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7187761587

    中國大地資源豐富,主要近幾年各種礦資源大量開採,地球表面層大量破壞,地下水分不足,造成天不下雨,冬季雪少,地球水分全部蒸發,大地出現乾旱,中國地方省市縣露天煤礦開採都是毀農民耕地,毀滅山林,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地震預防為主,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保護農民耕地,保護綠水青山,讓山綠起來,中國大地植樹造林,中央國土資源部加大力度控制嚴查破壞生態環境,

  • 2 # 沙棉羊

    地震屬於危害較大自然災害,因為其發生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讓人對地震非常恐懼。有沒有預防措施呢?

    一、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交界處,地震發生頻率較高,屬於正常情況,不用恐慌。災難性特大地震較少!

    二、目前所有房屋的建築要求抗八級及以上(毀滅性)地震,而且中國城市基本都能達標,農村自建房可能級別稍低,但是由於多為平房,逃生機會較大。

    三、真正特大地正發生時,二樓以上不便逃跑,可以就地躲避,等第一次結束後沿步行梯迅速撤離二樓以下可以逃到空曠地帶,等待救援。

    四、常用諺語: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驚慌出意外,就地躲避好!選擇三角地帶小小空間躲避,最好準備哨子,水,衣物等。

    五、不要輕信地震預報的謠言,目前沒有國家和機構能提前預測,張衡除外!

  • 3 # 淺層地震預報研究員餘曉飛

    從2009年至2018年全球大於M6.0級以地震約1132次,2011年為M6.0級以上地震高峰期為204次。見表從表上看全球M6.0級以上地震發展趨勢減弱!2018年4月份至年底,再依據衛星傳輸資料資料統計全球M6.0級以上地震次數不會超過2016年的平均水平。但全球M7級以上地震依然存在。從2018年就中國地震發展形式看,新疆西部,四川西北部,雲南西北部及

    ,吉林松原地區及臺灣東部是中國目前重點地震防範物件!據中國製定"預防為主、平震結合、常備不懈"和"依靠先進技木,發揮群眾預報異常情況,結合政府的減災職能,"的防震減災方針,明確新的地震模式及地震活躍期,為後期防震減災提出如下措施:

    1、開展高頻弱震地區的地質調查,做高頻弱震區域的劃分,分析並確定地震危險區域。

    2、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儘量選擇斷裂構造不發育的地區(安全島)。

    3、工程建築施工中要依據國標抗M8級標準要求設計施工(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核能發電、110萬伏超高壓輸電線路等)。

    4、開展對易發震地區老舊房屋及古蹟抗震效能調查,並採取相應的加固措施。

    5、加強地震監測和地震預報工作,提高預報精準水平,打造網際網路資訊共享,資訊反饋平臺,充分利用大眾手機視屏異常地震資訊的採集綜合分折,提出應發地震對策。

    6、在易震區域群居樓群中應設計一定規模的避震場地及樓群外圍防倒壘。

    7、在地震重點監視區,政府部門應制定防震救災預案。

    8、採用視屏、電視及廣播普及地震與防震減災知識,提高群眾的防災自我保護意識和應震能力。

    9、做好防禦地震次生災害工作。

    10、做好震後疫情消毒,傷員安置,維護社會秩序,迅速恢復生產,重新選址及重建家園工作。

  • 4 # 震公常平

    接收震聲音

    最好的防禦,就是建築遮蔽候風不用防禦。今年乾旱地區防地震最嚴峻!原因是去年有颱風“天鴿”;“蘇拉”出現,颱風級別與地震級別成正比。追溯九寨溝地震,上一年臺風尼伯特;追溯汶川地震上一年臺風路徑,指的汶川方向,宏觀現象宏觀中長期預報。防禦地震應走在搶險救災前面,下發帳篷;專家求證;崗位堅守資料;這是應急防禦預案。

    最好防禦就是不用防禦,如雷爆天氣,建築物安裝避雷針,生產生活就安然無恙,根本沒有二次傷害。地震是天之道,利而無害;人為的選擇什麼理論?地震初心候風與西方泊來的板塊,真假科學之爭,地震人為造成害災。你是專業的,我在民間發現挖掘地震初心。所以才有了正確理論,才能給出中長期預報;才能確定地震前兆時間;才能拿出來遮蔽候風理論;才能解釋地震破壞建築現象;才能讀出當前地震報道,是追著流體破壞速度。而不是候風出現的時候。…………

