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吐槽機
-
2 # 深度工場
在明朝與八旗軍第一場大會戰薩爾滸會戰,就有戚家軍參戰。在八旗軍3月初4日圍攻劉廷的戰鬥當中,八旗軍首先是阿布達裡岡全殲了劉廷主力,並且導致劉廷陣亡。
在薩爾滸會戰的最後時刻,八旗軍突然發現,還有一支明軍屹立不倒,在曠野上擺開陣型。這就是監軍康應乾指揮的4000戚家軍。清朝太祖實錄記載:見應乾部下兵皆執莨筅竹杆長槍,披藤甲皮,北韓兵皆披紙甲,柳條盔,槍炮層層佈列。
戚家軍排列出戚家軍最經典的陣型,而且還有來自半島的鳥槍手提供火力掩護。即便,明軍主力已經基本上全軍覆沒,他們還是勇敢的站在戰場上,等待著最後的考驗。
明朝聯軍先是密集發射槍炮,戰場上煙霧瀰漫,在大風當中,煙霧已經籠罩在整個明朝聯軍陣營當中。就在這個時候,八旗軍開始集中對明軍進行騎射攻擊,隨後,強勁的箭陣在明軍陣線上終於打出了缺口。
隨後,八旗軍重甲騎兵發動衝鋒,一舉從缺口突破明軍陣型。導致,明朝聯軍完全崩潰,弓馬騎射追擊,明軍難以重新組織,變成了單方面的追殺。當最後大風停止的時候,明軍僅康應乾等以身倖免,其餘4千明朝聯軍全體陣亡。
《明史卷247列傳135》記載:“時應乾及北韓軍營於富察之野,大清遂移師邀之,應乾及北韓兵列械將戰,狂風驟起,揚沙石,應乾發火器反擊己營,大亂。大清兵趨擊,大破之,掩殺幾盡,應乾以數百騎免”。
-
3 # 五味社
作為明朝末年最強的一支軍隊,戚家軍在東南抗倭和萬曆援朝中大放光彩,但在抗擊後金中卻知之甚少。
倭寇之亂被平定後,戚家軍前往明朝北疆的九邊軍事重鎮薊鎮,以防備蒙古。先後趕往北方的戚家軍共計兩萬餘人,被稱為“浙兵”或“南兵”。
萬曆援朝中,戚家軍大放光彩,作戰勇猛。根據《北韓宣祖實錄》描述:“南兵不顧生死,一向直前,吳惟忠之功最高。”其中吳惟忠是薊鎮主將,戚家軍老將。雖然援朝之役中戚家軍大放光彩,但悲劇已經默默降臨,史稱“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
“萬曆二十三年薊州兵變”中,北兵屠殺從平壤撤回的三千三百餘南兵。這次兵變的表象是邊關拖餉欠餉,深層是南北地域黨派鬥爭。
這次兵變對南兵造成嚴重打擊,天啟元年的“渾河血戰”中,明軍以4000餘四川白桿兵和3000餘浙江兵,被努爾哈赤數萬後金軍所圍。戚家軍幾乎全軍覆沒,最終湮滅在歷史中。
最後,戚家軍的悲劇不在於後金軍的強大,而是死於明朝末年的黨爭和邊關的腐敗。
-
4 # Z166550663
戚繼光去世後,戚家軍抗倭援朝的那部在薊州兵變中被殺了大約三千二百人。與後金作戰時,戚繼光的侄子戚金帶領的最後3000多戚家軍,在渾河之戰全部戰死了。
-
5 # 戰爭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因為戚家軍出征過後金,然而結果並不好。戚家軍是由戚繼光一手訓練出來,兵源來自浙江義烏,總兵力不過四千人,以步兵為主。並裝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器,鳥銃、佛郎機、虎尊炮等等。當時戚家軍屬於特種部隊,嘉靖到隆慶年間,戚家軍主要的敵人是倭寇,這些倭寇單兵作戰能力很強,但也僅僅是步兵。
(戚家軍)
為了對付惱人的倭寇,戚繼光發明了鴛鴦陣,此陣法也是步兵陣法,對付倭寇是效果顯著。在浙江時,戚繼光任職登州衛指揮僉事。戚家軍從成立開始幾乎沒有打過敗仗,這幾千人的部隊,總共殺敵超過15萬人。這戰果是相當恐怖的,戚家軍是十六世紀亞洲最強武裝。
後金八旗軍兵主要以騎兵為主,這也是他們數量較少的原因,畢竟騎兵的成本要高於步兵。多爾袞入關之時,滿清騎兵才十萬左右,不過這些八旗軍兵卻是騎兵的最強戰力。從努爾哈赤發跡開始,大明幾乎沒有打過什麼勝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也只是慘勝,這就能說明滿清騎兵的實力。
(戚繼光)
