀的聚縮蟲群體。鏡檢鰓絲髮現大量密集的聚縮蟲,幾乎充滿了鰓絲之間的所有空隙,覆蓋了鰓絲表面大部分,蟲體之間還粘附了許多汙物,因此鰓絲外觀變為黑色,但鰓絲組織本身並不變黑。
七、瓶體蟲
瓶體蟲附著在對蝦的鰓絲頂端附近,也附著在體表上,能使附著處的組織發炎充血,積累的血細胞往往變為黑色,因此感染嚴重時就出現黑鰓,降低了鰓的呼吸功能。
從上述所謂“黑鰓病”的幾種病因可以看出,鰓的外觀呈黑色,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鰓絲本身組織變黑,例如鐮刀菌和某些化學物質引起的黑鰓;另外一種是鰓絲組織並不發生明顯病變,而是在鰓絲表面有許多寄生物或汙物,如弧菌、絲狀細菌、聚縮蟲、瓶體蟲或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質在環境條件變化時發生的沉澱或煤渣等的附著,都能使鰓呈現黑色。但總的看來,所謂黑鰓病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是幾種病共有的症狀,並非哪一種病所特有,甚至有的對蝦鰓變黑也不一定是一種病理症狀。因此籠統地叫做黑鰓病是不恰當的,不能反映該病的實質,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分別確定病的名稱。
相關連結:認識黑鰓病以及防治辦法
一、黑鰓的病因造成對蝦黑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底質惡化後的細菌感染。由於底部的排洩物過多,分解的時候產生小混濁,時間長,底部形成低氧的情況下造成對蝦體質下降,低氧,氧化還原電位底,有機物不斷積累的環境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引發對蝦鰓部的細菌感染。對蝦患病後,攝食減少或停止,常無規則的在池邊緩慢遊動,時而頭朝上在水面打轉,易受驚而跳出水面。換水時,常因體乏被水流衝至排汙口攔底。重症者失去平衡,側臥池底死亡。引發該病的病原主要為弧菌
在發病的初期,蝦鰓呈淡黃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鰓絲更加腫大,呈鬆散狀,並由黃色變為黃褐色,形成斑塊;鰓組織變脆,甚至糜爛,嚴重發展成爛鰓,很難恢復。病蝦體色轉暗,鰓區甲殼內側變黃。第二觸鞭變紅易斷,甲殼上有黑色潰瘍或黑斑,肌肉白濁,有些對蝦的游泳足變紅。
2,對蝦餌料中的營養物質不全面,特別是維生素C的缺乏。
3,真菌-鐮刀菌的寄生。病蝦體色較暗,游泳動作緩慢,攝食力弱,鰓部由土黃色逐漸變黑,臥於池底逐漸死亡。鏡檢鰓部可見有些真菌菌絲和小分生孢子充滿並穿出鰓組織,如開花狀。成熟的鐮刀菌菌絲體為黃褐色,使得感染蝦在發病初、中期鰓部為黃色。以後隨著大分生孢子的取代和黑色素的沉積,對蝦死亡時,鰓部多數變為黑色,因此常被歸入“黑鰓”病。
4,養殖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超標。如果池水重金屬離子含量過高,則這些重金屬離子就會經對蝦體表或飼料進入體內,與體內主要酶類的氫硫基中的硫結合,成為難溶的硫醇鹽類,從而抑制酶的活性,影響機體的代謝。另外,鰓及體表的粘液會與重金屬離子結合成蛋白質複合物,覆蓋整個鰓和體表,以及充斥於鰓間隙中,影響鰓的呼吸機能,進而造成黑鰓和爛鰓。