    下圖是民間監測候風出現

  • 5 # 宇宙邊緣

    每天睡覺清醒一點,儘量晚睡,一般地震都在晚上十一點到兩點之間發生。位於地震帶上的人們要時刻警覺地震的發生。

    注意觀察自然的異相,比如極光及動物的反常表現,地下水位的變化。

    天災無情,平時多看地震防禦手冊,知道怎麼自救。

  • 6 # 地震博士

    首先,近年來地震並沒有頻發。據統計全球每年要發生500萬次左右的地震。而且絕大多數都發生在海洋中。而大家覺得近幾年地震頻發主要是由於新媒體的發展,現在要想收到地震資訊,不僅有簡訊、廣播、電視等傳統方式,還有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等。因此我們會得到更多的地震資訊。主觀上會以為地震頻發。實際的地震觀測資料表明,近幾年地震並沒有比前幾年多!

    其次,地震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根據人類對地震災害的長期經驗教訓的總結。地震會產生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其中原生災害主要是房倒屋塌。因此必須首先將房屋建設好,這是防震減災和抗震救災的前提。其次就是要做好地震預警,及時關閉水源、電源、放射源、爆炸源等,減少次生災害。再次,就是做好災害應急預案和應急物質儲備。避免衍生災害。最後就是做好地震科普和定期地震應急演練,使人人懂得防震減災,人人可以防震減災!

  • 7 # 減隔震一體化設計安裝

    《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新思路》

    智慧避震房屋建築,地震颶風真正的剋星!

    減隔震一體化合成工藝!防抗救相結合創新理念!

    智慧避震建築結構,地震或颶風時,建築物主動下滑(隔震)上控(減震)整體平動(避震)。防止建築物被動切割、搖擺晃動與整體傾覆。

    智慧避震技術與傳統抗震技術最大的區別:由被動抗震轉變為主動避震。建築材料等同而建造技術不同。

    地震的可怕之處在於防不勝防,人工智慧在房屋建造中的應用不可忽視!

    傳統抗震與智慧避震完全不同。傳統抗震其實是單純的被動的直接的硬性的結構對抗技術,也是以靜制動的被動抗震技術;智慧避震其實是複雜的主動的間接的柔性的結構避讓技術,也是以動制動的智慧抗震技術。

    近日,地球出了點毛病兒,大小地震連續不斷。地震資訊刷屏了整個網路。地震專家因無法準確預測預報地震,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無情指責。抗震專家因與自然規律相搏,利用被動對抗技術,使建築物震後一片狼藉,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廣泛質疑。中國著名防震專家、智慧避震技術發明人、德新防震技術公司總經理張德新根據順其自然規律,研製開發主動避震技術,使建築物震後毫髮無損,受到了廣大網友們的點贊與支援!

    關於地震、地震災害及防震減災的科學分析:

    地震,其實是地球運動能量的釋放過程。

    地震災害,其實是地球表面建築物的工程災害。

    防震減災,其實是應對地震災害的技術活兒。

    地震颶風災害的破壞程度,其實是建設科技與自然力量抗衡的結果事實。

    堅持走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之路。轉變防震減災思路,增進減震(工程)防災決心。我堅信,建設科技力量雖然無法征服大自然的力量,但可以順應自然,實現建築工程的科學避震,確保建築安全與人類安全。地震是地球運動釋放能量的一種自然現象,地震本身對人類生命沒有直接威脅。對人類生命構成直接威脅的是建築物的倒塌。

    智慧避震建築,德新防震建造。減隔震一體化建造方案,防抗救相結合建築理念。

    一張圖,讓你快速瞭解智慧避震技術

    智慧避震技術=滑移隔震技術+耗能減震技術+柔性抗震技術

    小震處於柔性抗震狀態;中震處於耗能減震狀態;大震處於滑移隔震狀態;特大震處於智慧抗震狀態。

  • 8 # SOS天天看

    今年國內外大大小小的地震還真的是不少,給很多家庭的生命和財產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地震雖然是人力無法控制的,但是學會防患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只有你瞭解它、知道怎樣預防,才可以讓我們在發生自然災害時減輕傷亡及損失。

    所以,平時我們應該多學習一些關於地震相關的知識,多留意國家或者地方災害部門釋出的資訊,根據面臨災害的發展趨勢,做好個人及家庭的自救和防護措施;多注意觀察周圍的自然異象,一旦發現某種異常的現象,儘快向相關部門報告;擬定一個適合自己及家庭躲避和抵禦地震的計劃,選好就近避災的安全區域;多學習一些醫救知識,準備一些必備藥品,以便受傷後自救等等。

    雖然我們無法控制地震的發生,但只要我們瞭解相關知識,懂得預防及逃生自救的方法,就可以把災害的傷害程度降到最低,你說呢?