滿清的騎兵不僅僅擅於騎射,還吸收了大明很多高階火器技術,加上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優秀的統帥,自然揮師南下勢如破竹。換說大明,此時卻是內憂外患,最重要的問題是朝廷內鬥不斷加上財政虧空嚴重,這才導致最終的失敗。在天啟元年(1621年),戚家軍的餘脈曾經和滿清騎兵對戰過,此時努爾哈赤是來攻擊沈陽,大明調兵來守。
(渾河血戰)
血戰在渾河打響,此戰的戚家軍統帥名為戚金,是戚繼光的侄子。戚家軍的表現同樣英勇,沒有辱沒戚家軍的威名,以幾千人對陣數萬後金騎兵,死戰不退。因為戚家軍數量太少,而努爾哈赤卻一直在增兵,最終被活活耗死,戚家軍全軍覆沒,主要原因就是朝廷內鬥,沒有人趕來救援。滿清在渾河是慘勝,戚家軍也帶走了後金數千人性命。而戚家軍的編制也就從此消失了。
(八旗軍兵)
渾河戰役中,戚金帶領的部隊,並非戚家軍全盛時期的戰力,仍可以大量殺傷滿清騎兵,可見戚家軍實力之強。本來步兵對付騎兵就不佔優勢,加上軍兵數量太少,如果不撤退最終也只有被滅的份。大明的神機營的主要目標就是騎兵,而戚家軍的裝備更為先進。假若全盛時期的戚家軍,對陣八旗軍兵,戚家軍的勝算更高。
戚繼光在剿滅東南倭寇之後,被調往薊州擔任總兵,這時的戚繼光已經對部隊進行了改良,不僅僅只有步兵部隊,還有戰車部隊,戰鬥力也大為提高。所以如果戚繼光還活著,對戰滿清鐵騎,是足夠讓努爾哈赤喝一壺的。
不過戚家軍的數量太少,是很難改變總體戰局的,從萬曆末期,軍備馳廢就顯現出來了。這也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從嘉靖開始,長期的平和歲月讓正規軍失去的戰鬥力。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只有地方武裝可以和敵人對戰,包括天雄軍、秦兵、遼東鐵騎等等。這些地方武裝一般只聽命主將命令,奈何朝廷的錯誤指揮、頻繁換帥、不發軍餉等等,最終迴天乏力。參考資料:《明史紀事本末》、《清太宗實錄》、《清史講義選錄》
回覆列表
還真是派了的,且戚家軍在遼東呆了很長時間,只是彼時戚繼光已經病逝,是他的族侄戚金在帶領這支精兵。萬曆末年的時候,打完北韓的戚金本來在家養病的,聽聞遼東不寧的訊息後自請出關抗敵。
到了天啟元年,努爾哈赤圍攻瀋陽,明朝派陳策率軍救援,救援的部隊包括了戚家軍和秦良玉的白桿兵,這已經是明朝所剩不多的精銳了。他們先解救了奉集堡被圍困的遼東兵,準備和瀋陽的守城明軍夾擊後金。可是時間不在他們這邊,這時候的瀋陽城已經失陷,總兵陳策見事不可為準備撤軍,遊擊周敦吉則一再請戰,最後說“我輩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為”?
年近七十的陳策也被激出了血勇,那就戰!他以白桿兵渡過渾河在橋北立營,以戚家軍再橋南立營。後金騎兵數次衝擊白桿兵無果,損失慘重仍無休無止,川軍連翻惡戰,飢腸轆轆還寸土不讓。最後漢奸李永芳帶來了炮手,火炮齊發之下,白桿兵幾乎全軍覆沒,殘部退入橋南營地。
輪到戚家軍了,先以火器遠端打擊,殺傷無數。火藥用盡再近身肉搏,戚家軍沒有弓箭,以竹槍、長刀為武器,身披內襯鐵片外鉚銅釘的棉甲,刀箭難入,於後金軍激戰到入夜,打的八旗軍竟然出現了逃兵。此時後金的援兵終於來了,戚家軍再沒能支撐下去,陳策戰死,年六十九歲。後金的援軍也被這支瘋狂的軍隊嚇怕了,不敢再近身肉搏,引弓萬箭齊發,戚家軍全軍覆沒。總兵童仲揆戰死、總兵張明世戰死、總兵戚金戰死,都司袁見龍、鄧啟龍皆力戰殉國。
到了這個時候,明朝的援軍仍然不見蹤影,其實他們早就到了,只是在白塔鋪躊躇不前,被皇太極又趕回了武靖營。武靖營的主將朱萬良並不是惜身怕死,他是錯誤的估計了戰局,後來在遼陽他也力戰而死。
筆者就生活在瀋陽,有時在渾河岸邊散步路過當時的戰場,我會告訴別人,這裡就是戚家軍寫下結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