5,對蝦鰓部纖毛蟲的寄生,引發鰓部發黑。養殖過程中,改底次數較少或者改底產品效果較差,致使池塘底部有機質較多,滋生大量纖毛蟲,而纖毛蟲寄生於白對蝦的頭部、鰓部,使得對蝦體質下降,鰓部粘附大量有機碎屑或藻類。部分養殖密度較大(過苗率較高)的池塘,每天早晨6:00-8:00均有3-10餘尾白對蝦在水面遊塘,遊塘蝦的頭部粘附明顯的黃泥,在顯微鏡下可見附著物為大量密集、能活動的纖毛蟲。主要有聚縮蟲、單縮蟲和累枝蟲、鐘形蟲等。太陽昇起後,遊塘蝦下沉,同時池塘的白對蝦攝食正常。很多養殖戶常常忽視遊塘現象或對此置之不理,持續7-15天遊塘蝦逐漸減少(早期的遊塘蝦大部分死亡),同時攝食減少,檢查投料臺時有黑鰓蝦出現。
6,水質不良,養殖水體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超標,水體的pH值過高,使蝦慢性中毒。水體中的分子氨,pH過高等對鰓的組織器官具有腐蝕作用,鰓組織受損而引起黑鰓病。養殖中後期的池塘,水體pH持續3-5天≧9.2,對蝦的鰓部會出現明顯的水腫,對蝦攝食減慢,同時大量倒藻類會粘附於對蝦的鰓部,出現輕微的黃鰓症狀,持續5-10天即出現明顯的黑鰓症狀。
二,對蝦黑鰓的處理建議。
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黑鰓的主要原因是細菌感染引發的,可以透過對病蝦鰓絲的鏡檢,排除寄生蟲和真菌感染。同時需要檢測水質,發現水質指標不良,需要及時處理。
治療期間注意底部的增氧,建議使用過氧化鈣(250-500克每畝),保證池底溶氧的充足,有利於對蝦的呼吸,降低死亡率。
外用三寶蛋氨酸碘(每瓶2-4畝)+三黃散(每畝米1-2包),兌水之後全池潑灑,連用2次,注意不能使用刺激性的消毒劑,否則會刺激鰓,造成死亡量的上升。
處理水質不良時不能使用沸石粉潑灑池水,會刺激鰓部,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大量死亡。在治療期間,適當減少投餵量。內服維生素C,提高對蝦機體的免疫力,補充飼料中維生素含量的不足。
黑鰓病,是對蝦的一種常見病,甚至包括高價進口的親蝦都會發病。對於黑鰓病的病因,近些年只侷限於細菌性病原的探索,比如弧菌引起的黑鰓。其實黑鰓病的成因及其表現,早在1982年,學界前輩孟慶顯、俞開康(這兩位前輩應該是山東魚病界的奠基人了吧)就有過詳細的論述,記述了包括水質不良、煤渣等汙物附著、弧菌感染、絲狀菌感染、鐮刀菌感染、聚縮蟲寄生、瓶體蟲寄生等引起的七種黑鰓病。
一、水質不良
Nimmo等1977年報道桃紅對蝦在水中含有760ppb鎘時,經9天以上鰓絲就變黑。Lighter等1977年報道在加州對蝦和藍對蝦中,銅的濃度為0.5-9ppm時,對蝦就呈現黑鰓現象。作者在1980年的山東威海市和1981年廣西防城小龍門養殖場,均發現由水質不良導致的黑鰓病,從頭胸甲鰓區的外部用肉眼就能看到鰓絲變黑現象,但鏡檢鰓絲卻沒有任何寄生物,且鰓絲內部組織不變黑。
二、煤渣等汙物的附著