  • 9 # 有李走遍天下

    地震,是對人類威脅最大的自然災害之一,嚴重的地震一旦發生,死亡人數往往成千上萬,這還不算天文數字的財產損失。

    更恐怖地是它總是“來無蹤,去無影”,無人知道它什麼時候會降臨。

    震後圖片

    那麼,人們自然會問:科學技術發展到現在,人類可以上天入海,地震能不能預報?哪怕提前二十分鐘告訴大家,也不至於人們在地震來到以後束手無策啊!

    不過,很遺憾,至今為止,地球上任何國家還沒有這能力,就是說地震真的無法預報,更確切地說,地震短期預報至今還幾乎是空白。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佈於眾。

    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可將地震預報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其中,長期地震是指10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中期地震是指1至2年年內可能發生破壞性地震的地域和強度的預報;

    短期地震預報,是指對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臨震預報,是指對10日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報。

    主震後餘震預報,那是地震發生以後的事情,預計短期內震中地區可能發生的地震。

    透過以上可以看出,中長期甚至短期地震預報對一般老百姓躲避地震沒什麼意義,總不能幾個月或者幾年不睡覺,提心吊膽過日子吧?

    對於臨震預報,也許有點意義,不過至今為止,似乎仍然沒有證據說明,哪一次地震曾經準確預測過了。

    也許有人會說,2019年6月17日22時55分,周圍的城市得到地震預報,時間在幾秒到一分鐘之間。

    這些城市在地震前,當地接受到地震資訊是事實,只不過那不叫“預報”,地震專業術語叫“預警”。

    其原理是:地震發生後,地震波會從震中向四面八方傳播,這個傳播速度大約是每秒5公里左右,如果傳播到二、三百公里的地方,需要一分鐘的時間,而電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公里,如果把震中的資訊透過電波釋出出去,耗時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就能讓遠處的人們在地震波到達之前,知道地震波將要來到,可以及時避險。

    這次預警是成功的。距震中51千米的宜賓市,預警時間10秒;距震中80千米的瀘州市,預警時間18秒,;距震中111千米的自貢市,預警時間27秒;距震中124千米的畢節地市,預警時間31秒,距震中250公里的成都,預警時間61秒。

    如果預警時間幾十秒,住平房和低樓層的人是完全可以避免傷亡的。

    迄今為止,也許人們能做的有意義的地震“預報”,僅此而已。

    地震預警示意圖(網路圖片)

    那麼,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人類對地震就束手無策了呢?

    其實也不盡然。

    中期和長期地震預報,可以在規劃設計、建築物和大型設施的建造過程中,有目的地避開地震帶,還可以透過提高防震等級,避免或減輕地震帶來的破壞作用。

    總之,人類對地震的研究還處於初級階段,要短期或者臨震預報地震,我們人類還有很長的路需要走。

  • 10 # 眸裡星光

    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跟颳風下雨一樣,是大自然活動規律。地震發生後,往往對人類生活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一些較強的地震還會造成區域性的巨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引起大量的社會問題。我們不能預防地震,但是我們可以儘可能的從多個環節去減輕地震災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防災理念,其中“三個轉變”裡,就提到了我們的工作要以防為主,一方面做好預測預報工作。目前,地震預測是科學難題,地震不像颳風下雨等現象之前有較為明顯的資訊呈現,地震一般發生在地下幾公里,十幾公里,甚至幾十上百千米的地殼裡,微弱的訊號很難傳到地表,這是地震預測難以推進的重要原因,所以中國將地震預測工作的重點放在有致災可能的強震的預測上,推進科學探測能力的同時,也專群結合,群測群防,捕捉震前資訊。另外,我們要探測清楚地下的斷層的活動性、人類活動場所的穩定性,根據不同的特點,建設不同抗震效能的建築,也就是做好抗震設防工作,確保強震來了,房屋不倒儘可能減輕地震災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贊字怎麼組詞?