1979年10月,山東省文登縣養蝦場在收蝦時,發現有一些對蝦的鰓外觀呈黑色,而沒有呈現其他症狀,生長髮育也沒有受到明顯影響,鏡檢鰓絲,沒有或僅發現少量寄生物,但鰓絲之間粘附大量微細的煤渣,使鰓呈黑色,而鰓絲組織未受任何影響。分析原因是附近工廠排放的黑煙中含有大量微細的煤渣,落入養蝦場,蝦在呼吸時,煤渣隨水流經過鰓絲時候被過濾而粘附於鰓絲之間。
三、弧菌
弧菌病能引起典型的黑鰓,鰓上有黑斑,或鰓的外觀呈黑色,用水洗去汙物後鰓絲呈現土黃色。同時還有鰓組織空泡變性、腫脹、變脆,甚至腐爛脫落。
四、絲狀細菌
在對蝦上寄生的絲狀細菌是一種白絲菌,種名已確定的僅有毛狀白絲菌(Leucothrix mucor)一種。中國山東和江蘇的東方對蝦及其卵和幼體上、廣西的長毛對蝦和廣東的墨吉對蝦上都發現此菌寄生在鰓絲、附肢和體表上,而以寄生在鰓絲上的危害較嚴重。主要症狀是黑鰓,鏡檢鰓絲髮現大量絲狀細菌,其菌絲細長,如毛髮狀從生,不分枝。絲狀細菌都是附著在對蝦鰓絲表面,並不侵入組織內,似乎對組織沒有傷害作用,但大量的菌絲及粘附的汙物等能妨礙鰓的呼吸,在水中溶氧不足或蛻皮時容易引發死亡。
五、鐮刀菌
日本對蝦和桃紅對蝦、褐對蝦、加州對蝦、藍對蝦和白對蝦都發生過鐮刀菌病。在顯微鏡下鏡檢受感染的鰓絲,可看到鰓絲表面和內部組織中都有許多大的分生子。鐮刀菌寄生的鰓絲頂端變成黑褐色並萎縮,甚至組織破損。有時鰓的其他部分或受感染的體壁及附肢也會變黑。
六、聚縮蟲
聚縮蟲在對蝦中流行極為普遍,山東和江蘇的東方對蝦,廣西的長毛對蝦和廣東的墨吉對蝦鰓上和體表均有發現。聚縮蟲感染病蝦不僅僅鰓呈現黑色,並且體色也變黑,體表、附肢甚至眼睛上都附著一層灰黑色絨毛狀的聚縮蟲群體。鏡檢鰓絲髮現大量密集的聚縮蟲,幾乎充滿了鰓絲之間的所有空隙,覆蓋了鰓絲表面大部分,蟲體之間還粘附了許多汙物,因此鰓絲外觀變為黑色,但鰓絲組織本身並不變黑。
七、瓶體蟲
瓶體蟲附著在對蝦的鰓絲頂端附近,也附著在體表上,能使附著處的組織發炎充血,積累的血細胞往往變為黑色,因此感染嚴重時就出現黑鰓,降低了鰓的呼吸功能。
從上述所謂“黑鰓病”的幾種病因可以看出,鰓的外觀呈黑色,大體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鰓絲本身組織變黑,例如鐮刀菌和某些化學物質引起的黑鰓;另外一種是鰓絲組織並不發生明顯病變,而是在鰓絲表面有許多寄生物或汙物,如弧菌、絲狀細菌、聚縮蟲、瓶體蟲或水中溶解的某些物質在環境條件變化時發生的沉澱或煤渣等的附著,都能使鰓呈現黑色。但總的看來,所謂黑鰓病只是一種表面現象,是幾種病共有的症狀,並非哪一種病所特有,甚至有的對蝦鰓變黑也不一定是一種病理症狀。因此籠統地叫做黑鰓病是不恰當的,不能反映該病的實質,應根據不同的病因分別確定病的名稱。
相關連結:認識黑鰓病以及防治辦法
一、黑鰓的病因造成對蝦黑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底質惡化後的細菌感染。由於底部的排洩物過多,分解的時候產生小混濁,時間長,底部形成低氧的情況下造成對蝦體質下降,低氧,氧化還原電位底,有機物不斷積累的環境有利於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引發對蝦鰓部的細菌感染。對蝦患病後,攝食減少或停止,常無規則的在池邊緩慢遊動,時而頭朝上在水面打轉,易受驚而跳出水面。換水時,常因體乏被水流衝至排汙口攔底。重症者失去平衡,側臥池底死亡。引發該病的病原主要為弧菌
在發病的初期,蝦鰓呈淡黃色。隨著病情的發展,鰓絲更加腫大,呈鬆散狀,並由黃色變為黃褐色,形成斑塊;鰓組織變脆,甚至糜爛,嚴重發展成爛鰓,很難恢復。病蝦體色轉暗,鰓區甲殼內側變黃。第二觸鞭變紅易斷,甲殼上有黑色潰瘍或黑斑,肌肉白濁,有些對蝦的游泳足變紅。
2,對蝦餌料中的營養物質不全面,特別是維生素C的缺乏。
3,真菌-鐮刀菌的寄生。病蝦體色較暗,游泳動作緩慢,攝食力弱,鰓部由土黃色逐漸變黑,臥於池底逐漸死亡。鏡檢鰓部可見有些真菌菌絲和小分生孢子充滿並穿出鰓組織,如開花狀。成熟的鐮刀菌菌絲體為黃褐色,使得感染蝦在發病初、中期鰓部為黃色。以後隨著大分生孢子的取代和黑色素的沉積,對蝦死亡時,鰓部多數變為黑色,因此常被歸入“黑鰓”病。
4,養殖水體中的重金屬離子超標。如果池水重金屬離子含量過高,則這些重金屬離子就會經對蝦體表或飼料進入體內,與體內主要酶類的氫硫基中的硫結合,成為難溶的硫醇鹽類,從而抑制酶的活性,影響機體的代謝。另外,鰓及體表的粘液會與重金屬離子結合成蛋白質複合物,覆蓋整個鰓和體表,以及充斥於鰓間隙中,影響鰓的呼吸機能,進而造成黑鰓和爛鰓。
5,對蝦鰓部纖毛蟲的寄生,引發鰓部發黑。養殖過程中,改底次數較少或者改底產品效果較差,致使池塘底部有機質較多,滋生大量纖毛蟲,而纖毛蟲寄生於白對蝦的頭部、鰓部,使得對蝦體質下降,鰓部粘附大量有機碎屑或藻類。部分養殖密度較大(過苗率較高)的池塘,每天早晨6:00-8:00均有3-10餘尾白對蝦在水面遊塘,遊塘蝦的頭部粘附明顯的黃泥,在顯微鏡下可見附著物為大量密集、能活動的纖毛蟲。主要有聚縮蟲、單縮蟲和累枝蟲、鐘形蟲等。太陽昇起後,遊塘蝦下沉,同時池塘的白對蝦攝食正常。很多養殖戶常常忽視遊塘現象或對此置之不理,持續7-15天遊塘蝦逐漸減少(早期的遊塘蝦大部分死亡),同時攝食減少,檢查投料臺時有黑鰓蝦出現。
6,水質不良,養殖水體氨、亞硝酸鹽、硫化氫等超標,水體的pH值過高,使蝦慢性中毒。水體中的分子氨,pH過高等對鰓的組織器官具有腐蝕作用,鰓組織受損而引起黑鰓病。養殖中後期的池塘,水體pH持續3-5天≧9.2,對蝦的鰓部會出現明顯的水腫,對蝦攝食減慢,同時大量倒藻類會粘附於對蝦的鰓部,出現輕微的黃鰓症狀,持續5-10天即出現明顯的黑鰓症狀。
二,對蝦黑鰓的處理建議。
在實際養殖過程中,黑鰓的主要原因是細菌感染引發的,可以透過對病蝦鰓絲的鏡檢,排除寄生蟲和真菌感染。同時需要檢測水質,發現水質指標不良,需要及時處理。
治療期間注意底部的增氧,建議使用過氧化鈣(250-500克每畝),保證池底溶氧的充足,有利於對蝦的呼吸,降低死亡率。
外用三寶蛋氨酸碘(每瓶2-4畝)+三黃散(每畝米1-2包),兌水之後全池潑灑,連用2次,注意不能使用刺激性的消毒劑,否則會刺激鰓,造成死亡量的上升。
處理水質不良時不能使用沸石粉潑灑池水,會刺激鰓部,加重病情,甚至引起大量死亡。在治療期間,適當減少投餵量。內服維生素C,提高對蝦機體的免疫力,補充飼料中維生素含量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